被稱為“史上最嚴”的乳粉企業審查換證工作塵埃落定。有82家企業獲得生產許可證,未通過審查、申請延期審查和申請注銷的企業有51家,共投入34.4億元改造費用。如此斥巨資改造,接下來,拿到證的乳粉企業高額的改造費用高會不會轉嫁給消費者?這一問題成為業內關注的焦點。
為此,本報記者采訪了部分拿到證的企業以及專家學者。
企業稱不會向消費者轉嫁換證成本
日前,國家食藥監管總局通報,我國133家嬰幼兒配方乳粉生產企業中,僅有82家獲得繼續生產許可,生產的嬰幼兒配方乳粉產品品種1638個,未通過審查、申請延期審查和申請注銷的企業共有51家(并不是全部退出)。這意味著歷時半年多的嬰幼兒配方乳粉集中換證審查工作正式收官。
不過,為了拿到“準生證”,很多企業也付出了不少真金白銀。
國家食藥監局食品安全監管一司巡視員畢玉安曾表示,在這次審核中,企業積極參與自查和整改工作,加大技術改造、研發,共計投入34.4億元。
據記者了解,有的單個企業為拿到準生證花費超過億元,有的企業由于提前投入了,所以這次的換證并沒有投入太多資金。
同樣,包括多美滋在內的上海4家拿到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共花費資金超過1億元。
雖然企業換證花費的巨額資金尚無法考證,不過,對于企業是否將投資金額轉嫁給消費者身上,在多數企業表示不會做的同時,乳業專家宋亮也認為,乳企不會將成本增加到產品上。
宋亮表示,首先,國內嬰幼兒奶粉的產能供應充足,原料成本等有所大幅下降,漲價會對企業不利,因此,企業不會輕易的去漲價。
不過,在乳業專家雷永軍看來,投資改造金額確實不少,但企業是否真的投入這么多不好說。
在采訪中,多數企業表示不會將投資成本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飛鶴乳業董事長冷友斌對記者表示,這次換證,飛鶴投入了1億元的資金。
對于這部分資金的消化,飛鶴乳業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公司將通過內部管理消化成本,或通過爭取市場份額降低運營成本,這些成本不會被轉嫁給消費者,產品不會因此漲價。
飛鶴乳業公司方面表示,企業應該通過此次換證,提高產品質量和競爭力,而不是轉嫁到奶粉價格中去。新規不應成為任何企業提高產品售價的借口。如果規則實施到位,企業的終端營銷費用會大大降低,企業成本下降,有助于奶粉價格回歸到正常的價格區間。
四季度競爭將進入白熱化
拿到準生證后的乳粉企業,接下來它們會怎么做?在采訪中,有企業表示,會根據企業制定的戰略規劃繼續執行。不過,在專家們看來,拿到證的奶粉企業會陸續推出新品來搶占市場。而三線、四線城市將成為乳企重點爭搶的市場。
在宋亮看來,未來奶粉價格會呈下行趨勢,未來的競爭將主要在三線、四線城市。
對此,雷永軍在贊同上述觀點的同時,也表示了不同的看法。
雷永軍表示,此次換證工作雖然被成為史上最嚴,不過,從公布的數據來看,并沒有多少企業退出。而縱觀國內奶粉市場,進口奶粉牢牢把控著一線、二線市場,而國產奶粉在三線、四線市場的地位比較牢固,因此,要想打破這個格局,有一定的難度。“不過,三線城市的競爭將進入膠著狀態。”
在雷永軍看來,誰占領了三線市場,誰就擁有了未來,因此,三線城市是乳企爭搶的重點市場。但由于三線市場特有的屬性,一些進口乳粉企業很難進入,不過一旦進口奶粉打開三線城市的市場缺口,那么對國產奶粉來說不是好事情。
對于乳粉價格下行的說法,雷永軍表示贊同,但表示在短期內國內奶粉的價格不會出現大的變化。
“國內人均消費水平的提高,以及消費者對奶粉固有的消費思維、中高端產品受寵等因素影響下,奶粉的價格在今年內不會出現大的變化。”雷永軍表示,除非標桿性進口奶粉企業和國內龍頭企業率先做出降價舉動,否則國內奶粉價格不會出現大的下跌。
不過,市面上的奶粉每桶動輒300元-400多元,雷永軍的心理價格在每桶120元-180元,最高200元。
在雷永軍看來,隨著國內乳粉企業換證工作的結束,接下來,各家企業都會進行戰略調整,而推出新品是每個企業的必選動作。
“拿到證后的乳企會有新的戰略布局。”雷永軍表示,外資品牌會在8月底至9月初,推出新品;而國產乳粉企業將在7月份-8月份期間推出新品。9月份以后,進入第四季度,乳企間的競爭將進入白熱化狀態。
雷永軍表示,從9月份至明年,拿到證的乳粉企業在國內的發展方向將出現端倪,市場格局會逐步顯現。“如果企業在這段時間內,戰略錯了,走錯了路,那么這家企業的未來發展就沒戲了。因此,今年四季度將是乳企競爭進入白熱化的時間點”。
來源:中國經濟網—《證券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