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三年我國肉類食品行業發展顯著


    時間:2014-05-30





      2011年至2013年期間,我國肉類食品行業的主要變化:

      一是肉類產量增加,提前實現規劃目標。

      2011年我國肉類生產實現小幅增長。全國肉類總產量為7957.8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31.9萬噸,增長0.4%。其中:豬肉產量為5053.1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18.1萬噸,下降0.4%;牛肉產量為647.5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5.6萬噸,下降0.9%;羊肉產量為393.1萬噸,比上年同期減少5.8萬噸,下降1.4%;禽肉產量為1708.8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52.7萬噸,增長3.2%;兔肉產量為73.1萬噸,比上年同期增加3.9萬噸,增長5.6%。

      在市場需求的拉動和國家產業政策的支持下,2012年全國肉類總產量達8384萬噸,比2011年的7957.8萬噸增加了426.2萬噸,增幅為5.3%。其中,豬肉達5335萬噸,比2011年的5053.1萬噸增加了281.9萬噸,增幅為5.5%;禽肉達1823萬噸,比2011年的1708.8萬噸增加了114.2萬噸,增幅為6.7%;牛肉達662萬噸,比2011年的647.5萬噸增加了14.5萬噸,增幅為2.2%;羊肉達401萬噸,比2011年的393.1萬噸增加了7.9萬噸,增為2%。

      到2013年,全國肉類總產量達到8536萬噸,提前超額完成了“十二五”肉類工業發展規劃提出的總量實現8500萬噸的目標,比上年增長1.8%。其中,豬肉產量5493萬噸,增長2.8%;牛肉產量673萬噸,增長1.7%;羊肉產量408萬噸,增長1.8%;禽肉產量1798萬噸,下降1.3%。年末生豬存欄47411萬頭,下降0.4%;生豬出欄71557萬頭,增長2.5%。禽蛋產量2876萬噸,增長0.5%。

      二是肉類進口增加,貿易逆差逐年擴大。

      2010年我國肉類出口總量88.4萬噸,肉類進口總量154.9萬噸,肉類進口總量大于出口總量,逆差66.5萬噸;2011年我國肉類出口總量89.4萬噸,肉類進口總量190.5萬噸,肉類進口總量大于出口總量,逆差101萬噸,比上年逆差66.5萬噸擴大52%;2012年我國肉類出口總量88.4萬噸,肉類進口總量207.9萬噸,肉類進口總量大于出口總量,逆差119.5萬噸,比上年的101萬噸增加18.5萬噸,逆差擴大18.3%;2013年我國肉類出口總量106萬噸,肉類進口總量252萬噸,肉類貿易逆差146萬噸,比上年的119.5萬噸增加26.5萬噸以上,逆差擴大43.2%。

      三是價格持續上漲,質量安全問題突出,國家加強食品安全監管。

      由于2011年豬肉、牛羊肉等大宗品種減產、市場供求趨緊,當年肉價漲幅創歷史新高。據國家價格監測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1年12月全國鮮豬肉、鮮牛肉、鮮羊肉、白條雞的集貿市場平均成交價格分別比上年同期上升了23.71%、16.01%、23.63%和9.99%。2012年12月,除鮮豬肉價格同比下降了5.3%(仍比2010年上升了17.16%)外,鮮牛肉、鮮羊肉、白條雞同比分別上升了28.93%、16.94%和4%,比2010年分別上升了49.56%、44.57%和14.44%。到2013年,肉價依然保持上漲態勢,特別是牛羊肉價格增幅達30%以上。在價格連年上漲的同時,2011年至2013年我國肉類食品安全問題更趨突出,“瘦肉精”、“禽流感”、假牛羊肉等食品安全事件,引起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

      國務院設立食品安全委員會之后,首先從整治“瘦肉精”開始,促進肉類食品質量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2011年3月15日,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每周質量報告》的3·15特別節目播出了《“健美豬”真相》。隨后,國務院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發布了《“瘦肉精”專項整治方案》(食安辦〔2011〕14號文),公安、農業、工業、商務、衛生、工商、質檢、食品藥品監管等部門建立協調聯動機制,強化聯合執法,加強協作配合,按照《“瘦肉精”專項整治方案》中規定的目標和措施執行,堅決杜絕含“瘦肉精”食品進入產業鏈,保護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國家要求各地工業主管部門進一步加強肉類加工行業和食品添加劑行業管理,嚴格執行產業政策,把食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作為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內容。要求行業協會認真落實2011年食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各項任務,督促企業增強誠信意識,加強企業誠信制度建設,落實企業食品安全主體責任,共同推動食品工業企業誠信體系建設工作的落實,保障肉類食品質量安全。隨后相繼開展了以嚴禁使用非法添加物和濫用食品添加劑、防控“禽流感”、打擊制售假冒肉類食品等為重點的專項整治。

      2013年,國務院機構改革成立了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整合了各有關部門的職能,要求通過完善統一權威的肉類食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肉類食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依法嚴密防范和懲治各類違法犯罪活動,切實保障肉類食品安全。

      四是推進肉類產業結構調整,加快淘汰落后產能。

      2010年國家啟動《產業結構調整目錄》修訂工作,要求明確“十二五”期間肉類工業的鼓勵項目及限制項目(含淘汰類),為產業發展提供導向性政策依據。根據國家發改委2011年第9號令,自6月1日起施行《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其中,肉類產業列為鼓勵類的22項。列為限制類的2項,包括:年屠宰生豬15萬頭及以下、肉牛1萬頭及以下、肉羊15萬只及以下、活禽1000萬只及以下的屠宰建設項目(少數民族地區除外);3000噸/年及以下的西式肉制品加工項目。列為淘汰類的3項:橋式劈半鋸、敞式生豬燙毛機等生豬屠宰設備;豬、牛、羊、禽手工屠宰工藝;直接接觸食品的聚氯乙烯(PVC)包裝制品。

      在此期間,國家啟動了生豬定點屠宰企業審核換證工作,加快淘汰落后產能。2011年商務部會同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衛生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和食品藥品監管局等9部門聯合發出《關于加強生豬定點屠宰資格審核清理工作的通知》(商秩發〔2011〕493號),加大了行業清理整頓的工作力度。2013年1月17日,商務部等9部門聯合召開電視電話會議,總結和通報生豬定點屠宰資格審核清理工作情況。會議指出,2011年12月至2012年11月,商務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衛生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和食品藥品監管局等9部門聯合在全國開展生豬定點屠宰資格審核清理工作。一年以來,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嚴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條件和標準,對全國的生豬定點屠宰廠(場)和小型生豬屠宰場點進行了審核清理。生豬定點屠宰廠(場)由5919家減至4585家,削減幅度達22.5%;小型生豬屠宰場點由14019家減至10135家,削減幅度達27.7%。全國屠宰企業總數由19938家下降至14720家,降幅達26.2%。

      五是加強肉類市場宏觀調控,加大對肉類產業的政策支持。

      針對2011年上半年散養戶退出生豬生產較快、生豬疫病多發和養豬成本不斷增加,造成豬肉供應偏緊,價格大幅上漲的情況,2011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于促進生豬生產平穩健康持續發展防止市場供應和價格大幅波動的通知》,要求增強肉類市場調控的前瞻性、準確性、有效性。2012年5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農業部、商務部、工商總局、質檢總局聯合發布并組織實施《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調控預案》,同時廢止了2009年初發布的《防止生豬價格過度下跌調控預案(暫行)》,以建立完善生豬市場價格調控機制,緩解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促進生豬生產平穩健康持續發展,有效維護生產者、消費者和經營者合法權益。到2012年12月,國家價格監測中心發布的鮮豬肉集貿市場平均成交價格同比下降了5.3%。

      為了穩定肉類貨源基礎、穩定肉食市場價格,中央和地方財政2011-2013年繼續加大對肉類產業化的扶持力度。主要項目包括:生豬調出大縣獎勵;生豬產業化專項扶持資金;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資金;能繁母豬補貼;能繁母豬保險;“菜籃子”產品標準化生產扶持資金;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此外,為加快產業升級,中央財政還對全國26個省(區、市)和黑龍江農墾、廣東農墾實行了畜禽良種補貼;支持國家現代畜禽產業技術體系重點項目建設。

      六是實行“走出去”戰略,雙匯收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集團。

      2013年9月7日,美國食品公司史密斯菲爾德宣布,中國雙匯國際71億美元收購史密斯菲爾德的交易已獲得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批準。交易完成后,史密斯菲爾德將退市,成為雙匯國際全資子公司。

      史密斯菲爾德公司創立于1936年,以生產著名的弗吉尼亞州懷特郡史密斯菲爾德鎮火腿聞名,現已在全球12個國家開展業務,占據美國肉制品市場30%的份額,位居《福布斯》雜志“世界500強企業”之列。這起引起全球矚目的雙匯收購史密斯菲爾德案,旨在滿足中國持續增長的豬肉需求。

      從雙匯集團看,并購完成后,雙匯旗下企業可獲得史密斯菲爾德美國豬肉的上游資源,從而有能力大量進口美國高品質、安全的豬肉,來滿足國內市場對高檔產品不斷增長的需求。同時,也有機會學習史密斯菲爾德規模化屠宰的生產經營管理經驗和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從美國方面看,并購的完成有助于美國向中國出口更多豬肉,也可幫助美國農業擴大生產和增加就業。史密斯菲爾德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就涉足并引導了美國生豬屠宰和養殖產業的整合,通過持續的規模化并購和部分自建,成就其美國規模最大的肉制品企業的地位。這對于正處于快速規模化階段的中國生豬屠宰行業而言有借鑒意義。雙匯可能借此機會最終形成從生豬養殖、加工到市場營銷的全產業鏈。

      總的看來,2002年至2013年的12年間,我國肉類食品行業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逐步進入了全球化的肉類生產、加工和貿易體系,在繼續保持肉類生產總量第一位的基礎上,著力解決肉品質量安全問題,著力解決肉類市場價格穩定問題,加快調整產業結構,加快轉變增長方式,取得了明顯的進步。到2013年,我國肉類總產量已經超過8500萬噸,實現了預定的規劃目標;人均占有肉類61.5公斤,比2001年的48.5公斤增加了13公斤,增長了26.8%。


    來源:中國食品安全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