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來臨,冷飲、冰淇淋等產品備受歡迎。部分新聞意在指導消費者選擇安全、合適的消夏食品,然而其對“安全”的定義似乎再次局限在“添加劑”上。有些報道對于添加劑的解讀讓消費者感到恐怖,產生“如此可怕的東西為何要出現在我們的食品中”中疑問,那么這些報道的解讀是否可信呢?
以一篇關于選擇飲料竅門的新聞為例。文中介紹的選擇飲料的方法確實值得提倡,簡而言之就是“不看廣告,看配料”。通過食品的配料表和營養標簽可以總體上了解包裝食品的原料及產品可以為消費者提供多少能量、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等。不過這篇新聞中關于食品添加劑的部分介紹則缺乏科學性和嚴謹性,很難讓人信服。
首先,報道中稱“雖說這些添加劑是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但多少還是會對人體產生些影響”。這是對于合法合理使用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的懷疑,而實際上我國目前沒有一起食品安全事故是因合理合法使用食品添加劑引發的。報道中還有一句話“絕大多數添加劑的毒理作用都并不清楚。”看到這句話我首先想到的就是:JECFA的專家們(JECFA:聯合國糧農組織和世界衛生組織下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絕大多數”的工作被否定、被無視,你們的心情還好嗎?其實除了有專門的國際組織對各種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分析、評價外,各國對于本國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劑的安全性都a會進行評估,這種評估是動態的、持續的,會根據新的研究結果進行相應的調整,因此我們有時會從新聞中看到某個國家重新允許使用某種食品添加劑、或是某種食品添加劑被某些國家禁止使用。凡是列入我國國家標準中的被允許使用的食品添加劑也都必須按照我國食品安全性毒理學評價程序進行安全性評價,我們常見的各種食品添加劑的限量標準就是建立在食品添加劑的風險評估和毒理學評價的基礎上,不然難道那么多食品添加劑的限量標準都是工作人員一拍腦門兒就定下來的嗎?
其次,文中在對“絕大多數添加劑的毒理作用都并不清楚”的解釋時,用了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三聚氰胺。臭名昭著的三聚氰胺是非法添加的典型,更是被食品專業人士辟謠的典型:添加劑的種類很多,食品添加劑只是其中的一種。三聚氰胺是水泥添加劑、塑料添加劑、涂料添加劑卻并不是食品添加劑。其實不僅三聚氰胺不是食品添加劑,蘇丹紅、吊白塊都不是食品添加劑,而是非食用物質。將這些非食用物質添加到食品中確實是違法的行為,需要嚴厲打擊,然而我們卻沒有理由因為不是食品添加劑的“非食用物質”而否定合法使用的食品添加劑。
新聞中還提到了一種人工合成甜味劑——安賽蜜,并稱“經常食用合成甜味劑超標的食品會對人體的肝臟和神經系統造成危害, 特別是對老人、孕婦、小孩危害更為嚴重。如果短時間內大量食用,會引起血小板減少導致急性大出血。”劑量決定毒性。”短期大量食用“雖然給了限定,貌似科學嚴謹,但實際上卻不可能出現或可以理解為這是毫無意義的假設。因為食品添加劑終究不是食物,食品企業一方面要按照國家規定的限量標準添加,一方面也要考慮成本,根本不會給消費者提供“短時間內大量食用”的機會,除非是人為故意攝入純的大量食品添加劑,不過這種情況下的中毒簡直可以說是“no zuo no die”。另外文中提到的甜味劑和香精、香料一樣,有自限性,也就是說添加超過一定量反而會產生令人不愉快或不能接受的口味或氣味,通俗的說就是“糖加太多反而苦”,因此其大量攝入的可能性更小。
如何看待食品添加劑?也許我們可以將食品添加劑看作一種工具。就像一把刀,你用它切菜剁肉,它就給你的生活帶來諸多便利,你用它殺人害命,它就是危害人身安全的兇器。刀本無錯,只看執刀之人如何使用。食品添加劑本無錯,若是超范圍、超量或是為了掩蓋食品缺陷而使用,自當嚴懲相關企業與負責人,然而如果食品企業合法添加,產品不存在質量問題,媒體和消費者不妨拋開有色眼鏡,客觀、理性的看待食品添加劑。
來源:中國經濟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