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中電信秘密研發的翼聊升級版“翼信”,在經過近半年與網易的聯合研發下,將以全新形象在8月下旬面市。在經過半年的磨合后,最終確定由中電信與網易聯合成立合資公司單獨來運營。隨著移動互聯網技術的進步,OTT的蓬勃發展正在對傳統通信業務造成沖擊,面對挑戰,三大運營商皆有動作。中移動重構飛信,中聯通則攜手微信推出“微信沃卡”,中電信在其自身面臨二次轉型的背景下,同樣選擇即時通訊作為突圍OTT困境的突破口,此次攜手網易推出類微信應用,無疑可看作其發力OTT,深化二次轉型的舉措。
中電信醞釀推類微信應用
據悉,此次中電信與網易合作推出的類微信應用,支持發送文字與語音信息、圖片、視頻通話,群組聊天,向三大運營商全網免費發送短信,同時還具備固話語音留言功能,用戶通過手機端發送語音至固話端,固話則會以來電提示有一條語音留言,固話收聽后可以選擇提示數字鍵進行回復。此外,該應用未來還有可能與IPTV對接,支持智能終端與IPTV之間進行免費語音交流,還可以利用網易郵箱龐大的用戶群,將語音、視頻發送至用戶郵箱,實現統一通信服務。不過,目前該應用的最終名字尚存迷霧,此前《南方都市報》等媒體透露其將定名為“叮叮”,但中電信協同通信基地的內部人士透露,“叮叮”名稱已被否決,該應用或將回歸最初的創意名“易信”。
該應用的誕生被看作是電信與網易間一次雙贏的合作。未來網易將把其注冊用戶與其關聯,進行信息推送;電信則將借助網易超過5.5億的郵箱用戶和超過1.2億的新聞客戶端用戶,將其原本就很龐大的用戶基數進一步擴大。但業界對于這一應用的前景并非全然叫好,原因一是微信等OTT業務的強大沖擊,二是此前中移動在飛聊等同類業務上嘗試的失敗,讓業界的態度變的更謹慎。
飛聊是中國移動于2011年9月28日推出的一款通過手機網絡免費發送語音消息、圖片和文字,可以單聊及群聊的手機通信軟件。對比目前仍“在線”的飛信業務,飛聊的設定看起來更開放:可無縫跨越手機平臺和運營商,無需雙方都是手機用戶,也不必雙方都下載客戶端……但在實際運營中,飛聊的路卻越走越窄。對其“死因”,業界有多種說法,包括運營商在人才、體制等方面的掣肘,還有一個觀點是,飛聊一旦崛起,蠶食的將是中移動自己的業務份額,因此運營商對于這類業務,始終難以大力支持。電信專家王立新認為,歸根結底,這一現象源于運營商對消費者影響力的下降。他認為,未來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將不是渠道為王、內容為王、終端為王,而是看能否讓消費者認可價值所在。在這一點上,目前運營商的影響力已落后于OTT企業。
應對OTT中電信選擇合作
關于OTT與運營商的纏斗是全球的產業問題。一方面,以微信為代表的OTT業務擠占了語音通話、短信等運營商傳統通信業務的利潤空間;微信等業務對于流量的消耗又被認為是“搶奪運營商信令資源”。另一方面,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運營商此前占據主導地位的語音、短信等業務收入本身就在逐步減少,數據收入所占的比重則越來越大,運營商亟待尋求新的利潤點,而OTT的迅猛發展已然反應出市場存在饑渴,運營商和OTT走到了“由競到合”的微妙拐點。
目前,三大運營商對待OTT的態度各異。中移動由于用戶最多,受OTT沖擊最大,態度比較強硬;中聯通選擇與目前較成熟的OTT業務微信合作,推出“微信沃卡”,用戶單獨購買雙方合推的一張特制的3GSIM卡,即可享受微信流量優惠等特權服務;中電信同樣選擇了合作,據悉廣東電信將于8月推出一款微信+微博專屬流量卡,每月僅需6元,便可獲得2GB的微信加新浪微博定向流量。另外,廣東電信將推飛Young新特權卡+定向專屬流量包,3G資費將降至新低。此外,中電信還致力于打造自有業務,正面在市場上與微信等競爭。
三大運營商不同的選擇結果如何還有待市場檢驗,但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OTT與運營商間并不存在無解的對立。一方面,OTT的發展大勢所趨,但目前OTT應用的主體仍集中在“通訊”上,還有很多潛力可挖,運營商也不可能兼顧所有領域發展自有應用;另一方面,OTT業務發展的再好,也離不開管道的支持,這就給運營商和OTT企業深度合作創造了基礎。
加速自身OTT化進程培育互聯網基因
近年來,面對OTT的洶洶來勢,電信運營商一直在探尋“去電信化”的轉型路徑,即從傳統語音、短信等電信服務向與電信運營商傳統優勢不相關或相關性較小的新業務發展。以中電信為例,早在2012年6月,中電信八大互聯網基地中的天翼視訊基地、游戲基地和天翼閱讀基地就相繼宣布進入獨立公司化運作階段,這被視為中電信從體制上去“電信化”的探索和嘗試。顯然,中電信希望基地的公司化運作,能以更符合行業發展的模式來培育新業務,讓這些專業公司既可不受運營商體制掣肘,又能通過市場化方式與集團優勢對接。
此次與網易合作開發類微信應用無疑是中電信在OTT領域的一次深度探索。分析人士認為,這是中電信“去電信化”培育互聯網基因的真正開始,即由電信服務向信息服務、信息娛樂服務的延伸,實現向電信和傳媒兩種規律、流量經營和傳媒兩個平臺、流量價值上的二次開發和銷售新經營理念的轉變。無論未來中電信具體采取服務定制、資源互換、定量流量包還是增值平臺,亦或是廣告領域的方式合作,都將給其在其他“非電信”領域的嘗試提供參考。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運營商的“去電信化”創新業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第一,需要立足市場,堅持專注、快速、創新,做精,做深,做專,做細,提供滿足垂直市場的產品,并通過高效的運營不斷提高客戶體驗,滿足客戶需求。第二,不能總“吃老本”,要再創新優勢。“發揮電信網絡優勢”是此前運營商在創新業務時經常提到的,但隨著市場不斷發展和技術的飛速進步,“電信網絡優勢”的技術實力雖然在提升,但對用戶的影響力卻在逐漸的下降。在此情況下,電信運營商必須與時俱進,重塑新的優勢,努力打造建立在新的關鍵資源能力基礎之上的差異化模式。
從目前三大運營商的舉措來看,顯然大家都已認識到了這一點,并開始在正確認的方向進行嘗試。
來源:通信信息報 作 者:邢婷婷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