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人工智能發展進入下半場,AI智能體(AI Agent)以“自主感知、決策、執行”的核心能力,正加速突破實驗室邊界,深度融入產業核心領域。8月6日至7日,第十三屆互聯網安全大會(ISC.AI 2025)更是把“ALL IN AGENT”打在了主屏正中央。
360集團創始人周鴻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大模型缺少‘手和腳’,不會使用工具,不能直接‘干活’,而大模型進化到智能體是必然的。智能體才是解決之道,它能夠理解目標、規劃任務、調用工具、具備記憶,實現從需求到結果的完整交付。”
智能體加速進化
傳統智能體受限于機械應答與流程僵化,而新一代智能體已具備自主感知、決策與執行能力。例如,百度智能云推出的AI數字員工,覆蓋招聘、營銷、汽車銷售等場景,可獨立完成外呼邀約、面試日程創建等全流程任務,精準捕捉用戶意圖并動態調整策略。
在能力上,360安全云的安全智能體發現威脅數量比人工高3倍,發現威脅速度提升10倍,準確率提升20%;管控智能體事件自動化處置率提升3倍,復盤報告撰寫效率提升72倍,資料梳理時間提升13倍;企服智能體則深入人力、財稅、法務、營銷等高頻辦公場景,實現辦公提效。
廣州艾媒數聚信息咨詢股份有限公司CEO張毅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智能體正從“人機協同”向“自主執行”躍遷,成為企業降本增效的關鍵引擎。
智能體從大模型進化而來,目前已進化為四個階段。周鴻祎認為,L1級別的聊天助手本質上是聊天工具,屬于“玩具級”智能體;而L2級別低代碼工作流智能體有所進化,但仍須由人類設置流程,AI來執行任務,人再通過操作工具提高生產效率;L3級別推理型智能體,已能實現AI自主規劃完成任務,像是人類制造了一個在某個領域有專業特長的員工。
而目前,智能體已經邁入L4級別,以納米AI最新發布的多智能體蜂群為例,其可以讓多個專家智能體像搭積木一樣靈活“拉群組隊”、多層嵌套、分工協作。
周鴻祎認為,智能體在L3、L4級別還有巨大潛力,目前只在視頻領域試水,接下來要把“多智能體蜂群”復制到編碼、PPT、營銷、安全運營等所有專業場景。他認為,L5級別是讓智能體自己“生”智能體,像機器人造機器人一樣,實現自我迭代、無限復制。
走向規模落地
隨著大模型性能飆升、企業數字化需求爆發,智能體正從概念驗證走向規模落地,目前,智能體已滲透至電信、制造、金融、政務、能源、互聯網等垂直行業。
國際市場研究機構Research and Market發布的報告顯示,AI智能體的市場規模將從2024年的51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471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4.8%。
高盛發表的研報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下一階段——“智能體AI”(Agentic AI)將徹底改變企業軟件生態。未來三年,智能體將在應用層釋放生產力紅利,到2030年全球軟件市場規模預計至少擴大20%,其中客戶服務軟件市場增速或達45%,整個軟件行業中智能體將占據超60%的份額。
目前來看,在政策與生態的雙輪驅動下,頭部企業正緊鑼密鼓加速布局智能體。
4月8日,北京市經濟和信息化局印發《北京市關于支持信息軟件企業加強人工智能應用服務能力行動方案(2025年)》的通知,提出支持通用智能體發展,支持創新主體開發跨領域、多任務、自規劃的通用智能體,對已取得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服務上線批號、首次在各類應用商店上架的通用智能體,優先協調算力保障,并對運營服務中調用算力和模型成本給予最高不超過3000萬元支持。
在剛剛閉幕的世界人工智能大會上,騰訊、京東等多家頭部廠商紛紛發布多款智能體,其中,騰訊集中展示了12個垂直智能體應用,覆蓋企業服務、生活服務與辦公效率三大核心場景。
周鴻祎認為,最終不會只有一個通用智能體,每個行業、企業、崗位都會衍生專屬智能體,個人也會擁有幾十個改造或自建的智能體。模型越強、工具越豐富,智能體越像永不辭職的數字員工,隨時可替換、可擴充。
展望未來,張毅表示,智能體將沿“專用化、協作化、可信化”三軸演進,垂直數據蒸餾出行業小模型,多智能體通過標準協議形成蜂群式協作,再疊加可信計算與合規沙箱進入生產核心。未來五年,率先完成場景深耕、安全治理、商業模式閉環的企業將定義賽道標準。
全國工商聯人工智能委員會常務秘書長范叢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未來需要從法律抓起、從國際標準對齊、從行業自律入手,不斷推動各方共同規范,推進智能體快速發展。(記者 袁傳璽)
轉自:證券日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