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全球首個以人形機器人為參賽主體的綜合性賽事——“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落下帷幕。在這場科技盛宴背后,“雙萬兆”網絡成為加速人形機器人走向全面商業化的堅實底座。
當人形機器人與人類舞者協同共舞,當萬名觀眾同時刷起視頻直播,考驗的是網絡通信的保障能力。不僅如此,在本屆運動會的諸多賽項中,人形機器人對網絡性能的嚴苛要求被展現得淋漓盡致。例如,在物料整理場景賽中,機器人需要將直徑僅8毫米的細長物料準確插入孔洞,這一操作對網絡時延和穩定性的要求,已超過傳統工業控制標準。
業內專家表示,人形機器人在環境交互、實時決策、精準定位、多機協同等場景下,必須依靠毫秒級甚至亞毫秒級的超低時延、零抖動的網絡支持,哪怕是微小的網絡波動,都可能導致機器人動作偏差,影響作業精度甚至引發安全事故。
記者獲悉,此次賽場內外實現了“雙萬兆”網絡覆蓋,無線和有線傳輸速率均突破萬兆。借助5G-A大上行、高可靠、廣連接的特性,為賽事提供了智能、可靠、安全的網絡服務。
“從‘為人而建’到‘人+具身智能共生’,5G-A網絡正在升級為新一代智慧底座。”北京聯通副總經理秦洋介紹,北京聯通推出的5G-A場館加速功能,為觀眾保留專屬網絡通道,同時為機器人預留可彈性擴容的“第二通道”。“無論是比賽中萬名觀眾帶來的極端流量沖擊,還是后續在機器人領域實現低時延控制與遠程連接,5G-A都能自如應對。”此外,北京聯通還首次使用智能化保障加持的“黃金管道”技術,同時可支持“聯通世界機器人運動會”左標LOGO,為賽事場館內提供創新服務。
當前,全球機器人產業正經歷從“專用工具”向“通用伙伴”的關鍵轉型,而中國在這一進程中表現出強勁的發展勢頭。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7月,我國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產量分別同比增長24%和12.8%。這樣的快速增長,源于人工智能技術與機器人硬件的深度融合,而網絡基礎設施的升級,則成為推動產業向前的關鍵變量。
作為全球首個實現5G-A商用的國家,中國“雙萬兆”網絡建設的快速推進,成為人形機器人產業邁入“規模化驗證”階段的有力支撐。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日前發布的第56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我國移動通信網絡加快向5G-A演進升級,推動5G-A產品體系日益豐富,300多個城市開啟5G-A賦能智慧城市。此外,據統計,北京、上海、福建、廣東、四川、湖北等超15個省市已出臺萬兆光網專項政策,提出萬兆光網商用目標,聚焦“萬兆小區、萬兆工廠、萬兆園區”三大場景商用建設。
在技術迭代與市場需求的雙重驅動下,我國機器人產業也在加速突破核心技術瓶頸。本屆運動會上,首個人形機器人“百米飛人”誕生,依靠機器人在場上“自主決策”的足球比賽,比拼機器人靈活性的武術、舞蹈、自由體操,物料搬運、迎賓服務、清潔服務、藥品分揀等實際應用場景……讓觀眾全方位感受到人形機器人在速度、力量、協作等多維度的技術突破,而這在業界專家看來,則是對人形機器人關節靈活度、控制算法、能源續航、熱管理等關鍵技術的“極限測試”。
“我國人形機器人行業已經具備全產業鏈自主化能力,電機、關節、傳感器、控制等關鍵零部件以及智能算法與軟件已經和機器人整機形成良性互動的新格局,豐富的應用場景也在加速機器人迭代。”北京交通大學中國高端制造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朱明皓表示。
當前,技術迭代與政策支持同頻共振,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正以“網絡筑基、技術破壁、場景拓維”,加速追趕乃至超越全球前沿。未來,隨著“雙萬兆”網絡加速覆蓋,人形機器人核心技術持續突破,人形機器人將從賽場上的“表演者”真正融入生產生活。
為推動我國人形機器人產業加快發展,朱明皓等業界專家建議,一是加快人工智能與人形機器人產業的融合,圍繞制造業構建高質量數據集,支持人形機器人的工業場景應用與探索;二是加大關鍵基礎零部件與元器件、核心基礎材料、工業基礎軟件、標準與檢測檢驗系統技術攻關,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機器人性能和穩定性;三是在重點區域建設算力中心,提高人形機器人決策速度。(記者吳蔚)
轉自:經濟參考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及企業宣傳資訊,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