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化:資源集中和云服務
互聯網的存在促使數據量急劇增大,在大數據量的基礎上產生云計算,所以秦捷認為云計算革命在十年前就已經存在。他表示大數據產生的主要因素有四個:計算機的計算資源、存儲、帶寬、網絡接入的增長。
為什么大型互聯網公司先采用云計算?秦捷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解釋:
在大數據急劇增長的情況下,如何有效處理大數據就變成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從傳統方式來看,處理這些大數據的費用非常昂貴,其處理的數據量非常大,且很多數據都需要對實時的需求進行處理:如用戶有各種需求,一個賬號多端接入、隨時隨地可在線、內容(數據)在云中、按需訂購、在線支付等。這就要求互聯網公司的計算資源及存儲都要求規模化,從而促進資源及數據的高度集中化。需求的指向是一個規模化、高密度、低能耗的硬件的基礎設施,也就是數據中心。在解決硬件問題后,需要有對硬件進行有效、高效管理的軟件。他認為這些軟件有六個特征:透明、動態、彈性、租恁、通用、安全,這樣才能滿足新一代硬件的需求。
大趨勢:云計算與大數據的變革
互聯網在云計算大數據的變革下正在或者將帶來更多讓人激動的產品、服務。秦捷覺得在個人、企業及社會公共方面將會出現許多新的技術與產品。
個人方面
現在互聯網上已經有可以獲取信息、社交、購物、娛樂、遠程SOHO、學習、理財等的在線個性化生活及工作模式;多對多、實時的社交化通信方式;基于位置服務的購物、休閑、社交體驗;個人數據的在線獲取、存儲和管理。
在云時代與大數據時代下,未來可能有屬于個人專有、自主定制化的云,滿足個人辦公。娛樂、移動等需求;可遠程控制、自管理和狀態優化的家庭設備,智能家居將會出現;Online Identity;人機自然交流、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的融合;新型的學習方法,包括人機互動與知識組織等。
企業方面
現在大型的互聯網公司已經開始建立超大規模的數據中心,其特征為模塊化、高密度、低能耗;IaaS服務模式逐漸成熟,SaaS的軟件提供模式開始被廣泛接受,如亞馬遜的云模式;在大數據時代,互聯網公司采用大數據的優勢,開始沖擊傳統行業,比如金融(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阿里金融的小貸款業務);精準營銷與大數據驅動的產品快速迭代;企業IT的轉變,從提供計算與存儲等到提供數據、從提供信息到提供價值、企業IT消費化。
未來五年、十年,可能所有的企業都會使用云,私有云、公有云或者混合云。此外大多數IT產品都會以服務形式交付,而基于行為分析的客戶管理將會變得很普遍。所以,數據將成為企業的核心戰略資產,數據運營成為企業競爭和成長的關鍵。
社會公共方面
在云計算與大數據的沖擊下,教育、醫療、交通等行業均已出現各種相關應用,如一些數據化、社交化的新媒體平臺;智能交通與城市數字監管;病歷重醫存儲調用的醫療云。更具體的例子是德國勞工部從05年開始把全國各地的數據平臺統一,根據大數據的挖掘,預測失業人員在什么情況下能夠最容易找到工作。它每年為德國節約90億歐元。
未來幾年,在云計算與大數據的幫助下,社會公共領域方面,如智能電網將會采用大數據的挖掘對其數據的采集、電網運營及優化發生極大的作用;醫療方面,可以給予醫療用戶的數據進行新藥研發,或者是個人健康的保險規劃;城市方面,城市的公共設施可以進行智能化管理。更進一步來說,政府可以建立開放型的政府數據平臺,做到政務公開、公民參與等效果。
風險投資的投資機遇
在談及云計算及大數據領域方面的風險投資時,秦捷認為可以從關鍵技術(硬件、軟件)、解決方案/平臺服務、新型商務模式三個方面來考慮。
關鍵技術(硬件、軟件):目前已經大量的使用移動硬盤、低功耗的CPU以及新型的移動終端,語音和動作視頻、多屏互動等硬件及相關軟件也日益普及。此外,新型的數據中心會采用大量的新技術,如新型制冷技術、分布式存儲器等。更讓人期待的是,未來的智能終端變成可穿戴式設備,如手表、眼鏡等。在軟硬件方面,秦捷認為三四年以后才可能產生大量的應用。
解決方案方面:IAAS及SAAS服務等都已經在電子商務或者其他行業應用;而在移動終端上的各種軟件方案,包括行業應用、企業的移動平臺方案等也紛紛被企業采用。在未來的一段時間,PAAS、企業社交網絡等服務會非常普及,而金融行業、醫療領域等將會出現更多更專業的大數據解決方案。
新型商務模式:新的技術將會帶來新的營銷方式,從而影響商務、社會、教育等行業。如移動學習,改版學習的習慣。秦捷認為原來的電子商務模式很傳統,用戶實際上有更多的個性化需求,未來三年內它們處理的數據里將會非常大。因此,未來將會有公司將數據處理的工作外包出去,產生數據外包處理業務。而隨著更多技術和應用的產生,未來的人機交互模式也將導致新型的商務模式。
風險與問題
風險及問題是伴隨投資機遇而來的問題,投資者需要對其認真考慮。對此,秦捷列舉了一下投資者需要考慮的問題。
·行業解決方案的Domain Knowledge:Big Data不只是MapReduce和Hadoop,商業目標及服務內容更重要。
·Cloud Infrastructure:IaaS市場,誰能成為最后的贏家?
·基礎軟件和硬件:知識產權保護,產品化和產業鏈問題。
·B2B商務模式:客戶獲取成本高和定制化限制產品標準化,中國特色?
·互聯網B2C的收費模式:廣告模式及后向收費的凈瓶?
·國內媒體市場的不完整性:內容為王和免費內容?
·社交網絡的人文性和本地化特性:外來文化?精英文化?還是屌絲文化?
·創新加速抄襲亦加速:商務模式的同質化競爭,在互聯網應用服務中體現的最為明顯。
·互聯網巨頭:抑制創新還是退出機會?
·風險投資之炒作 VS 過冷卻:投還是不投?
·風險投資之長線VS短線:人民幣基金LP的耐心。
·長線風險投資:誰來教育市場?政府引導基金和風險投資的風險共擔?
回到云計算與大數據的投資方面,究竟什么時間進入并投資的最好機會?秦捷表示,從Gartner''s Hype cycle來看,每一個革命性的產品從開始到走上大眾市場,基本會經歷五個階段:技術出發攀巖、期望值巔峰、幻滅低谷(泡沫破滅)、曙光緩坡、然后到達成熟的市場階段在這幾個階段中,秦捷認為首先要看要投的項目或產品處于整個曲線的那個階段,其次要看哪一個團隊能夠走到最后。一般來說,處于技術剛開始的階段、泡沫破滅、曙光緩坡這三個階段比較適合投資。
來源:CIO時代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