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營商與OTT合作: IT與CT交界處挖掘價值空間


    作者:安華    時間:2013-07-25





      中國的運營商已經深刻的認識到OTT引發的這場產業變局,在涉堵乏力,自主創新業務市場化遭遇潰敗之后,開始重新回歸到移動互聯網開放、合作的原始軌道,“微信沃卡”被業界定義為開啟這張“競合”之門的首枚鑰匙。



      近日,廣東聯通與騰訊共同宣布,將于8月8日推出“微信沃卡”,用戶單獨購買雙方合推的一張特制的3G SIM卡,即可享受微信流量優惠等特權服務。廣東聯通也成為首家與微信深度合作的國內運營商。


      在運營商與OTT的微妙關系里,從競爭走向合作,是打破產業壟斷,實現共贏的關鍵所在。“破冰之旅”成為業內對雙方合作意義的普遍認識。業內多位專家一致認為,網絡是信息化的基礎,應用與內容是推動力,協作才是根本。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優劣互補,是實現共贏的必然通道。


      OTT困境:運營商自主創新收效甚微

      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移動消費需求多樣性的呈現,改變了長期以來運營商主導的信息通信市場格局。作為互聯網接入第一設備,智能手機架起了“跨界”融合的橋梁,卻也同時給運營商帶來了新的挑戰。


      互聯網實驗室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智能手機的消費觸點向移動應用轉向。而現階段,以社交、音頻等具有大流量、密集數據交互性特征的OTT成為了全球主流移動應用。這種變化,帶來的數據流量激增也徹底改變了運營商傳統的業務收入結構,一直占據主導地位的語音、短信收入開始向數據收入侵斜。但這種數據增量就目前而言并不能保證運營商利潤同樣增長。


      收入結構的變化是一個難以逆轉的趨勢,同時也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必然結果。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如果改變這種增量不增收的尷尬局面。運營商高層普遍認為,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運營商將以開放的姿態獲取更多合作,把自身的優勢資源與互聯網公司的創新能力結合起來,共同做大市場。


      實際上,在“去電信化”的道路上,運營商也著手從應用基地到專業化公司運作等方面做一些大膽的嘗試,積極擁抱移動互聯網,并吸引了為數不少的互聯網企業參與合作。然而,隨著OTT的強勢來襲,智能手機用戶24小時在線的機制,以及對運營商信令資源的無償占有,加劇了運營商與OTT之間的矛盾激化。


      為應對這場變局,國內運營商開始加速自主應用的創新與推廣,從中國移動的Jego、飛聊到中國電信的翼信,都在試圖改變這種格局,但對收入的拉動效果并未體現。以中國移動為例,2012年中國移動數據業務營收占比由2011年的26.4%提升至29.7%。但中國移動的應用及信息服務的收入在數據業務中占比僅為9.6%。


      互聯網實驗室的報告指出,運營商受限于人才、體制等多方面的因素,發展互聯網業務困難重重。同時,盡管運營商業務營收穩步增長,但自主應用對信息消費的拉動仍顯乏力。


      而在北京郵電大學教授、電信專家王立新看來,導致這一問題產生的關鍵因素在于,運營商對消費者影響力的下降。他指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正在加速產業格局的變化,未來既不是渠道為王、內容為王、終端為王,關鍵在于是否影響并掌控到最后的消費者,讓消費者認可價值所在。但顯然,運營商在這方面的影響力已明顯弱于OTT企業。


    來源:通信世界網 作 者:安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