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TE來了,運營商如何重回產業鏈主導權?


    時間:2013-07-02






      鈦媒體推出了電信界資深元老楊培芳先生,以史為鑒所作文章《4G發牌前,聽聽電信業曾走過的“中國特色”彎路》, 今天這是一篇來自專業人士的長文分析,在4G LTE即將發牌和商用的前夕,在外界紛紛擾擾之中,對運營商如何應對LTE帶來的變化和影響,做出了一些自己的判斷,供讀者更多角度參考。

      摘要:自2009年12月瑞典運營商TeliaSonera推出全球首個LTE商用網絡以來,在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推動下,LTE被普遍認為是史上發展最快的無線通信技術。國內LTE牌照迷局似撥云見日,LTE發牌與商用已指日可待,并且給運營商可能重回的產業鏈創新與主導權的機會。

      1、驅動力:推動運營商部署LTE的驅動力主要包括技術演進、業務發展、市場競爭、投資成本四個方面,不同運營商由于所處市場環境、自身網絡基礎及業務發展階段的不同,運營商部署LTE的驅動力也千差萬別。

      2、影響: 更高速率、更大流量、更低資費、更好體驗成為LTE的普適標簽,其與生俱來的全IP、低時延、高帶寬屬性給運營商也帶來一些更深刻的影響。

      一是從提升高帶寬需求類業務(Data hungry APP)用戶體驗、差異化QoS業務保障、提供HD Voice、RCS等LTE特色業務等方面提供更豐富的業務應用與更好的用戶體驗;

      二是給運營商帶來CAPEX、OPEX成本壓力,增加多網協調同發展下的產品設計、市場影響、IT支撐改造等方面的成本及難度,考驗運營商多網協同運營能力;

      三是進一步推動通信產品由手段性需求向信息性需求轉變,用戶對網絡的依賴性讓位于對應用的依賴性,用戶社交圈將從運營商網絡向服務提供商平臺轉移,間接網絡效應更加明顯,管道化趨勢及量收不匹配現象將更加突出;

      四是LTE推動全IP、融合、泛在網絡環境的逐步構建,給產業格局重構,運營商獲得重回產業鏈創新與主導權的機會。

      3、應對:面對LTE,什么時候建網、建網節奏如何、建后怎樣運營、用什么手段提升網絡貨幣化效率、該下一步演進做何準備,都是運營商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認為:

      一是順勢而為,3G和LTE是兩個時代,HSPA+速度再快也是3G,LTE對3G的替代比想象的要快。過分依賴HSPA+將可能延緩LTE發展,錯失LTE發展機會,踏空市場的LTE發展節奏。特別是弱勢運營商,在主導運營商主動采取激進方式優先部署LTE的背景下,順應大勢, 按照市場節奏部署LTE網絡 ,將可獲得市場發展的主動。

      二是化繁為簡,改變以網絡為中心的運營方式,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多網一體化運營體系,實施“終端定網絡、需求定產品、價值定服務”,有效降低運營復雜度,提高運營效率;

      三是價值導向,以資費、網絡智能化、大數據及基礎業務創新為手段,提升單用戶通信支出(ARPU)、變網絡管道化為網絡渠道化、加速大數據資源貨幣化、增加數據流量附加值,以提高網絡貨幣化效率;

      四是未雨綢繆,著眼網絡的長遠演進,極早研究SDN、NFV等技術理念,重新定義網絡基礎技術架構,以軟件實現各種網絡功能,達到網絡資源可動態配置、滿足不同類型的應用需求及提升網絡利用率的目的。

      當然,不同運營商,由于各自發展階段及所處的環境各異,部署LTE的驅動力也有差別,在對LTE的態度和策略上也會截然不同。

      正文全文:

      自2009年12月瑞典運營商TeliaSonera推出全球首個LTE商用網絡以來,在歐、美、日、韓等國家和地區的推動下,LTE被普遍認為是史上發展最快的無線通信技術。到今年5月,全球已在70個國家和地區部署LTE(含FDD、TDD,下同)網絡175張,發展LTE用戶突破1億大關。從網絡部署及用戶發展數據來看,確實比之前的模擬技術、2G、3G要快,但同時也要看到,1億LTE用戶有接近90%分布在美、日、韓三國,而商用網絡數占36%的歐洲,LTE用戶占比卻不足5%,歷時三年半時間,歐洲LTE用戶滲透率(LTE用戶占移動用戶比)僅達到0.4%,甚至遠低于全球1.4%的平均水平,發展速度實在是不敢稱快。那到底是什么驅動運營商你追我趕快速部署LTE呢?LTE給運營商帶來哪些變化呢?面對堪稱史上最快的LTE運營商又該怎樣面對呢?

      (一)運營商積極部署LTE的驅動力

      由于所處市場環境、自身網絡基礎及業務發展階段的不同,運營商部署LTE的驅動力也千差萬別。總的來看,運營商部署LTE的驅動力主要有四個方面:

      1、技術演進驅動。LTE以扁平化、IP化及良好的后向演進能力等特性成為3GPP、3GPP2陣營技術演進的共同選擇,國際三大3G標準WCDMA、CDMA、TD-SCDMA都將下一代演進技術指向了LTE。在演進目標單一且明確的背景下,部分3G時期處于產業鏈相對弱勢的運營商,為扭轉市場競爭局勢,較早、激進部署LTE成為自然而然的事。全球第一個LTE運營商TeliaSonera、全球最大的LTE運營商Verizon、全球第一個3G運營商NTTdocomo都屬于此種類型。(NTT docomo由于3G設備版本較低,升級HSPA+成本較高)

      2、業務驅動。網絡永遠為業務和產品服務,這是不變的邏輯,雖然LTE目前還沒有給運營商帶來可引爆市場發展的特色產品,但LTE的高速和大容量,為3G網絡高負載的運營商緩解網絡壓力、分流網絡流量提供了新的選擇。在技術演進與網絡壓力的雙層驅動下,部分高3G滲透率的運營商(目前商用LTE的運營商,3G用戶滲透率一般都高于60%)也快速引入LTE。如當前LTE發展速度最快的運營商SKT就屬于此種類型。在部署LTE網絡前,SKT 3G用戶滲透率達到100%,月戶均流量達到1GB,3G網絡擴容與分流需求強烈,LTE產業鏈的成熟,為其提供了新的技術選擇。

      3、競爭驅動。在主導運營商的推動下,市場上相對弱勢的運營商為應對主導運營商LTE帶來的競爭壓力,采取跟隨的穩健策略部署LTE成為自然選擇。并且在主導運營商激進的LTE策略驅動下,初期采取穩健策略的運營商迫于競爭壓力往往會不斷加快LTE建設步伐。如美國市場主導運營商Verizon部署LTE后,AT&T雖然擁有大規模HPSA+網絡,并且將HSPA+采用混淆概念的方式稱為4G,但在競爭對手強大的LTE攻勢下,三個季度后不得不推出LTE,并不斷更新計劃,加速LTE網絡部署。韓國市場KT、日本市場KDDI、Softbank都屬于此類型。

      4、成本驅動。由于LTE的全IP化特性,天生就是為實現數據業務服務的高效與高速,在網絡負載達到一定水平的條件下承載單位數據流量的成本自然低于3G。有設備商根據自身產品測算,美國現有的HSPA+網絡單位MB的成本為0.045美元,而LTE在頻譜使用效率提升、smallcell應用、運營效率提高等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單位MB流量的成本可下降到0.01美元,成本優勢不言而喻。但同時也要看到,由于通信網絡的規模效應特征,若3G和LTE網絡都處于較低利用率水平,這種測算就只能是笑談了。同樣是該設備商測算,只有當3G網絡利用率達到55%時(根據網絡能力配置測算此時戶均流量約900MB),LTE單位流量成本才體現出優勢,而目前全球大部分運營商網絡利用率都不達不到此臨界條件。

      (二)LTE給運營商帶來的變化

      更高速率、更大流量、更低資費、更好體驗是運營商LTE傳播中最常見關鍵詞。的確,現階段運營商能給用戶提供的LTE服務還真沒超越這些范疇。移動通信從模擬向2G演進,主要提供語音與文本信息服務,為移動電話在全球普及奠定了基礎;

      2G向3G演進,移動通信進入數據通信時代,推動移動互聯網快速普及;那么3G向LTE演進呢,對運營商及整個移動通信產業鏈帶來哪些變化呢?

      1、更豐富的業務應用與體驗。第一,從國際LTE運營商實際運營效果來看,LTE高速率、高帶寬、低延遲的顯性特性,對提升視頻、游戲等持續性高帶寬需求類應用(Data hungry APP)的用戶體驗效果明顯。第二,由于LTE更加靈活的QoS保障能力,運營商可對部分自有產品及戰略合作型產品提供更加優質的用戶體驗。第三,基于LTE、PCC、IMS等,部分運營商已開始向用戶提供HD voice、RCS、現實增強導航等LTE特色業務。LTE對運營商提升用戶體驗、刺激流量消費、豐富產品體系帶來了機遇。

      2、更高的網絡運營復雜度及成本。推出LTE服務后,全球絕大部分運營商都將面臨同時建設、維護、運營2G、3G、LTE三張網絡的問題。第一,與電信網絡一代向下一代升級演進(Generation to Generation)并存的是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及長達數月的網絡建設周期,新建LTE網絡需要一次性支出較大規模的CAPEX,對一些營收增長緩慢甚至是負增長的運營商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在歐洲,受投資能力所限,部分運營商只能通過并購重組、成立合資公司等形式聯合投資建設LTE。

      第二,同時運營多張網絡,運營維護等OPEX成本將明顯增加,產品的復雜性對IT系統要求也越來越高。第三、由于2G、3G、LTE網絡特性決定了自身可提供的產品及服務存在明顯差異,需要充分認識不同產品與目標用戶需求間的契合點,對產品設計、營銷推廣、業務定價等都提出了挑戰。此外,部分3G用戶滲透率較低便開始部署LTE的運營商,為確保現金流及投資收益,可能還將面臨維持多張網絡同時快速增長及多網互博的局面。

      3、更大的間接網絡效應與量收不匹配。

      第一,在話音時代,通信(打電話)是用戶獲取和溝通信息的手段,通信產品對于用戶的價值取決于使用該產品的其他用戶的數量,也即直接網絡效應。但隨著數據業務及移動互聯網的高速發展,推動用戶通信由手段性需求向信息性需求轉變,通信產品對用戶的價值更多取決于能否直接獲取更多有用信息,而信息的數量與質量則由依附于運營商網絡的信息供給平臺(OTT)決定,也即間接網絡效應。LTE的全IP化將進一步強化運營商網絡的間接效應,依附于網絡的平臺對用戶的吸引力將大大超過網絡本身對用戶的吸引力。

      第二,間接網絡效應將更加凸顯LTE時期運營商的管道化,同時傳統的語音、短信、手機報、手機閱讀等都將被OTT替代,更重要是的是運營商將失去用戶的社會屬性,用戶社交圈將從運營商網絡向服務提供商平臺轉移。第三,管道化運營帶來運營商產品的同質化,價格戰成為主要的競爭手段,LTE語音與數據產品雙貶值,量收不匹配現象將進一步惡化。

      4、可能重回的產業鏈創新與主導權。縱觀移動通信產業發展史,設備廠商、電信運營商、終端/操作系統廠商及業務應用提供商交替主導了產業發展與創新;3G時代,電信運營商對用戶互聯網入口的掌控權逐步被產業鏈上游的終端及應用提供商所取代,而LTE將推動運營商全IP、融合、泛在網絡環境的逐步構建,將給產業格局帶來新的重構機會。運營商能否再次把握機會,重新獲得產業鏈創新與發展的主導權,LTE的部署與運營將成為關鍵性轉折點。

      (三)運營商應該怎樣面對LTE

      1、順勢而為,按照市場節奏部署LTE網絡。

      分析LTE發展較快的美、日、韓市場用戶變化規律發現,第一,LTE對3G的替代效應要明顯快于之前3G對2G的替代。如韓國市場,在SKT商用LTE后的第一個季度,3G用戶就開始出現負增長,而日本、美國市場LTE的替代效應雖然不如韓國市場來得快,但在LTE商用后3-4個季度,3G用戶也開始負增長。第二,在主導運營商激進部署LTE的背景下,弱勢運營商若能及時按照市場的節奏與主導運營商同步部署LTE,將可獲得市場發展的主動權。如韓國市場LGU+與主導運營商SKT同步部署LTE,用戶市場份額不但沒有下降,反而有一定提升。相反,在美國市場,T-Moblie,在主導運營商Verizon部署LTE后,不是及時跟進,而是通過將3G網絡升級至DC-HSPA+42Mbps,造成用戶份額的快速下降。因此,3G和LTE是兩個時代,HSPA+速度再快也是3G,LTE對3G的替代比想象的要快。過分依賴HSPA+將可能延緩LTE發展,錯失LTE發展機會,踏空市場的LTE發展節奏。特別是弱勢運營商,在主導運營商主動采取激進方式優先部署LTE的背景下,順應大勢,按照市場節奏部署LTE網絡,將可獲得市場發展的主動。



      2、化繁為簡,構建以用戶為中心的多網一體化運營體系。

      從技術發展角度看,網絡一代向下一代演進是無止境的,以網絡來劃分運營維度的方式將導致運營難度呈現指數級增長。改變以網絡為中心的運營方式,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終端定網絡、需求定產品、價值定服務”的一體化運營體系,將有效降低運營復雜度,提高運營效率。

      第一,終端定網絡。與終端定網絡相對應的是產品定網絡。什么樣的終端使用什么樣的網絡本來是理所當然的事,但由于不同網絡可提供的產品特性及價格差異較大,尤其在國內,由于歷史及競爭原因導致各運營商2G產品特別是流量產品價格失控,貿然實施終端定網絡將影響整個流量價值經營體系。以LTE商用為契機,強力推動以用戶為中心的資費產品體系梳理,促進終端與網絡匹配,實施終端定網絡,對提升用戶體驗、降低運營管理幅度都有積極作用。

      第二,需求定產品。與需求定產品相對應的是網絡定產品。在2G、3G時期,大部分亞洲運營商都設計了2G產品體系和3G產品體系,用戶在入網時首先要面臨的問題是選2G還是3G,但往往普通用戶對2G、3G的特性根本無清晰認識,很難選到滿足需求的產品。如某運營商,3G用戶中超過40%持有的終端僅支持GSM網絡,而持3G終端的用戶中又有近15%月使用流量不足50MB。這顯然與產品設計的初衷有較大出入,在推出LTE后,網絡定產品的模式將使產品與需求不匹配現象更突出。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產品體系,打破按網絡設計產品的模式,按照用戶需求提供產品及業務,將有利于降低產品設計難度及成本。

      第三,價值定服務。同樣,與價值定服務相對應的是網絡、終端、用戶屬性定服務。在3G運營初期,一些運營商為提高服務品質,推出3G專屬服務、iPhone專屬服務、學生用戶專屬服務等。這些服務方式在特殊時期或出于某種戰略考慮有其合理性,但都不具有可持續性,LTE的推出,將進一步增加這種服務方式的成本及復雜度。建立以用戶為中心的運營體系,按照用戶價值劃分服務等級,將更突出服務的公平性,降低服務的復雜性及成本。

      3、價值導向,提高網絡貨幣化效率。

      LTE的推出被普遍認為是運營商改變既有計費模式、實現網絡價值經營的契機,目前已商用LTE的運營商大部分推出了新的資費產品或計費模式,從效果來看,用戶ARPU也出現了走高的趨勢。在管道化、同質化、低附加值及用戶市場趨于飽和的背景下,強化網絡的價值經營顯得尤為重要。

      第一,以資費為手段,提升單用戶通信支出。在基礎通信業務(語音、短信)及自有增值業務(手機報、音樂、閱讀、視頻等)被OTT替代的雙層壓力下,要提升單用戶單月通信支出并非易事,以資費為手段實現語音短信保值和流量增值成為核心。

      (1)直接或間接提高產品單價。雖然很粗暴,但卻直接有效。如美國市場,Verizon及AT&T一方面直接將套外每GB流量單價由10美元提升到15美元,另一方面改流量計價單位KB為GB,用戶價值提升效果顯著。此外,通過高門檻不限量包月模式,也確保了語音短信產品的總體收入不下滑。

      (2)充分利用用戶多終端趨勢,通過靈活的套餐設計,提高單用戶月通信支出。終端多樣化推動用戶多終端趨勢已是事實,通過融合、分享等方式激活用戶終端,將非手機終端上的高值WIFI流量轉移到蜂窩網,提升用量從而促進用戶支出增長。如LTE推出后由Verizong最先推出的分享套餐,目前在全球已被充分認可。

      (3)依托網絡及IT能力,通過提供差異化的產品形態,提升產品價值。如利用PCC(策略和計費控制)能力,對指定產品提供差異化QoS保障、對VIP用戶提供忙時QoS保障等,通過QoS前向貨幣化獲取更多價值。

      第二,通過智能化變管道為渠道,拓展網絡價值來源。

      (1)以流量為載體的OTT內容與應用分發。如由OTT支付用戶流量費以推廣OTT產品,對OTT產品提供差異化QoS保障從而實現QoS后向貨幣,通過定向流量優惠推廣OTT產品等。



      (2)API貨幣化。API作為定量可統計的有限網絡能力,運營商完全可由直接向用戶提供服務的模式(B2C)轉變為向第三方提供API服務再向用戶提供服務的模式(B2B2C),從而實現API的貨幣化。

      第三,充分利用大數據資源,加速數據資源貨幣化。大數據是金礦,關鍵還在于如何淘,這里不再多說。

      第四,發揮互聯互通基礎優勢,突出通信產品互通、社交等傳統特性,推動基礎通信產品向富媒體化演進,增加流量產品附加值。不過這是一條荊棘路,RCS多年來步履維艱就是一個例證。

      4、未雨綢繆,重新定義網絡基礎技術架構。移動通信技術由第一個商業模擬網到第一個GSM商業網,經歷了12年;由GSM到3G,經歷了10年;由3G到LTE,經歷了8年,技術高速發展推動移動通信技術更替周期越來越短,大部分運營商已面臨同時建設、維護、經營多張網絡的境況。

      隨著移動通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受成本及運營復雜度的約束,現行的網絡演進思路及協議標準化、設備專用化、能力 閉化的基礎技術架構已難以適應發展需要。在LTE商業部署時期,運營商就該未雨綢繆,從網絡基礎技術架構調整開始,極早研究SDN(Software Defined Network,軟件定義網絡)和NFV(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網絡功能虛擬化)等技術理念,重新定義網絡基礎技術架構,通過大量的、歸一化的服務器和交換機設備,利用云計算技術,通過軟件實現各種網絡功能,達到網絡資源可動態配置、滿足不同類型的應用需求及提升網絡利用率的目的。

      當然,不同運營商,由于各自發展階段及所處的環境各異,部署LTE的驅動力也有差別,在對LTE的態度和做法上也會截然不同。對于國內三家運營商,發展基礎更是差別顯著,LTE帶來的影響也不盡相同,在具體的LTE運營策略上會有較大不同,但從趨勢上看,LTE是無線通信技術演進的必經之路,充分認識LTE帶來的深遠影響,極早布局面向LTE的多網運營體系,將有助于持續健康的發展。


    來源:鈦媒體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