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美日運營商探索多年,仍處淺層次
大數據將成運營商“去管道化”利器,近期圍繞這一話題,國內運營商人士討論熱烈。由受OTT的沖擊,到“去電信化”等思索,再到大數據這一運營商手中天然的金礦成為理論中的突破口,這一邏輯順理成章。
大數據并非運營商獨家的概念,它已成為整個互聯網行業共同關注的領域。那么運營商手中的金礦,含金量究竟幾分,金礦如何挖?敢不敢挖?能否比其他人挖得更好?這是全球運營商共有的話題。
日本
隱私問題讓NTTDocomo頭疼
陶旭駿告訴記者,日本最大的移動通信運營商NTTDocomo2010年以前就開始著手大數據運用的規劃。Docomo不但著重搜集用戶本身的年齡、性別、住址等信息,而且制作精細化的表格,要求用戶辦理業務填寫更詳細信息。
“我曾見過這樣的表格,包括用戶家里有幾口人,每個人的教育水平,通信需求等都會有所涉及。而且他們的優勢是可以掌握全國用戶的數據,而不像我們的運營商劃省而治,各地數據收集、整合方式不一。Docomo的CRM系統和知識庫為此大大加強,業務辦理中很少出現愚蠢的狀況,比如一個用戶此前剛投訴過還向其推銷同類產品等。”
盡管信息完整度高,但因為日本社會十分注重個人隱私,Docomo多年來在大數據運營上仍停留在規劃階段,對如何越過隱私問題進行商用還是比較頭疼。陶旭駿表示,Docomo曾為未來的大數據商業化制定了三個階段:首先是建立資料庫,其次是建立活用機制,最后是實現活用,而當前只處于第一階段。
歐洲
運營商謹慎開放地理位置信息服務
方紅剛表示,在德國,身為主流運營商的德國電信和Vodafone在利用大數據為自身業務服務之余,已向商業模式跨出了一步。主要嘗試是通過開放API,向數據挖掘公司等合作方提供部分用戶匿名地理位置數據,以掌握人群出行規律,有效地與一些LBS應用服務對接。而西班牙電信的商業模式與之比較相像,去年推出的“智慧足跡”大數據服務同樣是通過人流移動網絡數據,為零售客戶開店選址和促銷提供借鑒。
“歐洲運營商對大數據API開放同樣持比較謹慎的態度,有時帶有戰略意圖。比如數據開放同時伴隨著收費,對于和自己合作緊密的初創型企業,就以更寬松政策予以扶持,而對于有競爭關系的OTT企業等,則要求更高。總而言之,運營商不太可能將未經加密的用戶數據直接提供給第三方。”方紅剛稱。
美國
Verizon激進,向特定商家“兜售”數據
步子最為激進的則數美國運營商Verizon,其一項舉措則讓譚炎明等業內人士感到錯愕:Verizon已開始通過一項名為PrecisionMarketInsights的服務,將手中的用戶數據直接向第三方出售。譚炎明對此業務進行過詳細了解,Verizon的該項服務主要針對商場、球場等特定的公開場所,搜集手機用戶的背景信息,為第三方所用。
在美國,棒球和籃球比賽是觀眾云集,商家最為看中的營銷場合,此前在超級碗和NBA的比賽中,Verizon針對觀眾的來源地進行了精確數據分析,球隊得以了解觀眾對贊助商的喜好等。體育比賽中,觀眾隨機買票,沒有什么環節可以將身份信息進行錄入,通過任何其他方式搜集數據成本都會更高,運營商的大數據在這項服務中無可替代。
“金礦”體量最大挖掘出來有難度
與《IT時報》記者交流中,專家們一致認為運營商對大數據資源掌握的完整性遠超任何一家互聯網公司。“用戶的屬性、整個通信消費數據、GPS行走軌跡、登錄網站的偏好、頻率等運營商手中都有數據,這么完整、詳盡的精準用戶行為數據單一網站無法掌握。”方紅剛總結,正因為運營商的“管道”特性,管道中的任何一個細節都逃不過運營商的眼睛。從這個層面來說,運營商手中大數據的金礦體量是最大的,如從事大數據業務是具有天然優勢的。
正因為運營商手中的數據量太大,其整合為有價值信息的成本也較高。如何將“金礦”開采成不同屬性的輕產品,是全球運營商面臨的課題。
“之所以當前大數據應用多停留在零售層面,而非更復雜的功能,一方面是因為運營商手中數據到底該怎么用,還是取決于合作方最切實可行的需求。其次,復雜需求從技術上或尚難做到,或成本太高。”談到技術局限,方紅剛表示自己就曾親自對一些大數據項目展開調研,發現提取有效數據的時間精力很高。
“互聯網上的數據收集相對簡單,例如用戶在百度搜索某個關鍵詞,百度后臺一目了然。但通信網中的數據有物理層、邏輯層、應用層等層級化的特征,每層都是映射方式,所以問題就產生了,數據都存在于邏輯層以下,需要把它們從邏輯層解構到應用層,數據分析成為了協議分析。”方紅剛表示,他曾在電腦上僅僅針對某一小塊特定區域一小時內的通信數據進行采集,結果就跑了兩個多小時。
“如今是一個信息泛濫的時代,在成本非常高,而且數據來源往往分散在各個部門的情況下,運營商內部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才能進行有效的精華數據深度挖掘,所以如果沒有來自合作方的非常明確需求,且該需求能帶來相匹配的商業價值,業務發展就可能陷于停滯。”方紅剛解釋。為避免內部結構問題阻礙大數據業務的發展,西班牙電信與Verizon都已于去年專門成立了大數據部門,脫離于傳統體制而單獨發展業務,這也是這兩家的大數據業務發展相對更快的原因之一。
顧洪文直言,基于上述因素,盡管國外運營商有一些突破性的應用案例,但純屬個別,且初始階段的痕跡明顯:“嚴格來說,全球運營商在大數據商業化挖掘方面都停留在一個淺層次的階段。該概念當前過熱,實際運營良好與否取決于數據持有方的運營能力。”
來源:IT時報 作 者:忻云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