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有企業不僅控制著絕大部分自然壟斷性的行業,而且還在很多資源稟賦條件優越、利潤率高的競爭性行業占據主導地位。對于這些所謂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領域,國有企業應如何布局和以何種方式存在,以及是否需要有序退出和如何退出,一直是人們爭論的焦點問題,也是國企改革不能回避的核心問題。5月24日、5月30日和6月6日,本報以“辯證看國企改革”為欄題刊發了三組從宏觀上探討國企改革問題的報道,今天起將陸續從重點行業如鋼鐵、汽車、電信、能源等國企改革入手,總結經驗,探討問題,以期引起大家對國企改革更深入、更全面的思考和認識。
從第一輪的“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移動、聯通、鐵通、網通、吉通、電信等“數網并存”的局面,到電信的南北拆分,至今形成移動、聯通、電信“三足鼎立”的格局,且虛擬運營商呼之欲出。
改革開放以來,電信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性行業,在國有企業改革中較早試水,并形成了較高的市場化形態。
改革打破“壟斷”
多年來,電信業的激烈市場競爭,促使我國電信資費持續下降,十多年間基本保持10%的下降速度。且在打破壟斷、引入競爭等方面,電信業樹立了較好的典范。
“電信業在國企領域是改革力度較大的一個行業。”易目唯文化傳播機構創始人、通信業專家包冉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近兩三年來,三大運營商紛紛將以前體制內的業務實現了資本的多元化、運營的獨立化和競爭的市場化。以前運營商實行基地制,比如視頻基地、閱讀基地、物聯網基地等,目前很多基地已經獨立成為公司,在此過程中并不排斥甚至是歡迎外部資本進入,在符合規定的情況下實現了資本的多元化,這本身就是打破壟斷的舉措。
但是,在基礎網絡建設方面,無論是接入網的“光進銅退”,還是骨干網的擴容,投資太大,民營企業受不了。
包冉坦言,“如果國家放開骨干網投資,也沒有民營企業具有投資實力,因為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而在接入網層面,國家已經放開很多年,目前國內的二級運營商很多,比如長城寬帶、寬帶通等。近期又出現了虛擬運營商,所以電信業的改革力度還是很大的。
從公平的角度講,目前,基礎網絡掌握在三大運營商手里,各家都在經營基礎網絡,但已不存在太大的價格歧視,只是有一些價格的過度競爭。
從效率的角度講,電信基本產品的價格傳導效率和技術創新效率都比較高。比如,終端的手機市場百花齊放,系統端的中興、華為已經崛起。
運營商“并不輕松”
在三大運營商看來,自己并非壟斷企業。相反,聯通內部人士告訴本報記者,“其實三家企業背負的考核指標都很重,員工壓力也比較大。因為三大運營商已經步入充分競爭階段,產品銷售的利潤率是很低的。”
對此,易目唯文化傳播機構創始人包冉表示認同,“三大運營商的考核和競爭是真刀真槍的。”
記者了解到,在運營商內部,存在兩種說法:“5+2”和“白+黑”,顧名思義,五天工作日加周末兩天,白天加晚上。該內部人士告訴記者,這只是一種說法,實際上是做不到的,但是,三大運營商確實不輕松。
相對于其他兩家,聯通的整體收入和利潤規模是最小的。“對于聯通來說,3G是一個機會,隨著4G的到來,時間的窗口期越來越小,聯通的緊迫感會更強一些。”上述內部人士表示。
市場機制待完善
總體來看,國內的電信業國企改革一直在進步,但是仍不夠充分。
“在基礎網絡建設方面,應該進一步推進共建共享,節約國家的整體投入。因為目前三家共同投入,難免會造成一些浪費。”聯通內部人士稱,從競爭格局來說,目前仍是中國移動“一家獨大”,中國移動整體的市場份額已經超過50%。雖然近兩年中國移動的增長速度有所放緩,但是整體的市場格局仍然失衡。“在這種情況下,大額的利潤讓中國移動可以在市場上不計成本地投入,容易造成惡性競爭,從某種角度來講,也是國有資產的一種損失。”
但在包冉看來,電信市場并不存在“一家獨大”的局面。“當初,中國移動從中國電信分拆的時候,并沒有人愿意去中國移動,只是后來發展起來了。”
眾所周知,3G網絡發展以來,中國移動攤上了最差的制式TD-SCDMA。包冉稱,“TD-SCDMA是我國自有的制式,通信業的老大哥中國移動必須把它養起來。沒有原子彈,就要落后挨打。”而中國聯通的WCDMA是最好的制式,升級最容易。由此可見,國家已經對目前的失衡機制做出了糾正。
包冉強調,“要想真正建立一個健康的市場機制,不是宰大。”即將推動的帶號轉網對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有利,同時,也應該賦予中國移動固網寬帶的經營權,這才是公平競爭。
對于正在試行的虛擬運營商業務,聯通內部人士稱,“對電信業和各家企業的好與壞還不好說,只是給用戶多了一個選擇,對運營商來說多了一個競爭對手,也可以說是多了幾個合作伙伴。”
對此,包冉認為:“民營企業不要抱太大希望,因為中國和國外的情況不同。事實上,國外的電信資費并不便宜,做企業還是要追求利潤的。”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