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收費的風波隨著“小馬哥”(馬化騰)的一再辟謠似乎已逐步煙消云散,但是,這件事絕對沒完。
像微信這樣的OTT業務,通常是指互聯網企業利用運營商的寬帶網絡所發展出的自己的業務,從而可以直接面向用戶收費,而導致網絡運營商淪為傳輸管道,無利可圖。
細想一下,對于運營商來說,微信是短信和通話的結合體,其朋友圈功能又類似微博,而且這個對手既潮又免費,背后又是財大氣粗的企鵝帝國。
在這場爭論中,騰訊發過聲,工信部辟過謠,媒體也熱議許久,而處于核心位置的三大運營商卻一直沉默。
三大運營商怎么愿意將自己辛苦打拼下來的江山拱手讓人呢?其實在這場微信阻擊戰背后,除了中國聯通沒有太大動作外,中國移動(0941.HK)和中國電信(0728.HK)一直在暗中布局,籌謀奪回失地,
移動:重構飛信,入股科大訊飛
其實三家大佬并不是沒做過互聯網短信這類的即時通訊軟件,尤其是中國移動,自己明明很早以前就布局過飛信,在其看來微信充其量就是飛信和微博的合體版。
飛信,2006年推出之后,著實火了一段時間。PC端如同簡化版的QQ,當好友不在線的時候,發送的內容將會以短信的形式發送到好友的手機上,而在PC端發送短信都是免費的。一時間,飛信成了當時的短信群發神器。
隨著飛信擁躉的增多,網絡塞車出現了。飛信發送信息的網絡延遲越來越長,發出去的飛信要過好幾分鐘甚至半小時才能收到;有的飛信則干脆“飛”沒影兒了。
飛信當年遇到的問題,正如前段時間移動對微信的批評那樣:占用了大量的2G/2.5G網絡的信令資源,讓網絡出現了擁堵。擁堵的結果就是,即時通訊變成了“過時通信”。
如今,為應對微信,移動首先想到的,就是先抓現成的,重構飛信,也許不是最好的選擇,但卻是最快收復失地的選擇。隨后的4月上旬,中國移動內部一份“不慎曝光”的PPT表明了移動的下一步部署:重構飛信。
4月16日中國移動廣東公司發布的招標公告顯示,中國移動對飛信系統的開發與支撐工作招標已經開始了。而從招標項目看,中國移動的確是在對飛信的重構上下了“狠手”,至于誰會中標,目前還不得而知。
作為處于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傳統電信運營商,移動的危機感一直存在。去年8月,中國移動就已通過其子公司以每股19.4元的價格認購科大訊飛(002230.SZ)非公開發行股票7027萬股,占本次發行后科大訊飛總股份的15%,交易總額達13.63億元。
隨后推出的語音類服務“靈犀”則充分表明了移動此舉的目的——打造中國版的Siri,靈犀可以用語音操控手機,通過語音實現打電話、發短信,設置日程,啟動手機的各項操作。而作為重構飛信的重要部分,語音技術是最重要的部分,而國內語音技術最牛的公司,則非科大訊飛莫屬。
電信:聯合丁磊對付微信
在杭州市江干區新塘路上,坐落在這里的新傳媒產業大廈很顯眼,在這里聚集了許多與新媒體有關的企業,包括中國電信協同通信運營支撐中心,中國電信的八大移動互聯網基地之一。
這個中心就是中國電信自己的即時通訊軟件——翼聊的運營方所在地。早在2010年10月中國電信就推出了翼聊,該應用的功能大體上和微信差不多。此外,電信內部還有著另一個尚未面世的種子產品,而這個產品的背后還站著另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人。
據一位接近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的內部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爆料:“中國電信總經理王曉初已經私下里找丁磊談了好幾次,最終敲定了合作意向。翼聊未來會改名叫翼信,會加入很多的互聯網元素,更加接近微信甚至比微信還要好,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對付微信。”
據了解,翼信作為一款即時通訊軟件,最大的賣點是可以通過手機端發送語音至固話,固話則會以來電提示有一條語音留言,收聽后可以恢復數字鍵進行回復,從而實現了手機和固話之間語音聊天。
目前該功能仍然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第一次接起固話后,可以聽到提示并回復語音,但無法連續對話,想回第二句,只能掛掉再重新接起。
據這位內部人士透露,雙方的談話甚至涉及了在未來可能會就翼信的持續開發維護,建立一家合資公司,但即使這家公司不會公開成立,中國電信也可以依托網易來幫助自己拓展在移動互聯網方面的布局。
但是截至發稿時,本刊仍未得到網易方面對這一合作傳聞的回應。
戰役能打贏嗎?
“OTT和運營商之間在今年內早晚會有一戰,”一位接近中國移動的OTT觀察家向《中國經濟周刊》斷言,“但從大的方向上看,最后的結果多半是三大運營商放下身段求同存異。”
盡管運營商們已經感覺到了“OTT們”的兇猛,并且已經開始布局,但是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運營商們的多款即時通訊產品,大多沒能很好地發揮自身的用戶規模優勢和管道優勢。很多產品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著用戶體驗差、功能閑置的現象。
“因為這些產品多數是為了做而做,并沒有重點來開發。2012年,微信研發費用超過30億元,其中運營費用就高達8億元,還是不賺錢的,而由飛信衍生出的飛聊的運營費用不到500萬。”上述OTT觀察家分析道。
“其實,私下里,三大運營商是承認自身的差距存在的,我覺得最后各方尋求合作的可能性更大。”上述OTT觀察家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在2012年的業績發布會上,中國移動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悅對于OTT的態度也有了些微轉變,他表示:“既然微信刺激了我們流量的增長,我們為什么還怕它搶利潤?中國移動沒有指責別人搶地盤,短信也搶了郵政賀年卡的生意,這是技術發展的必然。”
有了李悅這句話,運營商們和OTT之間的火藥味似乎淡了不少。三大運營商逼迫龐大的自己迅速轉頭干OTT,不如本著和為貴的原則,合作共贏。
日前,針對微信收費,“小馬哥”又在公開場合表態:只有合作才有出路。有這話,運營商們還怕啥?
國外的OTT合作運營案例
2012年,西班牙電話公司Telefonica宣布與谷歌等合作,達成“全球性框架協議”,開展運營商計費業務。用戶可使用其消費積分,在OTT商店購買應用。
美國移動通訊運營商Verizon在2010年與Skype攜手合作,可以讓用戶以更便宜的價格撥打國際電話。
德國電信推出了整合OTT的服務,讓用戶可以通過OTT撥打電話,僅以數據流量的形式計費,在WiFi網絡下通話則免費。
2009年,Twitter與印度移動運營商巴蒂電信達成協議,允許巴蒂電信的手機用戶以標準短信資費發送Twitter信息,接收Twitter信息則完全免費。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