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統一通信一直難以擺脫“理想豐滿、現實骨感”的問題。企業的巨大投資,在實際應用時往往很難兌現為真正意義上的“統一通信”:不同通信平臺融合得并不順暢,不同溝通方式難以統一,跨平臺操作時要重新學習操作方法,新出的好用的溝通工具總不在“統一通信”的管轄范圍內……很多時候,企業用戶不得不努力適應這些問題帶來的不適。
統一通信市場似乎對用戶提出了一條“潛規則”:要想實現高效的企業通信協作,就注定要與“別扭”的通信體驗妥協。但今天,華為正在改變這個“潛規則”。
一個關注用戶體驗的平臺
華為目前正在打造一個全新的可以帶給用戶更好體驗的統一通信平臺。和以往更關注技術實現方式的統一通信平臺相比,新平臺更關注“人性化”。
為了讓企業用戶獲得一種和以往業界其他產品完全不同的體驗,華為選擇了國際頂尖的產品UI設計專業團隊,對華為統一通信平臺的整體界面、使用流程進行了面向用戶體驗的全新設計。據華為中國區統一通信銷售總監曲昌智介紹,新平臺的很多創新都是為了提升用戶體驗,比如智能搜索、精確定位等功能的引入,可為員工數量較大的企業提供更快捷的通信基礎;讓終端操作簡單易用的標準,是按照企業內不懂IT的員工標準開發的,不管是用辦公電話、手機、平板電腦還是PC,用戶在跨平臺操作時都能采用相對統一的操作方法。
華為統一通信平臺還是一個極度重視“用戶喜歡什么通信方式”以及“用戶更習慣于如何協作”的平臺。在通信方式上,華為打造統一通信平臺的原則是“順應潮流”,從IM工具到社交網絡再到微信,新的通信方式隨時可以整合到企業通信的體系中,還能在不同的終端上實現視頻通信。在協作方式上,企業可以把各種辦公OA系統結合在一起,提供包括語音、視頻、文字與圖片等在內的多種媒體協作方式,在使用會議系統進行企業協作的同時,隨時可以輕松調用各種辦公應用。
“在企業內部,華為統一通信平臺實現的并不僅是通信。它還可以和企業的網盤、共享空間結合在一起。”曲昌智指出,這些需求其實一直是統一通信的現實需求,但一直沒有被統一通信市場所重視。
統一通信平臺的三個新屬性
在曲昌智看來,統一通信未來發展的趨勢很明確:移動性、視頻、協作將成為基礎需求,也是華為統一通信平臺的三大特色。
華為對移動性的理解并不僅是支持辦公用電話和個人移動終端,而是讓用戶能夠在移動的狀態中使用統一通信的功能,在移動客戶端上使用各種統一通信的應用:查看企業通訊錄、發送消息、進行通話、召開會議、實現協作等。華為認為,視頻會議是企業通信的重要功能,但視頻會議并不是僅僅滿足一些高端會議的需要,它還應滿足企業日常協作的需要。讓用戶通過PC、手機、平板電腦等不同終端隨時進行視頻溝通是華為對統一通信平臺的新定義。統一通信的目的是為了完成協作,華為在共享文檔、PPT、桌面等協作功能上,也做了很多改進。如讓與會者自由翻閱PPT,主持人則可以在必要時讓所有與會者同步到指定的PPT頁面,增加了協作的靈活性。
華為eSpace UC 2.0解決方案就是在這三大趨勢下應運而生的產品:全面支持視頻通話和視頻會議,移動客戶端支持多種移動智能設備,支持從QCIF到720P高清視頻通信需求,與華為智真系統進行融合,以及易匹配各種與會終端的能力,讓其成為一款足以支持移動、視頻、協作需求的統一通信平臺。不論在會議室、辦公室還是路途中,如果需要,隨時可以進行面對面的溝通。這種直觀的溝通體驗是傳統語音通信無法企及的。
在高端智真市場,華為還推出了全球首款全景智真系統,以業界獨有的性能指標實現了全景全高清的視頻體驗。相比業界其他同類產品,華為全景智真在實現體驗升級的同時,還可幫助企業降低30%的TCO:帶寬節省25%、占地空間節省26%、系統能耗節省42%。
針對大型企業和中小企業的視頻會議需求,華為也推出了多款新品,在高清體驗和擴容能力上均有巨大變化。
近年來,聯絡中心系統是企業進行客戶服務的有效工具之一。華為eSpace聯絡中心提供了集接入、路由、排隊、IVR、報表于一體的All in one解決方案,一個盒子U2980即可支持100坐席規模的聯絡中心一體化應用。華為聯絡中心還支持基于PC桌面協作的創新Web客服業務,可實現桌面協作、白板、文件傳輸、標記等多樣化協作應用,幫企業有效提升解決客戶問題的效率,提升客戶滿意度。值得關注的是,華為聯絡中心是基于CTI云大容量集群技術開發的,目前這還是業界獨有的技術。這一技術可在實現坐席資源靈活調配的同時,將單系統容量平滑提升到20000坐席,使系統異地容災的可靠性更強。隨著社交媒體的蓬勃發展,企業對客戶服務價值體驗的提升,需要更關注“自媒體”的聲音。華為聯絡中心不僅能對接新浪微博、騰訊微博、Facebook和Twitter等主流社交媒體,實現信息收集與發布,還能做到信息搜索、信息分析 /分類/篩選/過濾、信息分發和處理,以及賬號監控等功能,幫企業挖掘價值數據,構建社交媒體服務營銷平臺。
來源:中國計算機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