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時間以來,“云計算”這個概念充斥于大眾媒體中,但它給人的感覺卻是“八仙過海、云里霧里”。云計算到底是什么?這個產業有何發展前途?濟南發展云計算有哪些優勢?記者就這些問題采訪了業內人士。
1
撥開“云霧”看云計算
“究竟什么是云計算?以前炒作的比較厲害。大家都是云里霧里的,被這個概念弄混了。”一位長期從事云計算行業的業內人士表示,云計算是通過互聯網來租用按需調配的虛擬化的IT資源,包括基礎設施、平臺和應用軟件。通俗的理解是,云計算的“云”就是存在于互聯網的服務器集群上的資源,它包括硬件資源服務器、存儲器、CPU等和軟件資源如應用軟件、集成開發環境等。本地計算機只需要通過互聯網發送一個需求信息,遠端就會有成千上萬的計算機為用戶提供需要的資源,并將結果返回到本地計算機,本地計算機幾乎不需要做什么,所有的處理都由云計算提供商所提供的計算機群來完成。
山東乾云啟創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濟南市一家云計算產品與服務商,該公司總經理劉春表示,如果圍繞著整個云計算的產業結構圖來分解的話,云計算涉及到很多領域,包括硬件設備制造商、軟件產品開發商、云計算平臺開發商、系統集成商、云平臺服務提供商、云應用服務提供商、終端供應商、網絡運營商等領域的廠商。其中,基于云平臺提供云計算服務的企業例如第三方的SaaS、PaaS、SaaS服務商、構建云計算平臺的技術解決方案提供商是云計算核心企業。“如果簡單說的話,整個云計算分為三個方面,一個是云數據中心,一個是端設備,一個是能夠把兩者銜接起來的一個平臺,也可以把它理解為一個通道。”劉春說。
劉春表示,業內認為,云計算是技術革命,也是產業革命,它是技術革命引起的產業革命。繼大型機、個人計算機PC、互聯網之后,云計算被視為又一個能夠對產業發展帶來深遠影響的新型計算模式,其產業發展前途不容低估。
2
云計算正走出“迷霧”
對于云計算在國內外的發展,業內人士稱,當前國外關于云的應用已經達到一定程度,無論是從辦公領域還是從消費領域看都已比較普遍,但是在中國,信息化的發展落后于歐美發達國家十年時間,當前云計算的發展還處于初級階段。
不過,值得欣慰的是,國內云計算行業正走出“迷茫期”,進入理性發展階段。“從產業環境看,一個產品的概念逐漸冷卻下來,往往就是這個產業開始落地的時候。云計算前幾年被炒作的太多,但是從去年開始,這種聲音慢慢變淡了,這意味著產業真的開始落地了。”業內人士如此表示。
劉春說,從產業環境來看,近年來,國家在云數據中心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很多省、行業都擁有了云計算中心,甚至一些大型企業也擁有了自己的云計算中心,對整個產業來說,云數據中心這塊已經具備。端設備部分,現在幾乎每個人都有智能手機,這塊也沒有問題。實際上現在云計算落地缺的就是平臺,沒有平臺的云計算云和端是銜接不起來的,也就沒有意義,無法提供價值,所以說平臺是云計算落地的最核心的部分。因此,可以說,云平臺的發展進入了機遇期,這也是乾云啟創看好云計算產業并進入這一產業的重要因素。
3
數據安全問題亟待解決
業內人士表示,使用云服務,安全問題是必須要考慮的,但當前我國并沒有具體的涉及云計算的安全標準。劉春告訴記者,云計算的安全問題包括幾個方面:一個是數據的保密性,就是我的東西你不能拿走;再就是數據的私密性,就是我的東西你不能看到,另外一個就是數據的可靠性,就是我的東西放在這里不能丟。在云服務的安全問題上,這三者是一個完整的體系,亟待國家標準的規范和指導。
據了解,在國外,產業標準的制定往往是先由企業發起,政府牽頭形成標準,然后再進行產業化,在中國IT行業的現實是,國家的標準往往落后于實際產業,往往是企業已經大規模產業化后,國家才進行標準的統一。這對云計算產業的發展非常不利,在云服務的安全方面也是如此。
4
應加大對中小企業的“云扶持”
對于濟南云計算產業的發展環境,劉春表示,雖然和北京、上海、深圳這些一線城市相比還有些差距,但是總體上來講濟南產業環境還是不錯的,在“云”這方面有浪潮這樣的基礎設備提供商,智能手機的普及率也比較高,因此在濟南做云計算可以把兩者有機結合在一起。而且濟南市在云計算方面對企業的支持力度非常大,云計算產業聯盟的成立,云計算中心的設立,以及對云計算企業在科技方面的扶持,都是重視云計算產業的表現。這是推動濟南云計算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
劉春建議,在云計算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的今天,政府應在云的辦公應用上給予中小企業更多的扶持和引導。“大企業有自己的數據中心,自己就可以建私有云了。中國的中小企業占市場的90%,數量非常龐大,特別是珠三角和長三角為中心的,這么大群體的用戶都需要用,而且是有剛性需求的,但是他們沒有自己的數據中心,只能建共有云。建設共有云的話就需要有政府前期投入,企業作為第三方機構,公信力不足,所以面對中小企業市場,政府要給予更多的政策指導和資金支持,這樣會有助于這個市場的快速落地。”劉春認為,這個市場如果建立起來,會給中國的節能減排事業帶來巨大的保證,其經濟和社會效益不容低估。
來源:濟南日報 作者:許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