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的大發展已成為時代洪流,各大運營商、電信產業鏈廠商、OTT服務商都將目光聚焦于此。近日,美國兩大運營商AT&T和Verizon都宣布將推出VoLTE服務,以應對傳統業務語音和短信持續下滑的難題。VoLTE是基于IMS語音業務,VoLTE服務的推出是運營商抓住LTE市場機遇的必然選擇,運營商希望收獲LTE大潮所帶來的巨大價值。
眾運營商齊聚焦VoLTE
隨著LTE的發展,基于此的各種業務也應運而生。截至2013年3月初,國際運營商中美國MetroPCS、韓國SKT和LGU+分別推出了VoLTE服務。近日,備受關注的美國移動運營商AT&T也宣布了一項VelocityIP計劃,其中包括超過4萬個smallcell部署,該運營商計劃今年年底在一些市場推出。AT&T網絡運營總裁BillSmith表示,AT&T已在一些地方進行了VoLTE測試,并將在今年年底進行初步市場推廣。
與此同時,AT&T最主要的競爭對手Verizon無線也表示,將在2014年年初推出商用VoLTE服務,并承諾屆時將提供優質的語音質量體驗。Verizon還將尋求在其VoLTE技術之上推出“增值”服務,包括視頻通話和高清語音。
前不久,沙特阿拉伯運營商阿聯酋電信Etisalat宣布完成了中東和北非地區VoLTE和eSRVCC技術的首次成功測試,從而使終端用戶能夠在4GLTE網絡上體驗到高清語音服務、更快的呼叫建立速度和高清視頻通話。
各大電信運營商紛紛投注VoLTE業務,說明LTE所帶來的商機已極具誘惑,誰都不想錯過這個巨大的市場機會。未來,隨著LTE市場不斷被發掘,眾廠商在VoLTE業務上展開激烈的競爭將不可避免。
VoLTE成運營商新機遇
當前全球范圍內的LTE建設可謂如火如荼,但眾運營商的重點基本都在數據業務上,語音業務被忽略。韓國在2011年推出了LTE服務,但其移動語音收入同比下降了16%。同時,韓國的OTT消息已經從2010年的每日1億條躍升至現在的每日40億條,而同期韓國電信運營商的短信息服務,卻從每天的3.30億條下降到1.28億條。
谷歌、Skype、騰訊等OTT服務商早已將目光瞄準了LTE網絡的語音業務,并在加大投入、積極研發各種移動網絡語音應用,這給電信運營商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嚴峻的形勢迫使運營商必須抓住LTE的發展機遇,此時VoLTE成為一個很好的選擇。基于VoLTE的增值服務也將是運營商在LTE時代實現盈利的法寶。
運營商積極參與VoLTE業務的動力并不僅僅源于OTT服務商方面的競爭壓力,相比之下,VoLTE的巨大市場蛋糕更具驅動性。ARCchart預測,2013年市場上VoLTE設備將超過二百萬臺,主要分布在美國和韓國,并且這二百萬個設備將在VoLTE服務上帶來近5600萬美元的收入。全球VoLTE服務收入到2016年將達到20億美元。
種種跡象表明,雖然LTE廣泛支持語音業務的能力尚不完善,但運營商和產業鏈已經在積極為此付諸行動,VoLTE或是運營商在LTE時代的新機遇。
VoLTE業務發展面臨挑戰
在LTE大潮中,運營商VoLTE業務的發展不會一帆風順。OTT服務商的競爭、VoLTE與終端的兼容性問題以及VoLTE業務收費問題等,對運營商來說都是嚴酷的考驗。
運營商要通過VoLTE業務來實現對OTT服務商的壓制,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ARCchart最新報告顯示,未來四年VoLTE市場將有大規模的增長。預計截至2016年,VoLTE用戶將達到7400萬,占LTE用戶總量的10%。但這一數字同VoIP移動用戶量相比還相去甚遠,比如Skype的用戶數預計到2016年將達到5.1億。
未來幾年,迫于OTT企業的壓力,支持VoLTE的終端設備數量將不斷增加。但這并不會杜絕OTT語音服務的發展,因為它是免費的。因為OTT服務商所推出的應用會帶來相當可觀的流量收入,使得運營商對于OTT應用愛恨交加、難以取舍,而運營商最終極有可能淪為OTT應用單純的傳輸通道。
在終端方面,芯片成熟度以及對終端耗能的優化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當前,支持VoLTE特別是支持雙模VoLTE的終端芯片廠商還非常有限,具備商用能力的更少。此外,由于當前VoLTE業務對智能手機電池的消耗較大,也有待進一步優化。
此外,VoLTE服務的收費問題也尚待解決。早在VoLTE最初面世之時,SK電信和LGU+就曾因收費問題而遭到過指責。而VoLTE相關服務及其增值業務具體該以何種模式收費、如何確定收費標準等,都是懸而未決的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VoLTE服務的快速發展。
運營商部署LTE網絡的速度及其服務質量水平將影響用戶體驗,在部署VoLTE業務的同時,與之配套的收費模式和服務水平也應進行更新和改進,否則運營商可能將失去優質語音服務主要供應商的地位,而讓OTT提供商在移動語音市場上取而代之。
來源:通信信息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