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我一直認為移動互聯網是由5個方面構成的,高速度的移動網絡、智能手機、新業務、業務管理平臺與計費平臺、智能客戶服務平臺。這個體系中,電信運營商、設備制造商、業務開發商、平臺構建者和客服支撐者,不同的人做不同的市場,擁有不同的機會。業務開發者去做手機,很難成功,手機廠商做業務也比較難。
到底電信運營商應該做什么?很多人說電信運營商沒有互聯網基因,是做不了互聯網,其實很大程度是從角度看,那是從做新業務的角度看。確實,如果從做新業務的角度,電信運營商確實無論是機制、文化還是人才結構都不太適合做業務,所以我們也很少看到移動互聯網業務領域中運營商的成功。
但是,移動互聯網領域,電信運營商是不是不具有機會了?不是,我認為機會是非常非常大,電信運營商不是只去做某種移動互聯網業務,而需要的是構建一個強大的平臺,這個平臺最為核心的就是高速度的移動網絡、業務管理與計費平臺、再加新的客戶服務平臺。簡言之,就是智能管道。
智能管道是以管道為基礎,立足于電信運營商的管道的特點,而在這個管道的基礎上,把管道做更加智能,更加強大,更加有服務能力,通過這個管道,不僅為移動互聯網提供B2C的服務,同時這個管道也是一個B2B的平臺,為更多的開發者提供業務管理、業務推薦、計費、客戶服務的能力。
那么智能管道包括哪些內容?我想智能管道應該包括以下6方面的內容:
1.網絡的智能調配能力。這是網絡本身的能力,我們知道移動通信的資源是非常有限的,隨著大量的用戶涌入,靠增加無限制基站數做到資源復用,是一件不可能的事。要利用好目前的移動資源,提供更多的服務,這就是需要把網絡的資源調配起來,一方面是盡可能向需要的地方傾斜,減少資源浪費,保證使用者需要。另一方面也要讓有限的資源發揮最大的經濟價值,這都是需要進行資源的調配與整合。
2.智能感應器的綜合集成能力。我們的手機已經遠不再是一個計算、存儲與通信的工具,智能感應能力正在成為它最強大的能力,但是,直到今天,我們智能手機里所有的智能感應器,沒有一個是可以綜合管理,也不可能把這些龐大的數據都收集起來。這件事只有電信運營商能夠做到。有一天,把我們智能手機的光線、觸摸、體態、影像、位置、溫度、濕度、輻射、動態、紅外、NFC、RFID這些感應器都進行記錄,都管理起來,轉化為提供給各種信息服務的資源,這是巨大的市場機會。
3.業務的管理能力。目前我們已經有幾十萬種移動互聯網的業務,但是大量的業務都是散落在互聯網中,沒有管理,缺少服務平臺,只是在軟件商店中下載,蘋果正是因為有管理,才保證了服務的高品質,Android平臺里,因為缺乏管理,安全性極差,問題很多,這種情況長期下去,用戶會失去對于移動互聯網的信任。一個好的管理平臺和管理體系,借鑒蘋果的質量的審核,正是電信運營商應該做的事。
4.綜合計費能力。開發者是需要吃飯的,做出了業務與服務,就必須要有可以產生收入,這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但是因為沒有好的計費平臺,除了廣告收入,業務開發者只能把它放在蘋果的App Store中銷售,但是因為價格過高,用戶不愿意購買,而Android連這樣的平臺也沒有,開發者完全無法獲得收入。這是電信運營商一個最好的機會,通過建立一個業務平臺,不是賣App,而是賣服務,每次服務,用戶付費,這也是用戶很能接受一種模式。這樣的計費平臺,不僅可以給開發者帶來收入,也可以給電信運營商帶來豐厚的回報。
5.客戶管理能力。電信運營商手中有數億用戶,用戶除了使用語音業務,現在越來越多的使用各種數據,這些行為習慣運營商最了解。形成一個大數據,開發出有價值的服務與應用,有很大的機會。
6.客戶服務能力。目前大量的智能手機用戶,已經擁有智能手機,卻很少使用移動互聯網的服務,重要的原因是什么?是學習的門檻,是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很難解決,電信運營商具有傳統的營業廳、客服電話,現在網廳也在逐漸強大起來。還需要開拓基于移動互聯網的新服務渠道,比如飛象邦邦這樣新型移動互聯網客服平臺,通過客戶端的手段進行交流,解決所有的服務問題。
智能管道是電信運營商利用自己強大的能力,構建一個集網絡、業務管理、計費、客服為一體的綜合平臺,電信運營商為基礎,業務開發商為主導,創造合作共贏。這樣一種探索,不僅是理論上,各地電信運營商也在嘗試中尋找機會。最近廣東聯通披露了其智能管道方面的合作伙伴,包括騰訊視頻、愛奇藝、優酷、土豆、PPTV、鳳凰、音悅臺、多米、網易等11家企業。運營商正試圖構建“智能管道”來打造一個以其為主導的移動互聯網開放平臺。這是一種創舉,也是電信運營商移動互聯網道路上重要一步。不是和這些開發者去爭搶,而是為它們提供有價值的平臺,為它們服務,幫助它們獲利,同時,自己也在這個過程中強大起來。這才是找到了一條電信運營商在移動互聯網發展過程中的正確之路。
來源: 南方網 作者:飛象網CEO項立剛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