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收費背后的博弈緣何反反復復?


    作者:高凡玉    時間:2013-05-06





      在這個充滿矛盾的時代,有些事情總讓人難以琢磨。表面看來是一種思想的遲疑或者優柔寡斷的猶豫,其實大多都是各種利益在事物表面之下的暗戰和力量的重新布局。天下萬物總是相生相克卻又相輔相成,最終在糾結的過程中走向暫時和諧卻又蘊涵著下一次巨大的分裂及對抗,譬如微信收費與否與電信運營商未來生死的關系。

      近來,三大運營商陸續出爐2013年第一季度財報。其中,微信對傳統業務的替代作用明顯,收入和利潤的下滑,這表明電信運營商已經不能再對微信帶來的沖擊熟視無睹。對此,筆者認為,電信運營商有三種選擇:一是拱手相讓,任由微信產品大行其道,對自身的傳統業務替代與快速蠶食;二是采取折中的方案,出爐相類似的同質化產品,但電信運營商與微信類似的產品一直沒成氣候,錯過了競爭的最好時機,即使各自重新推出類微信產品,效果與微信也不可同日而語;三是協商解決微信過多占用網絡資源的問題,從中找出共識,獲得共贏的機會與可能。電信運營商得以喘息,加快自身轉型,培育替代產品,不僅革自己的命,連微信一同革掉,可能性有,但現階段不太現實。

      近一段時間,電信運營商再次被推到風口浪尖。微信收費的新聞一出,引起公眾的廣泛重視與參與。電信運營商頗為無奈地被樹立成反面壟斷典型,成了地主老財,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許自己的地盤生長其他的花花草草。各類媒體上各類人士的各種目的的解讀,對這一話題也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一次次地激起公眾的憤慨,口誅筆伐,怨聲載道,電信運營商又一次充當了被批判的對象。

      解析各種言論,不明就里的多,理智客觀的少。在中國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免費的就是好,收費的就要被打倒。況且原本是免費的,突然又要收費,怎能不激起公憤?其實,某些公眾言論之所以過激,無非是觸動了他們“不愿花錢”的底線。作為普通用戶,潛意識無非就是,微信得到了大家愛戴,如果收費,就是對大家愛戴產品的打壓。歸根結底,用戶是擔心繼續使用微信需要再承擔額外的費用。

      一直以來,公眾擔心運營商對微信收費會引發微信對用戶的收費。在這個問題上,電信運營商坦誠,自身的網絡承載由于微信用戶的快速膨脹,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微信的東家——騰訊則對外透露,正準備技術解決。其實,關鍵問題不是微信對電信運營商網絡資源的占用,或是網絡承載的技術問題,而是微信業務對電信運營商傳統業務的替代。微信已經等同于直接從電信運營商的碗里搶飯吃,這才是電信運營商最大的心病。

      對騰訊而言,非常清楚微信的威力所在,假借QQ之名,暗度陳倉,直至微信壯大。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好的產品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擁有龐大的用戶群體才是走向勝利的基礎,微信做到了。幾億的用戶規模還在繼續蔓延,無疑將帶給騰訊更多的話語權,這正是微信收費話題能立即引發軒然大波的原因所在。廣泛的社會化討論,模糊了收費的真正對象,不由得令人遐想,是誰在背后興風作浪,誰才是反對微信收費的最大受益者?

      作為信息通信行業主管部門的工信部,在最近一段時間內對微信收費與否的表態耐人尋味。在4月23日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新聞發言人表示,根據目前的法律法規和相關管理規定,對于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等新業務,政府實行市場調節價管理,即由經營者根據市場情況來決定其是否收費。微信是否收費由市場決定,工信部不會干預,但要加強對電信市場的監管,防止企業利用壟斷地位排擠競爭對手。

      從積極的角度看,工信部此番表態更強調了將加強對電信市場的監管力度,鼓勵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企業通過市場機制解決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以形成良性的發展格局。但前一段時間,各類媒體廣泛參與的微信收費議題,引發了公眾對自身利益的空前關注。討論過程中,大多數人沒有注意到微信收費指的是運營商向微信的開發商騰訊公司收費,是企業之間的成本分攤,并不與普通用戶發生直接關系。電信運營商向騰訊收費并非普通用戶理解的“雙重收費”。或許,正是因為社會上鋪天蓋地的輿論壓力,促成了相關部門耐人尋味的態度,而這正是一些互聯網公司希望達到的效果。

      可以說,微信收費與否,不僅是電信運營商與騰訊之間的博弈,更是以騰訊公司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與傳統電信運營商之間的利益格局的再分配。這也可以解讀為微信收費問題之所以在極短時間內成為引起社會熱題的又一個根源。盡管關于OTT的問題,不同的角度與利益方有不同的看法,但以OTT業務為代表的互聯網公司正在伺機顛覆和取代傳統電信運營商的基礎業務,卻是不爭的現實。



      微信收費與否,其實是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新舊兩股勢力,在爭奪未來信息產業主導者的地位,是挑戰者與被挑戰者的較量。無論是互聯網公司還是電信運營商,都應該在此次的拉鋸戰中,重新對自身進行定位。誠然,由于信息技術處于劇烈的變化中,未來沒有固定的模式,一切都在探討和可塑中形成。無論是電信運營商不可避免的被管道化,以及去電信化,還是互聯網公司未來如何擺正與傳統電信運營商之間的競爭替代關系,都處于摸索與磨合的狀態。也正是如此,微信收費與否就不是簡單的收入問題,而是應該看透其背后的戰略格局,甚至是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制約與反制約的生死搏殺。

      如果是基于微信用戶龐大的規模,促成了四面八方的輿論反對微信收費,應該說是騰訊以用戶意見作為擋箭牌,取得了階段性的輿論勝利,為自己接下來與電信運營商對等的談判,增加了有力的砝碼。即使進入到4G時代,技術的更新解決了現階段的難題,電信運營商或可對微信為代表的OTT業務過多占用網絡資源網開一面,但對于被取代的傳統業務及繼續下滑的收入,電信運營商無論如何都不會應允。特別是近日,國資委對央企又提出了10%增長率的要求,不僅僅是經濟指標,更上升到政治任務,對電信運營商的壓力可想而知。也可以說,微信收費與否的問題很好解決,不好解決的是電信運營商被替代的傳統業務和下滑的收入。如此看來,電信運營商與互聯網公司也只能在市場上見分曉了。

      微信收不收費不是根本問題,電信運營商的生死才是大問題。可怕的是以破除壟斷的名義,被打倒的壟斷又被新的壟斷所取代。如果騰訊的微信用戶發展到7億用戶的規模,對于其他的互聯網公司的OTT產品,顯然將是另外一個大象。



    來源:人民郵電報 作 者:高凡玉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