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業界一直瘋傳運營商“不約而同”地欲對微信操戈。不管此消息真偽與否,但近日有關中移動計劃將飛信與飛聊業務合并,中電信緊隨其后規劃推出翼信產品的消息一直不斷,在外界看來,這就已然被貼上了運營商將“正面對抗微信”的標簽。但據一些業內人士分析認為,運營商發展自有業務自然有其自身優勢,但在固有的商業模式下,應對OTT的競爭、或者直接說“干掉微信”卻未必是一件易事。
飛信、翼信、微信,亂花漸欲迷人眼
近日有媒體爆出,中國移動專門召開飛信業務重構專題會議,意將飛信與飛聊合并,以統一對抗微信。緊接著,有消息又稱中國電信計劃推出翼信,意圖借預裝和網絡優勢,對微信展開“殺手”反擊。加上中國聯通的沃友,三大運營商各自在即時通訊領域展開布局。
這些動作無疑會讓人琢磨近段時間有關微信對運營商傳統業務帶來擠壓和沖擊之傳言。可問題是,面對所謂微信等OTT業務撲面而來的“殺氣”,運營商的“反攻”之舉是有效的嗎?
有分析人士認為,運營商發展自有業務自然有其優勢,但在固有的內部體制和商業模式下,去盲目對抗甚至不惜效仿OTT的做法,無異于飲鴆止渴。
另一方面,該人士表示,運營商的優勢在于利用自身的網絡、資源、服務、渠道等打通傳統基礎業務,但由于缺乏互聯網基因,在整合、創新及推廣產品方面即有掣肘。
據悉,自去年開始,電信業一直在宣稱要“去電信化”,將互聯網基因和電信基因有機結合。在這方面,中國電信已經率先有所動作,將原有八大基地進行公司化運營,包括天翼傳媒網絡公司、炫彩互動、天翼閱讀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和云計算公司等。同時著重于深耕流量經營,并成立創新孵化基地,開放天翼平臺,邁出“對外開放”的第一步。
專家稱運營商一味效仿微信不會有出路
在自有IM產品布局方面,自2006年中國移動推出飛信,雖然截至目前,該產品已經成為僅次于QQ的第二大IM工具,但其用戶活躍度差強人意。而隨后的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推出的產品更是未激起大的漣漪。
因此,對于此次消息所稱中國移動整合飛信、飛聊,中電信推出翼信以正面交鋒微信,業內并未看好,就像業界名博馬繼華所言“一味效仿微信不會有出路”。
馬繼華以中移動的飛信舉例稱,“飛信已經錯過了最佳的開放時機,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即便現在飛信在很多方面比微信還開放,木已成舟的格局也不可能打破。”
他表示,“即便飛信牢牢占據第二,但這個第二的份額也不會高,對中國移動的戰略價值并不大。如果想把飛信好好利用起來,關鍵是要向前看,看看未來移動互聯網的趨勢和運營商的優勢業務走向,這樣才能好好定位,從而彎道超車實現跨越式的發展,否則,亦步亦趨的效仿前途并不樂觀。”
中國互動媒體產業聯盟人士包冉也同樣指出,“三大運營商自己開發‘翼信’之類的仿微信應用意義不大”。“真正對市場和用戶有幫助的,應是主管部委通過立法程序(含各種法律法規),要求各IM軟件實現互聯互通。”
陜西聯通一高級工程師更是直言:為什么一定要運營商干掉微信呢?該工程師認為,“(干掉微信)方法有很多種,也許它自己就把自己干掉了,因為隨著用戶群的不斷擴張,其維護和業務優化已成難題。而以互聯網和移動互聯網產品更新速度來看,甚至明年會發生什么也很難預測。”
目測運營商把OTT當做一匹“入侵的狼”可以看出,OTT的發展已成為目前的一種趨勢,如何應對顯然也已成為傳統運營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而在最近,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曉慶在接受某媒體采訪時的一段話,或許能給運營商帶來一點啟發。他表示,4G時代運營商商業模式的轉變才能真正解決問題,運營商提供給用戶的是流量套餐,短信和語音業務有可能無限量提供,到那時,所謂微信對短信和語音的沖擊就不再是問題。
來源:CCTIME飛象網 作 者:吉利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