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T是“OverTheTop”的縮寫,是“過頂傳球”之意。不少OTT服務商越過運營商,直接面向用戶提供應用和服務,使運營商淪為單純的“傳輸管道”,不僅無法從業務層面獲得更多的收益,且原有的短信、彩信甚至語音業務受到沖擊。日前,有消息稱三大運營商集體指責騰訊旗下的微信業務占據資源過大,醞釀已久的危機一觸即發。
■他山之石
案例1韓國運營商“管理”流量
近日,有消息稱韓國通信委員會(KCC)批準了韓國移動運營商的請求,可以向OTT服務提供商收取費用,也可以“掐斷”OTT語音流。但隨即有媒體稱,上述報道為“烏龍”,韓國移動運營商沒有向KCC申請過該請求。不過,KCC在去年7月確實發布了相關指引文件,但不具備法律效力。其最核心的內容是:移動運營商為了解決或避免移動網絡過度負荷帶來的問題,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采取一定的流量管理。
案例2日本運營商打包賣應用
日本第二大運營商KDDI采取了一種新的做法:它沒有開辦應用商店,而是推出了一個名為AUSmartPass的套餐計劃。這個套餐預裝在KDDI推出的Android手機上。去年它包含約500個應用,500萬用戶每月支付套餐費用399日元(約合人民幣26元),因此這個服務一年給KDDI創造的收入大約為2.5億美元。KDDI跟開發商合作,為AU Smart Pass吸納各種應用,KDDI根據應用的月度活躍使用量,跟開發人員分享套餐訂閱收入。開發人員可以按80%至90%的比例分成,高于谷歌或蘋果應用商店70%的比例。
案例3歐洲運營商自己做OTT
包括西班牙Telefonica、英國沃達豐、法國Orange、意大利Telecom及德國電信在內的歐洲五大電信巨頭,聯合推出自有即時手機短信系統Joyn,向在歐洲流行的BlackberryMessaging和WhatsApp等即時通信應用宣戰。西班牙Telefonica干脆推出自己的OTT服務,一款集信息、VOIP和照片分享一體的應用TU Me。
案例4香港運營商可微信包月
香港手機運營商電訊盈科與微信達成合作,推出8港元包月的微信暢聊套餐,用戶每個月只需給電訊盈科交8港元,就能不限流量地使用微信服務,包括文字、語音、圖片、視頻。
■小結
“與狼共舞”是出路
中國移動董事長奚國華不久前公開表示,微信、Skype對運營商的語音、短信、彩信業務產生了很大替代性,來自互聯網的挑戰競爭比聯通和電信這樣的競爭對手更可怕。
據悉,針對微信對運營商傳統業務的影響,三大運營商給出的解決方案有兩種,一是建立微信專區(VPN),建設費騰訊自理;另一種是微信重寫底層架構,不能干擾現有無線通話,目前騰訊尚未回應。
業內認為,限制OTT業務的措施明顯不可取,這將導致國內互聯網產業創新落后于國際。運營商需要做的是創造新的、有吸引力的、包容產業鏈的移動互聯網“入口”,并且把這個“入口”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運營商能否擺脫OTT危機的惟一機會。
來源:新京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