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毫無疑問是當前IT業界最熱門的話題。IBM、微軟、Google、思科等國際IT巨頭,紛紛搬出自家的云計算概念、產品和解決方案,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引領世界范圍內的云計算浪潮華為、中興、萬國數據、中國移動等國內企業也躍躍欲試,積極投身這場信息產業的第三次技術革命——風起云涌的云計算潮流,它的真面目究竟是什么?
嚴格來說,云計算并非是一個產品,或一種新的技術。它的實現都是基于現有的技術,比如虛擬化、自動化管理,從技術層面來講,云計算并無太多新意。它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服務模式的創新。以前用戶是通過自己購買硬件和軟件,來獲取計算能力和業務處理能力,而在云計算模式下,用戶可以通過網絡來租用硬件、軟件和服務。
這種服務模式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用戶節省了IT基礎設施建設和維護的成本,可以直接按需購買,并通過網絡遠程輸送,隨時隨地獲取。我們目前對電力和自來水的消費,采用的就是類似于“云計算”的模式,按需購買、遠程輸送、價格低廉,簡單方便。云計算的終極目標,就是把企業級的計算能力和業務處理能力,變成如同自來水和電力一樣的服務,此舉必將極大降低公眾和企業獲取信息服務的成本,這才是云計算的革命性所在。
目前業界云計算的概念林林總總、眾說紛紜,簡單來說,可以按照兩種定義來進行劃分。按照服務的內容來劃分,云計算可以分為軟件即服務 Software-as-a-service、平臺即服務Platform-as-a-Service和基礎設置即服務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顧名思義,就是通過云計算模式,用戶可以租用三種服務,即軟件、開發平臺和基礎設置。按照服務的范圍來劃分,云計算又可以分為私有云、共有云和混合云。私有云就是家庭影院,給自己人看。共有云就是電影院,消費者買票進場。混合云則介于兩者之間。
革命性的模式加上成熟的技術,使得云計算在全球方興未艾,在中國的前景更是可觀。權威ICT咨詢機構計世資訊發布的調研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云計算市場規模達到559.3億元,同比增長29.3%。預計,2011年-2015年,中國云計算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在50%以上。增長的動力來自于國家產業振興項目的拉動和云計算的不斷普及。
2010年工信部與發改委聯合印發了《關于做好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的通知》,確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無錫等五個城市先行開展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財政部《2011年政府采購工作要點》提出,積極探索“云計算”等新型服務業的政府采購工作。這標志著中國的云計算開始在國家主導下,從概念逐漸走向應用層面。全國各地造“云”的熱情也在日益高漲。國內外的IT廠商和電信三大運營商,紛紛抓住機遇,幫助各地打造公共云服務平臺。目前,全國已有20個城市宣布推出云計算規劃,北京的“祥云工程”計劃到2015年形成500億元產業規模。上海的“云海計劃”致力于建設服務長三角、輻射全國及亞太地區的云計算服務中心。
云計算服務的提供和運營,需要三個條件,一是資金能力,建造投資巨大的IT基礎設施,二是規模龐大的用戶群,三是具有相應的技術和實施能力。國外的IT發展程度和完整的產業鏈,使得像亞馬遜、Google等公司具備這樣的條件,它們可以為公眾和各類型企業提供包括軟件、存儲、計算、開發和安全等各種云服務,生態系統已經非常完善。而在中國,只有政府和電信運營商才有這樣的資金能力和用戶規模,所以目前來看,中國的云主要是公共云服務平臺,通常依托于政府和電信運營商,由國外IT巨頭來設計和實施,服務對象是公眾、大中企業和科研機構。國內云計算產業鏈急需完善,特別是針對廣大中小型企業的云服務平臺,需要有能力、有先見的IT企業來幫助實現。
對于中小企業來說,隨著業務的不斷發展,常常為IT能力不足所累,企業持續進行IT基礎設施的投資和維護,成本巨大,大量資金被占用,而不能投入公司產品和業務模式的創新;另一方面,中小企業對于計算能力的需求又往往隨業務發展呈現“季節性”變化趨勢。為此,來自萬國數據的云計算技術專家江煥新建議國內IT廠商應為中小企業及其他企業用戶提供“高可用云計算服務”,在降低云計算門檻的同時,也打消企業用戶對于信息安全等等的顧慮,“讓云就像生活中的水、電、煤氣一樣無處不在”,為企業用戶帶來更具彈性、更高可用性、更易擁有的云計算服務。
來源:比特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