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時代,電信運營商傳統的商業模式在互聯網業務的沖擊下已然失效,加速轉型,成為電信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去電信化也成為了最熱門的話題。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與業務滲透,跨界融合使電信業邊界日趨模糊,產業競爭不斷加劇。而固守多年的電信業圍墻也被打破,產業價值開始從運營、制造向應用、服務轉移。
對于電信業未來出路,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明確表示,電信業正在告別“墻內開放墻外香”的時代,移動互聯網遵從“百花齊放才是春”,電信業開放磨礪以開放和創新為特征的第二次轉型,讓市場驅動運營模式變革,通過體制機制和管理體系創新,布局“去電信化”后的發展路徑。
移動互聯:成敗亦在此
3G牌照發放以后,運營商開始加速3G網絡的建設,布局全業務運營。經過幾年發展,3G網絡覆蓋與用戶均已實現規模化,而在運營商依靠終端加速3G用戶增長的戰略推動下,我國移動互聯網全面提速。
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智能手機出貨量達2.24億,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生產國。而在用戶方面,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月,我國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超過7.8億。
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過程中,運營商擁抱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巨大的挑戰。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給本已趨于飽和的電信市場注入了新的生力,運營商能夠借此拓展新的業務,更好地服務用戶;同時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打破了電信業傳統的商業模式,跨界融合加速了產業競爭,運營商的“龍頭”地位受到挑戰。
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數據業務正重塑全球移動通信市場,電信業增長走向已從移動話音轉向為寬帶、移動數據和移動增值。從2009年開始,移動數據的流量已經超過移動語音,全世界的移動數據流量已經超過語音,預計2015年比2010年增加26倍。而在收入方面,根據GSMA最新研究報告,移動運營商數據收入將在2017年全面超過語音收入。
布局流量經營已經成為全球運營商重拾話語權的重要戰略,但值得注意的是,無論國內外都面臨著增量不增收或增量減收、量收剪刀差持續擴大的被動尷尬局面。這一現象在移動互聯網領域表現的尤為突出。美國思科VNI預測全球未來五年移動互聯網流量年增長將達到80%,而過去10年移動技術的發展軌跡則顯示頻譜效率年增長僅為20%。“在缺乏突破性技術的前提下,未來幾年的頻譜效率增長率大致不變,而收入年增長率僅為10%。頻譜效率年增速是流量年增速的25%,收入年增速是流量年增速的12%。”中國電信科技委主任韋樂平表示。
實際上,這僅僅是電信業面臨的諸多挑戰之一。而在諸多挑戰中,OTT成為了運營商最大威脅。所謂OTT是指利用運營商的網絡,由谷歌、蘋果等第三方通過互聯網向用戶提供各種應用服務。而以免費為主的OTT 業務已開始步步蠶食基礎電信運營市場的蠶食。
盡管OTT業務對拉動運營商數據流量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同時,由于移動互聯網業務的快速發展,導致運營商流量壓力驟增,迫使運營商必須不斷加大移動網絡擴容投資。而最終的局面是巨額投入僅為他人作嫁衣。全球行業分析公司Ovum指出,受OTT服務影響,運營商過去兩年的收入減少了230億美元。
去電信化:“革命”與“自我革命”
移動互聯網時代,傳統語音收入的急劇下滑與OTT業務的大型其道,使運營商面臨“內外交困”的局面。“電信業唯有轉型才有出路,否則,死路一條!”對于運營商未來命運,韋樂平直言不諱。“只有“去電信化”,轉變觀念,消除臃腫,實施技術、業務和商業模式的全面轉型,電信業才會在未來實現更好的發展。”
對于“去電信化”的驅動力,零點前進策略上海公司IT電信總監曾韜將其歸納為運營商的一場“革命”與“自我革命”,即:被外部力量(如互聯網OTT業務)推動的“被去電信化”,和運營商內部主動發起的“主動去電信化”。
那么何為“去電信化”?韋樂平認為,“去電信化”不是拋棄電信的一切,而是哲學意義上的“揚棄”,在保留其合理內核的基礎上,要拋棄的是過時的、過分的、不必要的累贅和禁錮,輕裝上陣,才能順利實現轉型。
要走出這一步,對于運營商而言并不容易。而近年來,運營商也開始在戰略定位,與體制與機制調整方面逐步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新模式。
中國電信提出了“新三者”戰略,即智能管道的主導者、綜合平臺的提供者、內容和應用的參與者;中國移動提出“智能管道、開放平臺、特色業務、友好界面”的移動互聯網發展“十六字方針”,從“移動通信專家”向“移動信息專家”轉型;中國聯通開始加快從市、區縣分公司管理體制改革步伐,壓縮管理層級,為基層“輸血”。
而在體制與機制調整方面,運營商對旗下互聯網基地的公司化運作,充分體現了運營商對傳統“電信體制”的反思。據了解,目前,中國電信旗下八大基地中,天翼視訊、愛游戲、天翼閱讀相繼步入公司化運作;中國移動旗下九大基地也已全部向專業化公司運營邁進;而中國聯通方面,網絡分公司變身獨立運營的網絡子公司,集團信息化部變成信息化事業部,而其云計算公司也已開始投入運營。
盡管運營商已經開始有所嘗試,但“去電信化”改造并非一撮而就,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終走向何處,電信運營商是否會因此消亡,也成為了業界共同關心的問題。對此,韋樂平表示,電信業的市場需求特征、公用事業屬性和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的地位,以及多年來的市場化磨煉,決定了電信運營商不會輕易衰亡。
他指出,以蘋果、谷歌為代表的少數輕型運營商的崛起,將重塑行業格局,主導較高利潤的上層業務和應用。“盡管電信運營商管道化、邊緣化、低值化趨勢難以逆轉,但仍將繼續主導低層基礎電信業務和少數上層應用,回歸或部分回歸公用事業特征,實現“微利+低增長”。形成新老運營商長期共存的二元化局面。”
來源:通信世界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