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業“十二五”發展規劃》


    時間:2013-03-07





    前 言

      通信業是構建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提供網絡和信息服務,全面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行業。通信業具有技術起點高、產業鏈長、滲透性強、引導效果明顯等特點,是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升國家信息化水平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

      根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工業和信息化部編制了《通信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本規劃是指導通信業未來五年發展、提升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引導市場主體行為、配置政府公共資源的重要依據。

      一、“十一五”發展回顧

      “十一五”時期,我國通信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正確領導下,始終堅持“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和服務民生”的理念,積極開展3G網絡建設及業務應用,大力推進TD-SCDMA產業化和商業化進程,不斷加快通信業轉型升級步伐,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和強化市場監管,行業繼續保持了健康平穩有序發展。

      (一)行業繼續保持健康平穩發展

      1.“十一五”規劃目標超額完成。2010年,完成電信業務收入10303億元,其中基礎電信企業業務收入規模達到9079億元;電話用戶總數達到11.53億戶,普及率為86.5部/百人;互聯網網民達到4.57億人,普及率為34.3%。繼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之后,互聯網網民和寬帶接入用戶于2008年躍升全球首位。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初見成效,基礎電信企業非話音收入所占比重達到42.9%。

      2.網絡基礎設施競爭力總體躍升。覆蓋全國、連接世界、技術先進、全球最大的信息基礎設施基本建成。基礎電信企業光纜線路長度達到996.2萬公里,互聯網寬帶接入端口達到1.88億個,國際通信業務出口總帶寬達到1.6Tbps,擁有7條登陸海纜、20條陸纜。3G網絡建設全面展開,累計建成基站62萬個。專用通信網絡技術水平穩步提升,保障了重點行業的生產管理工作順利開展。

      (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作用突出

      1.持續促進經濟增長。基礎電信企業業務收入年均增長9.2%,累計投資1.44萬億元,有效帶動了設備制造業和服務業發展,促進生產的服務作用明顯。通信業直接就業人員超過200萬人,并帶動上下游產業創造大量就業機會,其中,3G網絡建設直接投資2672億元,帶動GDP增長4145億元,創造就業崗位212萬個。

      2.新興網絡經濟蓬勃發展。基于信息基礎設施的應用創新不斷出現,網絡承載的新型服務業態規模發展,互聯網服務和電子商務等成為“十一五”期間發展最快、影響最廣的領域。2010年,互聯網服務市場規模超過2000億元,形成了一批初具國際影響力的骨干企業,部分互聯網企業的市值排名進入全球前列;電子商務交易總額超過4萬億元,2007年至2010年間網絡零售交易額增速是同期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增速的5.7倍。

      3.全面服務民生和社會發展。電信業務種類日益豐富,用戶權益保護日趨完善,服務滿意度穩中有升,資費綜合價格水平累計下降41.9%。“村村通電話”工程取得明顯成效,實現100%的行政村通電話,100%的鄉鎮通互聯網,99%的鄉鎮和80%的行政村基本具備寬帶接入能力以及94%的20戶以上自然村通電話。信息基礎設施不斷普及延伸,有力推動了電子政務、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節能減排成效顯著。“十一五”期間,單位電信業務總量綜合能耗從68.5千克標準煤/萬元降低到51.4千克標準煤/萬元,累計降低24.9%。通過推動信息通信技術在國民經濟社會各領域廣泛應用,促進全社會能源消耗大幅降低,通信業帶給全社會的能源節約量是其自身能源消耗量的5倍以上。自2008年起積極推進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累計節約投資超過200億元,節約土地超過4200畝,節約鋼材超過78萬噸。

      (三)技術業務創新全面展開

      1.網絡技術應用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成全球最大IP軟交換網,形成多路由冗余和多環網保護的高速、高可靠國家骨干傳輸網,接入網絡光纖化穩步推進。下一代互聯網技術研發取得積極進展,建成全球最大的IPv6示范網絡。3G網絡實現規模商用。

      2.互聯網應用不斷創新。基于互聯網的新技術、新業務、新形態不斷涌現,信息獲取、商務交易、交流溝通、網絡娛樂等互聯網應用迅速擴展,微博客、團購等互聯網新應用初具規模。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手機網民達到3.03億人,手機即時通信、手機新聞和手機搜索使用率分別達到67.7%、59.9%和56.6%。

      3.TD-SCDMA產業化取得新進展。TD-SCDMA成功實現規模商用,用戶規模達到2070萬戶,業務應用領域不斷拓展,建立了較為完整的產業鏈,TD-LTE 增強型技術成為4G國際候選標準。

      (四)行業監管體系逐步完善

      1.全業務競爭的市場格局初步形成。電信企業完成新一輪重組,重組后的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獲得3G牌照,初步形成了三家基礎電信企業全業務運營和兩萬余家增值電信企業充分競爭的市場格局。

      2.適應新形勢的行業監管效果逐步顯現。工業和信息化部組建完成后,積極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沖擊和產業融合創新帶來的挑戰,進一步加大了網絡與信息安全、互聯互通、市場和服務、通信建設等方面的監管力度,探索并逐步完善行業監管體系。

      (五)安全保障能力顯著提升

      1.在抗擊特大自然災害和重大活動保障中做出了積極貢獻。在抗擊南方雨雪冰凍災害、“5.12”汶川特大地震、“4.14”玉樹地震中確保了重要通信的暢通,為搶險和抗震救災做出了突出貢獻。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和殘奧會、2009年國慶60周年、2010年上海世博會、廣州亞運會和殘運會等重大活動提供了安全可靠的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

      2.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管理制度框架基本建立,法規標準制訂工作深入推進。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長足進步。信息安全監管、網絡安全防護、應急管理和行業自律等工作持續有效推進,網絡環境和網絡秩序明顯改善,網絡安全防護和應急管理水平明顯提升。

      3.通信業安全生產形勢總體穩定良好。健全完善了通信業安全生產的監管政策措施和法規制度,強化了行業安全生產標準制訂和修訂工作,安全生產保障設施和教育培訓投入不斷加大。

      在我國通信業發展取得顯著成就的同時,問題和矛盾也不斷凸顯。一是通信業在國民經濟結構調整中發揮的作用需進一步增強,服務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能力有待提升。二是通信業發展結構性矛盾較突出,行業戰略轉型有待深化。三是通信服務的城鄉差距明顯,信息基礎設施競爭力有待增強。四是引導新興網絡經濟發展的管理政策缺位,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環境亟待改善。五是網絡與信息安全問題日益深化,網絡與信息安全和應急通信保障體系尚需完善。六是通信監管體制機制需進一步強化,監管技術手段和裝備水平有待提高。

      二、“十二五”通信業面臨的新形勢

      (一)信息產業成為新時期全球戰略制高點,要求通信業加快構建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

      世界發展格局正面臨深刻變革,各國深刻認識到重大經濟危機可能伴生的科技創新和產業調整,高度重視信息通信技術孕育的重大突破。部分國家和地區紛紛頒布寬帶發展戰略或計劃,通過政府戰略指引、政策激勵甚至直接資金投入等超常規舉措,不斷加強國家部署,以構建下一代信息基礎設施為契機,帶動新的科技和產業革命,搶占新時期經濟、科技制高點。“十二五”時期,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亟需國家戰略重點支持,加快構建光纖寬帶網絡、新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互聯網、公共云計算服務平臺等關鍵基礎設施,為社會發展和經濟創造能力提高提供嶄新的平臺,推動經濟發展形態和人民生活方式革命性改變,提升國家長期綜合競爭力。

      (二)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要求通信業全面支撐經濟社會發展

      通信業是發展現代產業體系、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全面提高經濟社會信息化水平的重要載體。“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的深入發展及信息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要求通信業全面深化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通信業要加快信息通信技術在工業生產中的集成應用,推動精益生產、精準管理、綠色制造和節能減排;促進信息通信技術與傳統服務業深度結合,發展高端生產性服務業,壯大數字內容產業;加快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新網絡在國民經濟各行業、各領域的集成應用,創造培育新業態。

      (三)堅持科技進步和創新,要求通信業加快融合創新步伐

      信息通信技術創新孕育著集成性、綜合性、群體性突破,加速應用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個領域,成為全社會科技進步和創新的重要推動力量。“十二五”期間,我國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發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隨著數字化、寬帶化、移動化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與創新,通信業發展面臨重構、開放、競爭、協作的新環境。通信業要著力突破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等關鍵技術,加強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廣;加快應用模式、服務模式和商業模式創新,發展融合業務,開拓新興服務消費領域;加速產業鏈垂直整合和行業資源重組,促進形成產業間融合發展和互動發展新格局。

      (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求通信業深化信息通信普遍服務

      我國已進入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的重要時期。深化信息通信普遍服務是加快城鄉統籌發展、強化農業農村發展基礎、提升經濟社會信息化發展水平的重要舉措,是擴大內需的重要措施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十二五”期間,我國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將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通信業要提高社會公益機構的網絡覆蓋水平,加快信息通信技術和網絡在基本公共服務體系中的應用,助力構建綜合信息公共服務網絡平臺,提升政府社會管理與公共服務能力;要加快改善農村地區的通信服務能力和水平,重點完善農村地區的信息基礎設施覆蓋以及信息化應用的推廣工作,深度開發和應用各類涉農信息資源,不斷提升農村信息化水平。

      (五)信息網絡成為國家安全的新疆界,要求通信業強化保障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責任

      全球信息化持續發展,網絡空間成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的新領域,網絡與信息安全問題日益影響到國家政治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穩定和軍事安全。一方面,信息網絡的基礎性、全局性地位更加顯著,網絡安全威脅,特別是網絡攻擊、病毒傳播等非傳統安全問題日益突出,網絡安全直接關系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和健康發展。另一方面,當前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依然突出,改進和創新社會管理對網絡與信息安全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十二五”時期,面對諸多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挑戰,通信業要加強通信網絡與信息安全基礎設施建設,有效提高網絡與信息安全技術保障水平,增強網絡安全防護和抗風險能力,維護通信網絡與信息安全,提升國家應急通信保障能力,提高應急通信的管理和保障水平,服務社會和服務民生,維護社會穩定。

      三、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為中心,以加快通信業轉型升級為主線,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堅持把構建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堅持把技術業務融合創新作為轉型升級的主攻方向,堅持把深化普及應用作為轉型升級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網絡服務能力提升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深化電信改革作為轉型升級的強大動力,堅持把提升通信業本質安全水平作為轉型升級的重要保障,保障網絡與信息安全,實現通信業持續健康發展,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為信息社會的建設奠定堅實基礎。

      “寬帶中國”戰略是統領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發展的國家戰略。一是統籌信息網絡發展布局和演進升級,建成寬帶、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二是深化信息通信技術和服務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領域的應用推廣和融合創新,提升國家信息化發展整體水平。三是加快寬帶網絡和信息服務普及延伸和普惠民生,推進國家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二)基本原則

      堅持統籌部署。要統籌光纖寬帶網絡、新一代移動通信網、下一代互聯網、云計算和物聯網的研發、試商用和規模推廣,協調和促進產業鏈的完善和延伸,加快推進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實現資源共享和合理配置。

      堅持創新引領。要加快技術、業務、機制和模式創新,努力攻克網絡和應用的核心關鍵技術,增強產業創新能力,促進技術、應用和產業的良性互動和協調發展。

      堅持服務民生。要以人為本,切實貫徹便民、惠民、富民的根本宗旨,提升網絡覆蓋能力和服務水平,豐富信息服務應用,夯實社會公共服務體系的網絡基礎,促進公共服務資源延伸,推動信息通信服務均等化。

      堅持安全可靠。要積極采用安全可靠的技術和產品建設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增強關鍵資源、基礎網絡核心系統的掌控能力和防御能力,切實維護網絡與信息安全。

      (三)發展目標

      到“十二五”期末,通過實施“寬帶中國”戰略,初步建成寬帶、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初步實現“城市光纖到樓入戶,農村寬帶進鄉入村,信息服務普惠全民”,新興信息服務成為推動行業發展的重要力量,通信業在全面提升國家信息化水平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更加突出。

      1.行業規模發展壯大。到2015年,電信業務收入超過1.5萬億元,其中基礎電信企業業務收入超過1.1萬億元。建立創新型產業體系,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互聯網企業。信息基礎設施累計投資規模超過2萬億元,帶動通信設備制造企業進一步發展,實現智能終端產業全面升級。

      2.信息網絡實現跨越。光纖接入網絡覆蓋商務樓宇及新建小區,城市新建住宅光纖入戶率達到60%以上,城市和農村互聯網接入帶寬能力基本達到20Mbps和4Mbps以上,部分發達城市接入帶寬能力達到100Mbps,用戶實際使用帶寬水平顯著提升。3G網絡基本覆蓋城鄉,實現無線寬帶數據業務熱點區域連續覆蓋,LTE商用。超高速、大容量、高智能干線傳輸網絡基本建成。下一代互聯網全面商用部署,骨干網和國內訪問流量排名前1000位的商業網站系統支持IPv6。國際業務出口總帶寬達到8Tbps,下一代國家信息基礎設施核心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在信息通信國際標準制訂方面的影響力明顯增強。

      3.新興業態迅速崛起。互聯網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面深化應用。移動互聯網技術業務體系創新取得突破。云計算服務商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實現云計算中心、綠色數據中心、CDN等新型應用平臺統籌布局。物聯網在重點領域全面開展先導性示范應用。三網融合在網絡建設、業務應用、產業發展、行業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

      4.信息服務普惠民生。電話用戶總數超過14億戶,電話普及率超過100部/百人,其中移動電話超過12億戶,移動電話普及率超過85部/百人;互聯網網民超過8億人,互聯網普及率超過57%。(固定)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超過2.5億戶[①],光纖入戶用戶超過4000萬戶;3G用戶超過4.5億戶,占移動電話用戶總數的比例超過36%;已通電的20戶以上自然村基本通電話,行政村通寬帶比例達到95%,為醫療、教育等公益機構提供寬帶網絡接入條件。

      5.服務質量持續提升。電信服務質量整體水平有效提高,進一步實現服務規范化、種類多樣化、消費透明化,電信資費水平穩步下降,電信用戶滿意度逐步提高。基本建立涵蓋各類電信業務的、相對完善的電信服務質量保障體系。

      6.節能減排扎實推進。節能降耗、綠色環保新技術全面應用,2015年單位電信業務總量綜合能耗比2010年下降10%,新建大型云計算數據中心的PUE值達到1.5以下。信息通信技術廣泛應用于經濟社會各領域,對全社會節能減排的貢獻進一步加大。電信基礎設施共建共享向深度和廣度擴展,在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生態環境、減少重復建設等方面取得明顯成效。

      7.保障能力顯著增強。通信網絡與信息安全監管制度和標準體系進一步完善,網絡與信息安全管理體制和機制進一步健全。核心關鍵技術研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基礎網絡和關鍵應用基本實現安全可靠,安全防護和抗風險能力持續增強,通信網絡環境更加安全可信、健康有序。應急通信保障能力和公眾通信網絡抗毀能力大幅度提高。安全生產水平不斷提升。

      8.發展環境日趨優化。通信法律法規體系基本完善,監管政策和程序更加公開透明。電信市場進一步開放,上下游產業鏈和諧發展。

      四、發展重點

      “十二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為構建信息社會、建設工業強國、統籌推進城鎮化打下堅實基礎的重要階段。通信業要牢牢把握信息通信技術開發應用帶動發展方式轉變的重大機遇,充分發揮信息網絡在推動產業升級和邁向信息社會中的戰略性、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實施“寬帶中國”戰略,推動通信業實現又好又快發展。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