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件升級戰讓“四核”成為智能手機的標配顯得理所當然。但現在看來,并不是如此。
“四核市場現在處于比較冷靜的狀態,遠沒有外界炒得那么熱。”中興通訊終端市場戰略主管呂錢浩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目前全球有27家手機芯片廠商,推出四核的只有三分之一,從上游來看,這個市場還沒有熱起來。
工信部電信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13移動互聯網白皮書》顯示,2012年產業芯片多以多核芯片為賣點,但多核芯片與操作系統和上層應用軟件存在協同發展關系,過度追逐芯片多核化并無實效意義。報告同時指出,未來1~2年內,雙核與四核仍屬產品主流,與芯片主頻、系統軟件和應用軟件協同發展將可滿足需求,芯片多核化趨勢將逐步放緩。
上述報告的相關數據顯示,2012年四核芯片在整體移動智能終端中的占比尚不足8%。業內人士分析,雖然也有四核芯片剛剛上市的原因,但出貨量尚未爆發主要是和上游貨源緊缺和基于多核架構操作系統優化問題以及適用于四核驅動的精品應用數量有限有關。
從上游手機芯片廠商格局中可以看到,2012年三星、英偉達、高通、MTK等主流芯片廠商均推出了四核芯片,Intel緊跟其后推出四核平臺Bay Trail,28nm甚至22nm的更新工藝逐漸被采用,但由于功耗優化并不成熟直接導致芯片廠商上游——半導體廠商的產能吃緊。
呂錢浩指出,“現在四核的產品基本上是分給國內的幾大品牌廠商,在產能緊缺的情況下,小手機廠商基本拿不到貨。”
他指出,在目前全球四核產品的出貨中,大部分產品來自于包括三星、中興華為、HTC、LG等少數的幾家廠商。
深圳一中小手機廠商對記者表示,不做四核產品的主要原因是因為相關系統搭建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有的人投了幾千萬進去,沒幾個月就打了水漂,所以現在還很少人選擇做四核,大部分還是做單雙核。”
深圳市海通威電子一負責人則對記者表示,四核終端實際出貨不多,一方面因為上游芯片的開發,測試,批量周期一般都要4個月以上,所以指望短期內緩解不現實。另一方面其實除了處理器CPU以外,很重要的還有網絡環境的提升,“3G個人認為雙核就很匹配,四核當然更好,八核其實要4G網絡來運載才有意義,現在(4G)網絡都沒有。”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作 者:李娜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