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物聯網還沒有預熱,就開始長跑


    時間:2013-03-05





    從2008年至今,在國內,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的會展論壇上,都可以看到鄔賀銓的名字和身影。他為物聯網產業吶喊,為企業的盲目狂熱降溫。在他的眼里物聯網呈現著怎樣的面孔?目前的國家政策對物聯網產業發展發揮著什么作用?他是如何看待物聯網時代的企業競爭的?

    全世界的物聯網目前還只能說是在起步階段。中國提出“感知中國”,物聯網的概念已從最初的標記化向智能化延伸

    說起中國的物聯網,業內人士對鄔賀銓這個名字耳熟能詳。

    作為中國物聯網產業發展的觀察者、思考者和推動者,鄔賀銓,這位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院士,國家物聯網標準化專家委員會組長,在過去三年,見證著中國物聯網的理性成長。

    從2008年至今,在國內,無論是民間還是官方的會展論壇上,都可以看到鄔賀銓的名字和身影。他為物聯網產業吶喊,為企業的盲目狂熱降溫。在他的眼里物聯網呈現著怎樣的面孔?目前的國家政策對物聯網產業發展發揮著什么作用?他是如何看待物聯網時代的企業競爭的?日前,就這些問題,鄔賀銓接受了《瞭望》新聞周刊的獨家專訪。

    物聯網不是全球性的

    《瞭望》:你是怎么理解物聯網的?

    鄔賀銓:物聯網本身,不論是歐盟定義還是國內定義,實際上是一個需要運用各種感知技術,去獲取所需的信息,然后通過網絡傳輸把數據匯聚在一起,對這些數據進行挖掘和分析,達到對決策的支持目的。它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感知,實際上我們日常見到的攝像頭是動態圖像信息的感知器,商品的二維條碼是商品信息的身份表示,被感知的對象多種多樣,對應的感知單元也是多種多樣;二是通信傳輸,包括各種信息網絡;最后就是數據分析和處理。

    物聯網的主要特征包括,在物聯網中聯網的每一件物體均可尋址,每一件物體均可通信,每一件物體均可控制。物聯網強調的是認知,將互聯網從通信網絡向感知平臺和數據挖掘兩個方向拓展。

    《瞭望》:有人認為,互聯網發展到今天就到頭了,以后就是物聯網,你怎么看待物聯網與互聯網的關系?

    鄔賀銓:這個看法是不準確的。物聯網可以架構在各種數字通信網絡上,互聯網并非唯一的但通常是最常用于承載物聯網的基礎網絡,物聯網并不取代互聯網,物聯網是互聯網應用的拓展。兩者有很多不同,互聯網是全球性的,只要是沒有被封堵的網站你都可以訪問。但是物聯網不是全球性的,是區域性、行業性的。一個城市的交通物聯網,由該城市的交通管理部門所管理,不受別的城市的交管部門所控制,一個單位安全保衛的物聯網,別的單位和個人是不能進入的。所以,物聯網是一個區域性、行業性的網絡。

    “感知中國”是一個政治理念,但不會有一個能夠感知全國所有物品的物聯網,物聯網本身應用導向很明顯,沒有能對所有應用都通用的物聯網。電力系統收集電網的數據,別的行業對電網數據并不感興趣,也不見得能理解,因此電網數據對別的行業是沒有意義的;智慧醫療系統收集很多病人的數據,由專訪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鄔賀銓院士于涉及隱私,不能隨便拿出去給別人用。總之,使用物聯網數據是要經過授權的。

    目前只能說是起步階段

    《瞭望》:目前來看,中國現在的物聯網處于什么階段?

    鄔賀銓:全世界的物聯網目前還只能說是在起步階段。物聯網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初。20年前,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提出希望任何一個物體都有一個標記。1995年國際電信聯盟提出每一個物體都可以連網。國際金融危機剛開始的時候,IBM提出“智慧地球”,中國提出“感知中國”,物聯網的概念已從最初的標記化向智能化延伸。也只有提升到數據挖掘和智能分析,物聯網的價值才能體現。

    雖然感知和收集信息的應用已經有很多,但真正達到分析處理和支撐決策的還很少,從國際上來看,物聯網也是處于起步狀態。歐盟發表了物聯網發展的路線圖,它一直要延伸到2020年以后。對中國來講,物聯網當然更處于起步階段。所謂起步,不等于說物聯網沒有一點應用,但是還談不到影響比較大的規模化應用。

    我們現在談的大部分物聯網,比較多的還停留在感知和收集以及匯總數據這個層面,真正把它進行智能化處理的還不夠。

    《瞭望》:有人說,中國的物聯網應用很貴,成本太高,無法大規模應用普及,你作何評價?

    鄔賀銓:在技術基礎上,要承認我們起步還是比別人晚。表現在哪里呢?現在低端傳感器我們能做一些,高端的就比較難了。高端的傳感器基本上依賴進口,成本太高也就限制了普及應用。比如說太湖使用傳感器來監控藍藻,據說用了6個傳感器。這么大的太湖用6個傳感器行嗎?原因是進口的傳感器太貴了,要 40萬元一個,用6個傳感器僅僅是示范性,演示的意義高于它實際應用的價值。

    物聯網的智能分析數據軟件方面,幾乎也是空白。盡管IBM在推“智慧地球”,聲稱可以幫各行業的應用提供數據分析和決策軟件,但是實際上它也沒有非常成熟的這種分析數據能力,而且也不可能有一個通用的數據分析和智能決策軟件適用于所有行業。顯然,不可能把一個環保檢測的分析軟件用到電網上,也不能用到智能交通上。物聯網的應用面雖然很廣,但是個性要求很強,這也限制了物聯網的規模推廣。

    成本高將限制規模化應用,而沒有規模就難以降低成本。突破點還是需要加大技術開發力度,另外我國有一些應用例如城市反恐維穩其緊迫性和規模化足以支撐產業發展,為物聯網在其他領域的大規模應用打下基礎。

    “還沒有預熱,就開始長跑了”

    《瞭望》:從歷史上追溯中國物聯網的起步,怎么評價其中國特色?

    鄔賀銓:2009年我國的物聯網熱得很快,事實上,準備不足。我們的物聯網的起步實際上比較突然,在一定意義上是從上到下發動。當然當時也是為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總覺得這是一個好的增長點。

    至于說中國有什么特色呢?第一是中國物聯網啟動在國際金融危機之時,而且是由政府強烈引導的。可以說我們的企業還沒有做準備運動,就跟著政府的號令槍聲進入運動場,開始長跑了。當時并沒有任何的發展路線圖出來。而歐盟已經有了完整的路線圖。

    另外,物聯網正好適應當前社會管理和民生保障的需要,例如反恐維穩、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智慧醫療,這些需要政府買單的項目,還是上得比較快的,可以說這也是中國的特色。國外的智慧城市都沒有中國這么熱。中國很多城市既把物聯網作為建設智慧城市很重要的內容,更把物聯網作為它的支柱產業。再加上智慧城市也很適合我們政府的政績工程。政府需要有政績,因此政績工程不是壞事,只不過別把它當成一個形象工程就行了。物聯網的出現正好讓政府找到一個可以有效管理的手段,所以我們很多地方的物聯網盡管說有炒作的成分,但也有一些地方確確實實是把改進城市的管理寄托在物聯網上了,也真正實實在在地做了一些事。

    一些地方將物聯網與電子政務結合,利用電子政務網發布物聯網收集的一些信息,例如交通信息、環保信息、醫保信息等。過去的電子政務網用于管理老百姓的多,用于為老百姓服務的少。政府買單建設的物聯網,更多的是要服務于百姓,通過物聯網拓展便民服務,這也應是中國的特點。

    《瞭望》:2010年你率先提出理性思考,炮轟“十個過熱”,從這兩年看,現在情況如何?

    鄔賀銓:這兩年理性多一點,也不像以前那么熱火朝天。為什么呢?一方面,認識可能深化了一點,另一方面,開始蜂擁而上,標榜自己是物聯網的企業,可沒撈出多少金子來。它也知道炒完以后沒效果,所以,它可能會冷靜一點。但是,產業鏈長而分散的狀況,還是沒有改變。

    雖然還有一些地方發展物聯網還停留在表面上,但至少有一些地方并不是簡單地做一個示范,已真正找到了應用結合點。像山西羅克佳華公司檢測煤礦安全的應用,像作為農業示范的江蘇宜興智能養螃蟹,廣東云浮溫氏集團的養殖業物聯網、大慶對采油設備的智能監控等等的應用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十二五”規劃是一種引導

    《瞭望》:作為國家物聯網標準化專家委員會組長,你也參與了本次“十二五”規劃的制定過程,你如何評價這個規劃?

    鄔賀銓:可以說,規劃至少是一種引導。物聯網本身畢竟還是一個新的東西,它需要通過應用來讓大家感受到其有用,感受到它并不是高不可攀的,是有實際效果的。所以,在這個規劃里頭,應用示范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點。規劃明確了主要的應用領域和幾大應用示范工程,通過應用帶動產業發展,通過應用摸清我國物聯網產業狀況,通過應用培養人才。規劃對于加強部門間和各地的統籌協調將起到指導意義。

    《瞭望》:規劃提到我國物聯網現在還沒有龍頭企業,而2015年要出10家龍頭企業,你覺得中國會有蘋果這樣的企業出來嗎?

    鄔賀銓:物聯網缺少龍頭企業是因為什么呢?是因為物聯網剛剛起來,現在誰都覺得物聯網門檻很低,只要倒賣幾個傳感器,弄幾個RFID都叫物聯網企業,電冰箱里頭加個傳感器就叫物聯網電冰箱。物聯網看上去好像起步的門檻并不高,因此誰都相信自己是物聯網企業,中國現在統計RFID的企業就有幾百個,很難說這里邊哪一家企業是龍頭企業。但是真正要把物聯網做好,技術難度還是相當高的。

    另外還有一個統計上的問題,什么算物聯網產品?統計上邊界不清楚,因此很難說哪個企業是物聯網企業。一些企業雖然也生產傳感器或RFID,但它更為主要的是信息技術的其他產品,統計上作為IT企業而不是物聯網企業,從這一意義上說,大部分企業都不是純粹的物聯網企業。

    我是比較主張通過應用來帶動龍頭企業的。因為如果應用起來了,那么將來有可能把龍頭帶起來。像華為、中興也在做物聯網,但是它畢竟沒有把主要的精力和金錢投入進來,它還沒看準,究竟哪一個領域是它最值得投的。

    涉及利益格局的調整

    《瞭望》:有人這樣評價物聯網的中國技術,說傳感器還有RFID這個感知技術,以及產業高端的軟件集成,這方面存在較大差距,而在網絡技術和產業能力方面,差距還不是很大。你怎么評價?

    鄔賀銓:物聯網的網絡部分并不是為物聯網而建的,很多物聯網的應用并不需要專門建設通信網絡,可以利用原有網。在通信技術方面,這幾年華為、中興等一批通信企業起來了,應該說我們在這方面跟國外的差距,相對其他的行業是縮小了。

    但是在高端方面,我們差距還是比較大的。傳感器我們高端的幾乎沒有。我們現在做一般的攝像頭還可以,做測試溫度的傳感器可以,一些化學的傳感器、高精度的陀螺儀,我們還依賴進口。

    傳感器為什么高端的沒有呢?因為高端的專用傳感器,市場規模不大,技術難度又比較高,一般企業是不愿意去做的,做完了沒市場。美國的傳感器做得不錯,原因何在?美國是從軍事應用先開始的。美國軍用技術是不計成本的,軍用承擔了開發風險,再推到民用就能降低成本。

    另外,我們的產、學、研、用結合不夠。我們很多高校對一些關鍵的傳感技術也有很多研究,但跟產業是脫節的,它的研究只在SCI論文上表現出來,而不能在實際的應用上表現出來。傳感器本身是跨學科的,有物理、有化學、有各式各樣的。而在這方面,我們的學校跨學科研究的就很少,這跟我們的教育體制也有關系,這也是我們的短板。還有,在高端軟件集成這一塊,也是這樣。為什么呢?我們往往做IT的人軟件做得不錯,但是不懂行業的應用;行業的專業人才懂得自己行業的東西,又缺乏IT經驗。

    所以,物聯網對我們的交叉學科,對我們的“產、學、研、用合作”,對我們的軍民融合、寓軍于民,都是一個挑戰。



    《瞭望》:關于行業標準這一塊,你怎么看?

    鄔賀銓:物聯網的行業標準是一個難題。有人說沒標準,我說有很多標準。它的標準太亂太散。現在缺乏物聯網的標準權威機構。國際上也一樣。各自為政就導致這個標準不兼容,因此權威性不足,產業就很難上規模。這就是一個大問題。

    物聯網的標準化是一個世界共同面對的難題,物聯網是跨學科跨行業的,不像以前的標準其界線比較清楚,物聯網的標準要么大家都不做,要么大家搶著做。現在誰都認為自己是物聯網標準的主人,而不同行業的標準化機構之間的合作的氣氛又不那么好。

    《瞭望》:那現在迫切需要出臺這個標準嗎?

    鄔賀銓:標準的制訂和出臺之所以有障礙,是因為被各方面的利益所牽制。這里面既有技術問題,更多的還涉及利益格局問題。這涉及到體制的問題,不是那么容易解決,這比技術問題更難,需要政府統籌規劃和協調。


    來源:物聯中國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熱點視頻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第六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1)

    熱點新聞

    熱點輿情

    特色小鎮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

    www.色五月.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