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市場在全球智能終端市場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近兩年來,移動智能設備在中國迎來了井噴式的增長。據市場研究公司Flurry Analytics發布的最新研究報告稱,中國有望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智能設備市場。中國擁有龐大的移動智能設備用戶群體,定將給全球移動互聯網發展帶來更大的推動力。
中國智能設備激活量增速驚人
根據Flurry Analytics的報告,今年1月,美國共有2.22億部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處于活躍狀態,而中國的活躍設備數量為2.21億部,估計到2月份結束的時候,中國的活躍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總數將達到2.46億部,高于美國的2.3億部。
事實上,中國已經成為智能手機最紅火的市場,無論是保有量還是出貨量都是世界第一。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的數據顯示,2012年第四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2.07億部,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5300萬部,比上一年同期增長了62%;2012年全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為1.75億部,比2011年增長了96%,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中占比26%,而在2011年,這一數值僅為19%。
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帶來了用戶的“換機潮”,智能手機在中國智能設備激活量中占據著更大的優勢。調研機構IDC日前發布的《中國智能終端市場季度跟蹤報告》顯示,第四季度中國智能終端市場出貨量達到9065萬臺,同比增長68.8%,整體智能終端市場的表現相較之前預期高出1.6%。其中智能手機的表現高于預期4.5%,筆記本和平板均低于預期。
龐大用戶群體吸引廠商眼光
我國市場與日俱增與其龐大人口基數和三大運營商的低價推廣有著密切關系。IDC中國負責個人IT市場研究的助理總監王吉平認為,移動智能設備特別是智能手機低端市場的快速增長,導致整體智能手機市場同比增長112.1%,是帶動整體市場快速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另有數據顯示,在中國智能手機市場中,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國產手機份額總和已經達到81.7%,其中80%以上是價格在1000元左右的千元智能機。
移動智能設備的流行,不僅改變了用戶的使用習慣,也將進一步顛覆傳統PC的市場份額。NPD發布了最新的調查報告稱,37%的網民已經從傳統的PC上網方式轉移到使用智能手機和平板上,并且這種轉變速度還會不斷加劇。NPD稱:“有27%的平板用戶表示自從有了平板之后很少通過PC來訪問網絡,其中20%的用戶都不再PC上登錄Facebook。而智能手機也有27%也逐漸減少PC平臺的網絡訪問。”
中國的龐大市場吸引了更多國際廠商的關注,特別是蘋果等智能設備廠商龍頭企業。之前蘋果iPad、iPhone等新產品發布的時候,皆沒有把重點市場放在中國,而隨著中國消費者對品牌的認識,從而推動了三星、蘋果等巨頭的市場份額。據IDC全球去年智能終端市場出貨量報告指出,去年一年三星旗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和PC銷售量同比增長高達一倍以上,并且成功超越蘋果成為全球最大智能設備廠商。如今從蘋果最新財報也可以看出中國市場的重要性,因此日前市場傳言稱蘋果為搶占更多的市場份額,正考慮年內在中國市場推出廉價的“iPhone mini”,其定價介于250美元到300美元之間。
終端驅動移動應用發展
雖然我國移動智能設備激活量即將超越美國,登上全球第一的寶座。移動智能設備的激活數量持續攀升,勢必將驅動國內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刺激移動網購、移動游戲、移動社交等各種移動終端應用的消費潛力進一步釋放。加上三大運營商的努力,WiFi熱點的全國部署,應用開發呈現爆炸式發展,幾乎所有人都開始開發不同形式的應用,手機的主要功能也突破了傳統非智能手機的打電話和發短信等。
隨著更多消費者體驗了智能手機和平板等產品,移動終端商用市場如娛樂、購物、金融、醫療、零售、餐飲等行業市場將有不俗的表現。市場研究公司尼爾森Nielsen去年5月發布的報告顯示,2012年每手機應用安裝量已從2011年的32個增加至41個。而且,智能手機用戶在這些應用上所花的時間也有所增多,平均每天使用時間從2011年的37分鐘增加到了2012年的39分鐘。
移動互聯網在過去的2012年中飛速發展,而在2013年移動互聯也依然會是各方巨頭爭相搶奪的戰地。因此,對于移動應用來說,未來的持續發展中將蘊含著無限機遇與挑戰。但對于用戶而言,面對海量繁雜的應用市場,要找到適合自己而又滿意的應用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未來的移動應用發展要更加注重質量上的提升,為用戶營造良好的服務體驗,用戶才愿意去為此付費,才能促進移動互聯網行業的規模發展。
來源:通信信息報 作 者:李世杰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