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初期,人們就已經開始了一些應用,包括在諾基亞的Symbian階段就是如此了,比如移動QQ,移動MSN等等,后來還有飛信,但都沒有真正地發展起來。這也是因為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初期就是對傳統互聯網的嫁接和移交。沒有成功也是因為人們發現二者沒有實質的區別,僅僅是把屏幕進行了轉化罷了。
不過,進入到智能手機膨脹之后,移動互聯網市場發生了新的改變。尤其是蘋果iPhone和iPad的出現,大量的APP應用開始改變人們對移動互聯網的再認識。而米聊的出現,以及小米在小眾市場的一種象征性成功也讓我們對移動互聯網市場有了新的認識。其中最主要的一種改變就是微信的火爆。短短兩三年的時間,微信就突破了3億用戶,這種近乎井噴式的發展讓我們看到了移動互聯網市場的真正價值和發展優勢。
互聯網實驗室發布了《微信類移動通訊軟件行業報告》,報告指出:智能終端的普及,預示著一個新的移動互聯網正在崛起,這對未來移動互聯網世界格局有著重要影響,微信類移動通訊軟件脫穎而出呈現出引爆未來的發展趨勢,成為移動互聯網行業最具有代表性的產品。
新移動互聯網市場的最大改變就是徹底摒棄了在傳統互聯網市場的應用和玩法,這也是微信能夠火爆的關鍵所在。微信的出現徹底改變了人們對移動互聯網應用的看法,并且一發不可收拾。微信的出現讓用戶看到了移動互聯網市場的新應用模式,這種體驗更加貼近用戶的使用習慣,尤其是在智能終端市場的一種應用突破。歸納起來主要體現在幾個方面:
一是私密性。微信類信息內容具有私密性特點。從產品基礎功能來看,大部分的產品是作為一款應用于個人社交通信場景的產品,屬于強關系鏈產品,主要是熟人間聊天交流的工具,因此用戶隱私得到嚴密的保護。從特色創新功能來看,可以用于構建弱關系鏈,即陌生人交友。當然現在的微信群聊是一個例外。
二是準實名性。畢竟是手機上的應用,手機的實名性相對更高,因此微信的準實名性主要體現在:其一是個人的社交關系。手機通訊錄是微信類軟件好友的核心來源之一,更多應用于通訊錄好友之間的交流,帶有典型的準實名特征。其二是微信類軟件中鼓勵實名交友,提供了個人信息(包括頭像、名字、性別、地區等)和掃一掃名片等功能,用戶之間可以方便的進行真實身份比對。
三是點對點的人際傳播。即一對一的人際傳播。微信作為一款本質仍為即時通信(IM)的應用軟件,用戶更多是基于熟人間的社交,呈現生活化聊天場景。當然現在微信也在加大陌生人之間的交流和溝通。
值得關注的是,微信雖然非常火爆,不過商業模式還是存在著一些變化,雖然騰訊也一直在尋找著合適微信的模式,并做了一些嘗試,包括公眾號的出現都是一種創新的轉變。目前普遍存在的一些商業模式是:增值服務、廣告、API等。成熟的商業模式主要以如下內容呈現:收費應用、貼圖、虛擬道具、表情符號、游戲平臺、企業官方賬號、O2O模式、廣告收費等。微信目前采用的是企業官方賬號和O2O模式(優惠券等)后者一度在LBS的應用中有所呈現。我們看到,微信積極構建的是以開放平臺與公眾平臺為基礎的O2O戰略。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筆者近日在某院線看西游降魔的時候,就看到了微信會員卡模式,并且直接拿出手機掃描成為會員卡,享受相應的折扣。筆者在院線也看到很多人看到這種模式,進行掃描選擇。這對于未來的推廣無疑有很大的好處。未來,微信會員卡將有可能替代實物卡,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還有的哥利益微信平臺招攬生意,這都是移動互聯時代的一種應用模式。另外被公認的商業價值極具誘惑的領域——游戲,也是微信商業化布局里的一部分。值得關注的是,微信或許有可能建立類似蘋果APP store 的商業圈模式。如果能夠獲得成功,那么騰訊會得到一次質的飛躍。
目前,微信的用戶基礎處于絕對領先者的地位,市場格局大勢已定,用戶規模超過其他產品10倍以上,領導者地位不可撼動。不過,也存在著一些發展滯脹因素。一是陌生交友引發社會問題,網上爆發出很多相應的負面新聞,上當受騙,騙財騙色的皆有之。二是信息過載造成垃圾信息,對于微信群聊筆者就深惡痛絕。大量的推送讓人煩不勝煩。三是個人網絡隱私問題。微信涉及用戶個人數據、隱私信息,如果保存和管理不得當,則存在泄露的可能性。例如對通訊錄和手機備份資料沒有安全設置或妥善保管。
當然,新技術的產生總是伴隨負面作用。網絡新技術的發展必然會帶來新的社會問題。微信類移動通訊軟件在提供了通訊便捷功能的同時,也有負面滋生,當然我們更應該看到的是主旋律和正能量,通過技術、應用和市場的共同努力,微信等類移動通訊軟件的發展環境也會進一步提升和凈化。
來源:速途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