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云產業聯盟近日發布的《云計算白皮書》提到,與國外相比,中國云計算標準組織機構不夠完善,正在制定的標準也不夠全面。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云計算標準工作組的專家們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云計算標準是不斷演化的,需要用動態的眼光來看待標準的制定和演進過程,而目前我國云計算標準制定也在不斷更新和完善中。
數據中心能效標準成為熱點
國際三大標準化組織紛紛展開云標準工作,數據中心能效的相關標準正成為關注熱點。
《云計算白皮書》認為,云計算發展存在的規劃不合理、能源虛耗嚴重、安全隱患大等缺陷,根源在于產業規范和標準的缺失。
記者了解到,眼下三大國際標準化組織ISO、IEC、ITU紛紛展開云標準工作,國內外數十個標準組織也已啟動云計算相關標準體系的研究。這些組織可以分為三類:
一是傳統信息技術標準化組織:包括ISO/IEC、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NIST、分布式管理任務組DMTF、網絡存儲工業協會SNIA、互聯網工程任務組IETF、開放移動聯盟OMA等。
二是針對云計算新成立的組織:包括開放式數據中心聯盟ODCA、筋斗云Open Cirrus、云計算安全聯盟CSA、Hadoop社區、開放網格論壇OGF、開放云計算聯盟OCC、綠色網格TGG等。
三是傳統電信領域的標準化組織:包括國際電信聯盟ITU、世界移動通信大會GSMA、歐洲電信標準研究所ETSI、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CCSA等。
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云計算標準工作組副秘書長胡春明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數據中心能效相關標準正成為標準化組織關注熱點。ISO/IEC JTC1 SC39信息技術的可持續發展已制定了數據中心的能源效率分類和詞匯表、全面的度量體系和關鍵性能指標、專門的數據中心能源管理系統標準。現在,PUE電源使用效率和DCiE數據中心基礎設施效率、綠色ICT技術和標準制定的最佳時間和屬性兩項新項目提案正處在投票階段。
起步不晚于國際
國際標準體系框架基本成型,國內云標準工作幾乎和國際同時開始。
國際上的標準組織對云計算的研究自2009年起步,目前大部分組織定位明確,走向成熟。
例如,主要負責確立國際無線電和電信管理制度和標準的ITU-T成立了SG13云計算工作組,關注云計算架構體系等相關內容。Open Cirrus目前主要對互聯網范圍的數據密集型計算進行研究。還有國內企業比較熟悉的CSA,致力于在云計算環境下提供最佳的安全方案。
中國云產業聯盟戰略委員會專家指出,目前來看國際標準體系框架已基本成型。不過,除數據中心和系統虛擬化外,在某些已形成事實的工業標準方面如云平臺運維管理、云網絡通信協議、云存儲管理規范和接口、虛擬機之上軟件的封裝和分發格式等尚未形成國際或行業標準。
國內的云標準工作幾乎和國際同時開始。2008年年底相關的聯盟、協會和標準化工作組開始成立。2012年9月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云計算標準工作組以下簡稱“云計算標準工作組”成立,成為我國云計算標準制定進程中的大事件。
據記者了解,在此之前,我國開展云標準工作的組織有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其下屬工作組TC1、TC7、TC8、TC11等基本已涵蓋云計算的大部分內容。而在云計算標準工作組成立以前,全國信息技術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也成立了多個標準工作組,分別從設備、軟件等方面開展了部分工作。
在工作組中,承擔大部分標準工作的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軟件工程與評估中心的副主任周平告訴《中國電子報》記者,云計算基礎標準,例如術語、參考模型、服務分類標準、彈性計算服務接口標準、對象存儲服務接口標準、網絡服務接口標準、虛擬機總體技術要求、云服務運營通用要求等已形成草案,下一步將在云服務能力等級與測評規范、數據庫技術規范、存儲、云安全等方面努力。
云服務標準應跟上
產業界從去年開始將注意力轉移到了云服務模式,云服務標準缺乏導致的分裂狀況已制約到了開發者。
當前,云計算還沒有形成大規模市場,應用已有,但不是遍地開花。針對我國云標準成果相對國外較少的情況,業內有人士指出,在眼下云應用并沒形成大的商業規模情況下不需要急于制定標準,應用多了標準自然就有了。對此,胡春明表達了不同的看法:“今天的云計算應用和市場是非常巨大的,例如云存儲、虛擬機的應用、開發平臺等,而且還呈上升趨勢。如果沒有好的標準化的平臺,那么每個行業的參與者都希望把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希望開發者把應用寫到自己的平臺上,推出與別人不一樣的產品或服務,這樣就會傷害整個市場,開發者、設備提供商等也會無所適從。”
今后,標準工作需要不斷更新。胡春明指出,從2012年開始國內產業界將注意力轉移到了云服務模式、網絡和設備,企業相繼推出公有云服務,例如新浪、百度、騰訊、阿里等企業分別推行自己的應用平臺開發標準,云服務標準缺乏導致的分裂狀況已經制約到開發者,這就需要標準工作要做到:一是建好標準體系,做好頂層設計;二是不斷更新這個體系,適應新的需求。
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閔杰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