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信業正在經歷一場移動互聯網帶來的巨變,首當其沖的便是海量數據對網絡帶來的壓力,在當前運營市場競爭日益激化的情況下,運營商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資本擴建與升級網絡,以提升用戶網絡體驗。
在這個過程中,運營商提出了無感知認證的概念。要實現這一目標,顯然是一筆巨大的投資。運營商不得不需要考慮具備更加經濟效益的方式,WLAN成為了全球運營商共同的選擇。
實際上,這是一個延續了很長時間的話題,運營商早在2005年就開始關注WLAN的發展,并開始通過規模部署WLAN對3G網絡進行分流。與之不同的,運營商對WLAN的重視程度已發生變化,成為運營商移動網絡的核心戰略。正如中國移動總裁李躍所言,WLAN不是一個過渡產品,而是一個面向未來的長久之計。
從被動到主動 運營商推進WLAN戰略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智能終端的普及,以及物聯網、云計算等新興產業的興起,海量數據成為當前最顯著的特征。思科的預測數據顯示,到2015年,每秒鐘將有100萬分鐘的視頻內容跨網絡傳輸;從2010年到2015年,全球移動數據流量將增長26倍;到2015年連接到IP網絡的設備數量將是2015年全球人口數量的2倍。
面對海量數據來襲,運營商現有網絡已無法滿足當前需求。實際上,在移動互聯網發展較早的歐美國家和地區,運營商已明顯感覺到來自智能終端的數據流量,以及龐大用戶群的接入,對網絡的影響。
為應對這一挑戰,美國移動運營商AT&T率先在全球范圍了啟動Wi-Fi熱點的部署,有效將80%的iPhone流量通過公共Wi-Fi熱點與家庭Wi-Fi網絡分流。
這一成功范例,也使得全球移動運營商加大Wi-Fi熱點的部署。2012年,日本運營商KDDI建成全球最大Wi-Fi分流網絡,熱點規模達到10萬個。因此同時,日本另一家運營商NTT DoCoMo, WLAN網絡更是在一年內擴大4倍,從2011年上半年的6800個擴增至2012年上半年的4萬個,并計劃實現12-15個熱點部署目標。
而在國內,3G牌照發放以后,三大運營商敏銳的感覺到國際運營商所面臨的網絡壓力,同樣也在將在國內出現。2011年,中國電信提出了“無線中國”戰略,提出建設百萬Wi-Fi熱點的目標,截至2012年年底,中國電信擁有90余萬個AP熱點。同年年底,中國移動總裁李躍表示,中國移動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在全國范圍內建設了160萬個AP,到2015年建設600萬個AP。更重要的是,中國移動推出了四網協同發展戰略,將WLAN戰略地位極大提升。
盡管中國聯通在WLAN布局方面發展較慢,但在中國移動與中國電信施壓下,聯通也開始逐步推進,2010年,中國聯通一次性采購7萬個WLAN設備。2012年,在寬帶普及提速工程推動下,中國聯通提出了完成建設30萬個AP熱點的目標。
從被動建設到主動規模建設,我們不難看出運營商對WLAN價值觀的改變。正如市場研究機構AnalysysMason所言,Wi-Fi不應當只是分流和疏通擁擠網絡的手段,而是成為一種能夠向用戶提供的增值服務。
而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金橋也表示,蜂窩網與WLAN各有優勢,互相之間不能替代,通過相互協同、優勢互補,能夠實現全網價值最大化。
Analysys Mason的統計報告顯示,為了分流無線流量并拓展服務范圍,目前全球已經有89%的寬帶服務運營商部署了WiFi網絡。
運營商的困惑:如何盈利?
從2005年,美國費城部署全球第一個無線城市開始,商業模式的問題一直困擾運營商,盡管在過去的幾年中,運營商也在不斷探索,但真正通過WLAN盈利的幾乎沒有。運營商更多的將WLAN與現有業務綁定銷售,實現業務增值,提升競爭力,增加用戶黏性。
但這種收入與回報不匹配的模式,讓運營商困擾。在網絡部署過程中,運營商建設一個龐大的WLAN網絡,需要動輒上億甚至百億的資金投入,每年維護費用也是個驚人數字。
然而,在WLAN發展早期,運營商普遍采用免費模式,這讓運營商不得不在長時間內面臨巨大的成本壓力。在此背景下,運營商開始傾向收費模式。
據通信世界網了解,中國聯通已宣布WLAN免費服務的時長截止到2012年年底。而廣東移動也宣布,從2013年1月起將調整其WLAN收費模式,從過去的“全球通用戶免費”改為“全品牌開通WLAN的客戶每月獲贈省內1小時WLAN免費時長”。
實際上,從2011年開始,國內運營商便開始大力宣傳WLAN,并向用戶提供免費接入服務,逐步培養用戶使用習慣。先免費后收費,也是國際運營商通常采用的慣例。
當然,要推進并實現這一轉化,前提條件是WLAN的網絡質量與接入體驗。與2009年運營商跑馬圈地的似的WLAN部署不同,近年來,運營商WLAN網絡的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離優質網絡還有一定的距離。
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運營商集采過分強調設備價格因素,這也使得包括思科、Aruba等WLAN國際領導廠商在列次招標中落敗,中標的產品價格絕大部分僅100元左右。
有設備廠商曾向通信世界網表示,目前,運營商更多的是追求覆蓋,低端產品更適合其規模部署,快速擴張的戰略,一旦出現網絡故障,運營商可以快速進行替換。同時,在一些重要區域,運營商也會集采部分高端產品,但量非常少。
這看似合理的方式,實際上也存在比較嚴重的問題,低端設備缺乏網絡與設備自檢工程,并不能提前預知設備故障,與網絡流量壓力。運營商只有通過定期檢修,或者接到用戶投訴后,才能發現問題,并解決。這實際上,對用戶體驗是中極大的傷害,無形中設置了向收費模式轉向的障礙。
另一方面,盡管目前運營商提供的無感知認證服務,極大的方便了用戶接入。但同時,也有不少用戶反映,智能終端在開啟WLAN的情況下,將自動接入運營商WLAN網絡,不自不覺中,WLAN時長便已消耗完。
向WLAN用戶收費已經成為全球運營商共同的愿景。但需要提及的是,優質的網絡與用戶體驗息息相關,運營商必須進一步提升網絡質量,并在用戶接入體驗上進一步優化。值得慶幸的是,運營商已經注意到這些問題,并提出深化WLAN網絡的建設,精細化運營的理念,根據不同場所、不同用戶群體等提供個性化服務,快速推進WLAN戰略實施,向盈利宣戰。
來源:通信世界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