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路資本正陸續加入虛擬運營牌照的爭奪戰,但要做一個成功虛擬運營商其實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即便在國外運營多年的虛擬運營商,真正成功的案例也少之又少
隨著蘇寧與國美的加入,虛擬運營商牌照引發的震動正在持續升溫。
1月8日,國家工業和信息產業化部發布《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征求意見稿,這意味著 閉多年的虛擬運營牌照即將放開。
消息一經曝出,各路“大佬”們就已打起了牌照主意。數日之間,蘇寧電器、國美電器、迪信通等企業就已表態,希望申請牌照,而二六三網絡通信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更直接受益于該消息,連續5天漲停。
近期,更有傳言稱,首批6張牌照已經基本敲定,并已經與運營商開始前期籌備。
據《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這一消息或屬誤傳,但部分企業確已做好申請準備,并提前與運營商提前展開密切接觸。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到,第一批牌照數量為6張,而外界呼聲很高的騰訊并沒有申請轉售試點牌照,其原因則是因為騰訊并不符合“中資民營企業”的條件。而這一條款將會成為諸多互聯網公司申請牌照的最大障礙。
事實上,業界研究人士表示,轉售運營商并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么美,業務相對較為單一,不能與運營商已有業務重合,需要很大程度上的創新。
“需要在細分市場下功夫。”野村綜合研究所電信行業首席顧問劉羽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從維珍的運營情況來看,虛擬運營商比基礎運營商的工作更加復雜,做一家成功的虛擬運營商至少要具備7個方面的綜合優勢。
搶跑第一棒
“公司在接到‘征求意見稿’第一時間就組織了內部會議,協調包括采購、業務、服務、財務以及信息部門參與研究虛擬運營商牌照申請項目。”1月23日,蘇寧電器運營總部市場中心何晉電話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蘇寧電器由總裁金明統帥該項目。
金明認為,通過獲取虛擬運營商牌照,不僅可以使蘇寧線上線下戰略得到更好的融合發展,更是符合移動互聯網發展的趨勢,通過不同增值服務給消費者帶來更好的生活體驗。
蘇寧電器的資料顯示,蘇寧電器認為,自身已經具備虛擬運營商的基本條件:蘇寧至少8000萬的真實會員客戶群成基礎用戶群保障;蘇寧云服務、云平臺建設初具規模;線上線下銷售網絡、Call Center使蘇寧運營平臺更具優勢;具有與三大基礎運營商穩固的合作基礎。
具備相仿優勢的還有國美電器。國美電器3C業務主管副總裁毛曉龍曾向媒體透露,國美將成立專門的項目團隊積極主動參與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力爭成為第一批試點。
毛曉軍稱,2012年國美曾與中國電信合作推出的國美89通話套餐,對公司的銷售提升起到了顯著的促進。而與運營商的進一步合作則會讓國美有更大的創新空間。“把近9000萬的會員客戶群體轉移為國美移動通信的潛在用戶。”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還從迪信通了解到,這家企業于2012年6月就開始了相關的調研準備工作。
迪信通高級副總裁黃建輝是這個項目的直接領導人。他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2012年6月開始,就由他帶領公司的專業人士開始研究歐洲、亞洲各個虛擬運營商的案例。“迪信通專注于做手機連鎖,我們和運營商早有合作,我們在門店也推出了合約用戶。一旦獲得虛擬運營商牌照之后,我們自有品牌和實體門店都是我們的優勢。”
“公司已經將虛擬運營業務納入到未來發展戰略之中。”黃建輝透露。
先行者的教訓
“這一次,沒想到工信部的口子開得這么大。”劉羽感慨。
在虛擬運營一事上,劉羽可謂生不逢時。2003年底,劉羽加盟維珍,任職商務拓展總監,參與和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的談判,希望借助電信運營商的基礎網絡,利用維珍在歐洲成功運營經驗,試探進入中國虛擬運營市場的機會。
虛擬運營商又稱為移動通信轉售業務,指從擁有移動網絡的基礎電信業務經營者購買移動通信服務,重新包裝成自由品牌并銷售給最終用戶。移動通信轉售業務不自建無線網、核心網、傳輸網等移動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必須建立客服系統,可依需建立業務管理平臺,計費、營賬等業務支撐系統。移動通信轉售業務不包括衛星移動通信業務的轉售。
當時,中國電信是一個還沒有面向外企、民營資本開放的領域,牢牢掌控在三大運營商手中。
面對現實的環境,維珍先從某省級運營商入手,提“BLR-Brand Led Resell”概念,即品牌導向的移動轉售業務。
BLR方式巧妙規避了一些當時的禁區,突出轉售商品牌優勢的同時,并不強調租用基礎運營商網絡資源。而是利用基礎運營商的網絡,共同開發產品和資費計劃,采取共同品牌的方式,利用維珍的品牌號召力和營銷能力發展用戶,并以收入分享的方式而非批發話務的方式獲得收益。
在當時,維珍提出的BLR業務,已經遠超普通的業務代理的范疇,轉售商維珍可以利用自己的品牌開展業務,這也很難獲得當時政策的支持。
“當時考慮到政策風險,我們和上海這家運營商談判的時候,是希望成為品牌轉售商,沒有直接提虛擬運營商,實質上沒太大差別。”劉羽說。談判后雙方達成一致,不單獨使用維珍的品牌,維珍自己搭建計費、客服系統,并使用特定號段開展業務。
簽訂合同后,維珍展開大規模招聘,“當時已經招聘了200名左右”。不過最終合作還是沒有成功,“這家運營商的集團公司擔心政策風險,還是叫停了”。
“本來打的是擦邊球,當時風險除了政策風險之外,我們還忽略了中國運營商的機制,各地省級運營商都是獨立的法人,業務落地很難。”
盡管當時的維珍移動已經在歐洲獲得了極大的成功,維珍移動利用維珍集團在交通、快消品、音樂、假日休閑、出版物以及新婚服飾等領域的市場影響力,與電信運營商、終端供應商、軟件及內容提供商建立合作伙伴關系。
4年的籌備終究敗給了現實。加上維珍在印度也開始展開了轉售業務,劉羽和其他6人組成的籌備組最終被解散。
騰訊缺席
最新的消息顯示,蘇寧、國美很可能成為第一批試點企業。1月23日,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張峰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透露,蘇寧和國美兩家企業目前的運行模式初步具備了虛擬運營商條件。
而此前呼聲很高的騰訊很可能無緣此次的虛擬運營商牌照。
在《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征求意見稿中列明,牌照申請者為依法設立的中資民營公司,而騰訊最大股東為MTH集團米拉德國際控股集團,其持有騰訊34.18%股權。
“這一條會成為一些資本不單純的互聯網公司申請資格阻礙。”一位接近工信部的人士透露,電信運營商更青睞蘇寧這樣的企業合作,一則蘇寧的資本單純,二是此前與蘇寧、國美有合作基礎。“之所以會列明這一條,主要還是因為電信運營商對互聯網企業的擔憂。”
事實上,在一些場合,多位運營商高管都曾公開表示,傳統運營商業務正在受到互聯網企業的猛烈沖擊,其中互聯網企業的OTTover the top對傳統運營商的擠壓非常明顯,令運營商的短信、話音甚至國際電話業務都受到很大挑戰。互聯網企業利用運營商的寬帶網絡發展自己的業務,不少OTT商直接面向用戶提供服務和計費,使運營商淪為單純的“傳輸管道”,無法觸及管道中傳輸的巨大價值。比如,微信、QQ、陌陌等移動即時通信工具就占用了運營商的大量信令資源。
上述人士透露,此次征求意見稿下發之后,騰訊因為了解到知道自己的目標太大,并沒有申請牌照。
此外,也有行業人士認為,騰訊目前沒有表態的另一個原因,也在于這家公司當前的主要精力,還集中在解決內部的移動架構調整,以及隨之而來的人事震動,“不管未來是否想做虛擬運營商,都要等內部先理順了再說”。
看上去很美
據統計,目前全球共1100多家移動虛擬運營商。1999年,虛擬運營商在歐洲興起。其后美國、日本、韓國和中國香港等市場相繼開放市場、發放牌照。中國香港從2001年至今已經發放了12張虛擬運營商牌照。
發放虛擬運營商牌照,被視為激活電信市場競爭、打破壟斷的一個重要舉措。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共有移動虛擬運營商用戶1.05億戶,占全球移動電話用戶數的1.8%。
劉羽認為,參照維珍歐洲的成功,作為虛擬運營商,需要擁有包括品牌,網絡、資費、客服、系統、終端和渠道在內的7個方面條件。
“這7項是一家虛擬運營商成功運營的基礎條件。”劉羽說,在操作中,還需要虛擬運營商做到兩點。“虛擬運營商對基礎運營商的要求高于運營商本身。”
首先是在技術上,虛擬運營商必須要有懂網絡專業人士,要精確地知道掉線率、掉話率,與電信基礎運營商的每個指標都需要量化。虛擬運營商本身的BOSBusiness Operation System系統要有充足準備,包括業務、平臺、計費和增值每個項目,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將影響到整個BOS系統的運作,對虛擬運營商品牌造成影響。
其次,并不是獲得虛擬運營商牌照都能很好運作。運營商還需要在營銷方面做到精細化操作。“要與基礎運營商業務有差異化,只能做細分市場,包括對業務和地域都要細分。”
《財經國家周刊》記者了解到,如家樂福、7-11等企業,在國外參與虛擬運營,憑借的就是其強大的渠道優勢;迪士尼則倚重品牌和用戶優勢;而被視為相對成功的維珍移動,其原本就是一個媒體集團和有線運營商,擁有豐富的內容資源,做移動虛擬運營商就是一個自然的業務延展。
除此之外,虛擬運營商還需要在客服、計費和渠道體系上,有大量的投入。但對于虛擬運營商而言,最大的挑戰還在于業務創新。
此外,即便在國外運營多年的虛擬運營商,真正成功的案例少之又少。在中國香港地區,潤迅通信等多家企業11年前就獲得了虛擬運營商牌照,但也沒有怎么做起來,主營業務已變成呼叫外包。
也有人士擔心,移動轉售業務的放開,會否形成新的腐敗溫床和國資流失途徑。“目前這一業務牌照沒有規定上限,而且未來還同時允許全國性的和地方性的轉售業務,這意味著可能會帶來更加復雜的市場格局。”
“轉售的業務比較單一,并不會有顛覆性的變化。對于虛擬運營商而言,更需要的是創新。不與運營商業務雷同。”上述接近工信部人士提醒說。
來源:財經國家周刊 作 者:徐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