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在今年下半年或者明年,你在街上會看到除了三大運營商營業廳之外又多了幾個掛著不同logo的運營商專賣店,又或者我們再拿起手機打電話的時候是免費的,當然這也并非是空穴來風。民資進入通信行業,申請虛擬牌照,《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的出臺使這些憧憬都有可能變成現實。
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張峰在昨天2012年工業通信業運行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問時提到:《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征求意見的過程中更多的是互聯網企業有意向參與移動轉售業務。傳的沸沸揚揚的虛擬運營商牌照問題似乎就要見分曉了。
民資進入電信行業漫長“準生”路
自2012年以來至今,有關民資進入電信業的消息不斷。其實早在2010年,《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就提出,鼓勵民間資本參與電信建設。鼓勵民間資本以參股方式進入基礎電信運營市場。支持民間資本開展增值電信業務。加強對電信領域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管,促進公平競爭,推動資源共享。但始終沒有切實可行的政策制度出臺。
一直到2012年3月5日,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先提出,打破壟斷、放寬準入,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電信等領域,營造各類所有制經濟公平競爭、共同發展的環境。這個議程才被快速實施起來。
隨后2012年6月份工信部出臺《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實施意見》,鼓勵民間資本進一步進入電信業的八個領域,其中包括鼓勵民間資本開展移動通信轉售業務的試點;鼓勵民間資本開展接入網業務的試點和用戶駐地網業務;鼓勵民間資本開展網絡托管業務;鼓勵民間資本開展增值電信業務等。
2012年7月,工信部通信發展司司長張峰在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曾公開表示,工信部正在制定民資進入電信業的試點方案,并有望在近期出臺。試點方案的出臺似乎又將事件向前推了一步。
同年11月初,工信部就民資進入電信業的試點方案征求了三大電信運營商的意見,但三大運營商對試點方案中有關條文存在異議。中國移動有關人士表示,只要各部委同意,試點方案出臺就不存在政策障礙,只是民資進入對三大電信運營商的利益會帶來沖擊。
事件在緩慢向前演進,2012年12月份關于虛擬運營商牌照的話題愈炒愈熱,一直到工信部1月7日就《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方案》公開征求意見。方案明確指出符合條件的民資轉售企業可經營移動通信轉售業務,試點時間為兩年。
因此,虛擬運營商牌照這個問題,擱置幾年重又成熱點,這是電信改革發展的必然。開始的時候,憑借微信不斷壯大而備受對手以及業內關注的沉默的騰訊被推上風口浪尖,成為“被熱門”的頭號種子選手。直到后來高調的蘇寧國美表示沖擊牌照:在2012年8月初,國美就和中國電信合作推出“國美版”89元套餐3G卡專用號段,并受到市場的熱烈反響。國美相關人士表示:憑借與運營商的成功合作經驗,非常有信心獲得首批虛擬運營商牌照。蘇寧也表示,目前正在積極申請虛擬運營商資質,一旦獲得虛擬運營商資質,將通過與運營商、終端業務商合作,推廣自有電信業務品牌,為會員群體提供增值服務。一時間種種猜想,民營企業摩拳擦掌,似乎拿到牌照比用牌照更搶眼。
到目前為止,互聯網企業和電商企業“沖金”的可能性較大。至于到底花落誰家目前都不知。
拿到牌照不一定就能“掘金”狂歡
業內人士普遍看好民營資本涉足移動通信轉售業務,因為轉售業務僅限定在移動業務領域,虛擬運營商可能將來主攻的業務將集中在增值服務方面,而語音免費或許會成為匯聚人氣的手段。未來虛擬運營商之間的競爭也會變得更加激烈,對于消費者來說未必是壞事。
雖然互聯網企業對牌照磨刀霍霍,但是獲得電信虛擬運營商牌照實際上也未必是件好事。知名經濟學家郎咸平就表示:“民營資本只能做分銷商,不能參與網絡建設,還要和三大運營商競爭分銷業務,難以想象民營企業有何競爭優勢”。
電信運營商方面表示,目前民資運營電信增值業務均是和運營商合作,一旦可以自由運營,將可能出現有人從運營商這里租用設備和服務器,再多次轉租給他人,就有可能給電信詐騙,以及色情網站等非法活動提供可乘之機。
還有,之前互聯網企業面向用戶開發應用,用戶使用應用業務只需向運營商支付流量費用即可,在這個過程中互聯網企業并不會涉及向運營商支付寬帶和運營商網絡的費用。但如果手握虛擬運營商牌照,與電信運營商的關系就變成現在固網承包商的關系,按照運營商制定的價格來支付寬帶、移動網絡使用費用。運營商有可能對特定業務接口予以嚴格限定,以及向虛擬運營商單向提高收費等。還有就是之前一些免費的服務就可能演變成收費化。
就像券商研究員認為的那樣,民資進入電信業將對目前運營商的收入和壟斷地位造成沖擊,應加快民資進入基礎電信業的法律法規制定,否則開放民資就沒有足夠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當然擔心終歸是擔心,民資進入增值電信服務等領域,將是大勢所趨,也是不爭的事實,更不會因為這個問題而止步于此。怎么規避虛擬運營商在未來所面對的問題和矛盾讓大蛋糕不致變成毒藥才是重要的,畢竟利益博弈才剛剛開始。
來源:CCTIME飛象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