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信日前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12月,中電信新增3G用戶320萬,實現全年月增長數最高;累計3G用戶達6905萬戶,2012年全年新增3G用戶3276萬。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國電信移動用戶總數為1.6062萬戶。
接手C網四年,中國電信實現用戶數從不足3000萬到1.6億的跨越增長,在3G市場實現三分天下有其一,但眼下的局面卻難言輕松。面對通信市場并未如期而至的3G井噴潮,日益激烈的存量用戶爭奪戰,中國電信緊緊抓住最后的3G時間窗,將目光聚焦在終端上,力爭今年各類終端銷量8000萬部,其中智能手機占八成,而雙模終端將成發力重點。
完善產業鏈,發力雙模終端
在日前舉行的2013年CDMA終端產業鏈大會上,中國電信透露,2012年CDMA終端銷量增長到7000萬部,CDMA終端產業鏈上游各類合作伙伴數量比2011年增加70余家,總數達483家;終端品牌達到236個,比2011年增加47個;各類在售CDMA終端超過1500款,比2011年增加36%。
在當前的3G普及階段,終端對用戶的引領作用明顯。終端產品種類日益豐富、銷量快速增長,推動中國電信用戶實現規模發展。中電信運營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其移動用戶總數突破1.6億,其中,3G用戶數為6905萬,3G滲透率為三大運營商中最高,達到43%,中移動、中聯通則分別為12.38%和31.95%。
回顧過去一年,中國電信董事長王曉初表示,“智能機大普及”和“雙模機大發展”最能體現2012年CDMA終端的特點。2013年,中電信提出要爭取CDMA用戶數達2億左右,其中3G用戶占一半;終端方面,力爭各類終端銷量8000萬部,其中智能手機占比將從去年的六成提升至八成。王曉初表示,2012年,中國電信制訂了可滿足國際漫游條件的CDMA雙模終端全新統一標準,今年下半年將從測試、補貼支持等方面全面開始加強新標準落實,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國際漫游。
雙模手機策反存量市場
從運營商公布的12月份運營數據看,電信、聯通、移動3G用戶分別增加320萬、313萬、549.9萬,2G用戶卻分別出現62萬、3.6萬、247萬的流失,通信市場的新增用戶主體已經轉向3G,2G用戶向3G的遷移將是運營商拓展新增市場的重頭。
此前,國內3G發布初期,樹立品牌形象成為運營商的首要任務。因此,雙模手機作為3G大戰的焦點之一,將目標鎖定在中高端用戶市場。隨著國內3G市場逐漸過渡到全面推廣普及階段,雙模終端的定位也發生變化,成為中電信撬動存量市場的利器。
首先,在通信市場競爭激烈的今天,降低存量用戶的轉網、入網成本至關重要,其中,雙模手機無疑在挖掘競爭對手的2G存量用戶方面發揮著作用。可以看到,過去一年,中電信與中聯通在千元手機上激烈交鋒,其中,雙模手機更是成為入門級3G手機的宣傳亮點,與花樣百出的資費套餐相得益彰。用戶在保留2G號碼的前提下,不僅能夠享受到極具性價比的3G終端和資費,還能感受3G網絡速度優勢和豐富應用,運營商也借此成功挖了對手墻腳。
其次,引進來的目的在于留下來。在此基礎上,運營商才可能發揮自身3G網絡的差異化優勢來吸引并留住用戶。中電信去年通過功能創新、外觀創新、融合創新、營銷創新和服務創新五大產異化創新措施,持續推動智能終端產品的升級;通過數據業務創新,數據資費套餐優惠等,為用戶暢享豐富的移動互聯網應用提供條件,從而促進了自身用戶增長。
此外,中移動正在著力推行TD-LTE/4G網絡的實驗網建設,近期更是推動4G與3G雙模整合計劃。在4G全面到來之前搶占更多的高端用戶,將為未來的市場競爭積累更多的主動權。為此,中國電信今年將重點補短國際漫游。未來使用雙模雙待手機的用戶無需復雜操作,也可在國外自如使用當地CDMA網絡。
規模效益并重,應對3G時間窗縮短挑戰
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移動電話用戶總數達11.1億,其中3G用戶突破2.3億。除業界翹首以盼的3G規模爆發式增長期外,2013年對通信行業來說將是政策頻出、競爭加劇的變革年,這對運營商的盈利帶來壓力。
面對3G發展時間窗不斷被壓縮的局面,中電信和中聯通緊迫感更加強烈。中聯通已明確2013 年網絡方面以總量控制和效益優先為原則,科學把控投資方向,進一步加快規模效益發展步伐,實現移動業務的領先發展、寬帶業務的快速發展。中電信在2013年工作會議上也提出要扎實推進“新三者”戰略,圍繞“以創新和服務雙領先推動規模與效益雙提升”這條主線,堅持規模經營和流量經營兩大策略,提升創新、服務、集約、運營四個能力,促進企業價值和客戶價值穩步提升。
在3G發展最后的時間窗里,規模與效益并舉成為實現又快又好發展的兩個關鍵詞,借助終端等快速占據規模優勢,借助機制改革獲得創新動力都至關重要。
來源:通信信息報 作 者:李曉玉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