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將完善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政策,加大對高收入者的調節力度。”近日,財政部部長謝旭人的此番表態引發社會各界熱議,電信行業也被推上風口浪尖。
面對“壟斷行業、高工資、高福利”的頻頻指責,電信行業的基層員工甚感無奈和辛酸。身處世界500強高科技國企的他們,被外界籠罩在“高富帥”的光壞下,實際卻過著“絲”的日子。
高薪與他們無關。
“壟斷行業、國企背景、利潤數以億計,你們不拿高薪,誰信呀?”是的,曾經有過高薪,但早已是江湖傳說。電信行業的基層員工遠沒有外界想象的高工資、高福利。在南方某省會城市的通信企業,基層員工2002年全員定崗后,十年來至今一崗未升、工資一分未長的員工占據了50%,而這一情況在全國并不鮮見。在社會勞動力價格不斷上漲的今天,每月三四千元的薪水已經難以留住人才,“十年前,很難想象通信企業員工主動離職,但現在一些合同制骨干員工流失得愈來愈多。”
有人質疑,“就算不是高薪,媒體也報道了電信行業平均工資是其他行業的2倍,憑什么比別的行業高人一等?”請慎用“平均”!在權威機構作出的《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中,中國城市家庭資產平均為247萬元,試問有多少人達到?
事實上,“被平均”的電信行業基層員工領到的僅是略高于當地一般水平的薪水,但面對的卻是持續加班加點的巨大工作壓力,“起得比雞早,睡得比豬晚”,甚至要“一個人的薪水干兩個人的活兒”。在河南南陽某通信企業,基層員工每月僅有幾百元的薪水,因為完不成全員營銷任務被倒扣錢,時常入不敷出。“因生活所迫,我們中間有幾位老員工,利用下班時間做保潔工或清掃工,每月領取500元的勞務費在勉強維持生活。”真是讓人辛酸。
“壟斷”對他們無益。
電信行業總是被貼上“壟斷行業”的標簽,并被指責借助“壟斷”謀取各種好處。可以確認的是,所謂的“壟斷”實在沒給基層員工帶來什么價值。
“壟斷”應該競爭壓力小吧?看看校園市場的硝煙彌漫,看看年底市場的刺刀見紅。近年來,電信行業惡性競爭愈演愈烈,價格戰已見怪不怪,“詆毀門”、“拆攤門”、“捆綁門”、“暴力門”各種花樣輪番上演,甚至不少IT媒體年初就已將9月的校園大戰列入全年報道選題。面對白熱化的行業競爭,沖在營銷一線的基層員工備受煎熬,每年的開學季,是他們最辛苦、最痛苦的時候。其實,起早貪黑擺攤設點不算什么,逐漸加碼的考核指標實在“壓”得大家透不過氣來。“不僅有月度、季度、年度考核,還有各種階段性的開門紅指標考核、百日沖刺考核、單項競賽考核、欠費追繳考核、維護指標考核……數數能有幾十項。”這個“壟斷”行業好另類,全員營銷年年搞,人人頭上有指標。
“壟斷”應該工作強度低吧?面對數以億計的客戶、不斷涌現的新業務新服務,加班加點在電信行業已成常態。網絡建設常常是“5+2”、“白+黑”,熱線服務人員一個月接5000個電話算少的,營業廳員工更是常常坐到前臺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今年第四季度,浙江某通信企業甚至在內部推出了“六天工作制”,工作強度與薪水較低的強烈反差嚇跑了不少新進大學生。而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服務性行業,電信行業的基層員工更付出了其他行業難以想象的辛勞。每當假日,別人在休閑玩樂上網遨游,他們卻夜以繼日保障網絡暢通;每當災害突襲,別人面向后方緊急撤退,他們卻勇往直前沖進災區一線。
“壟斷”應該職位更穩定吧?電信行業是知識密集型的高科技行業,技術日新月異,業務層出不窮,不學習,不堅持努力地學習,就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行業形勢,難以跟上企業高強度快節奏的發展步伐。稍有懈怠,就會被淘汰。南京某通信企業政企部的客戶經理小胡計算過,他每年跟蹤學習的知識點達到3000個,“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的新業務幾天就推出一個,若不了然于胸,工作根本無法開展”。
近年來,隨著通信普及率的不斷提高,行業競爭進一步加劇,特別是伴隨移動互聯網的爆發式發展,新技術新業務對傳統通信業務的影響和替代效應日益凸顯,傳統電信行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戰。產業價值的轉移、行業格局的裂變,正迫使傳統電信行業退出高增長時代。
確實,中國電信行業的發展并非盡如人意,距離客戶和社會的期望仍有不少差距。但是,作為市場化改革最早的行業之一,中國電信行業率先改制上市、接軌國際,逐漸形成了充分的競爭關系,更為客戶提供了不斷降低的通信資費、比肩發達國家的服務水平。他們一直在努力。請不要再用壟斷暴利的老眼光看待他們特別是代表行業大多數的基層員工,他們在用辛勤的汗水取得勞動報酬;請別再給他們帶上“壟斷高薪”的大帽子,太沉重;請別再用侮辱的字眼指責他們,這太不公平!
不論是“高富帥”,還是“絲”,都不是一種身份,而是一種心態。追不上的技術更新速度、數不清的客戶個性需求,這是一個習慣了安逸的“高富帥”干不來的行業。不過,那些自稱“通信絲”的小人物們也有“高富帥”的一面。他們大多學歷較高,見識較廣,內心足夠強大和善良;他們身處ICT行業,內外壓力下必須“加速度”提升自我,知識技能不斷豐富;而他們在風雪中接續光纜、在地震中搶修基站的身影,確實足夠帥。
來源:中國信息產業網-人民郵電報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