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計算市場有多大?IDC曾預測,2012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將達到420億美元,相關產業總產值將超過4500億美元。中國云計算市場發展如何?Gartner報告曾表明中國雖占全球市場份額不到3%,但每年以40%的速度增長。種種數據表明,雖然云計算由國外飄來,但中國已成為云計算下一個潛力市場。
從全球視角看,雖然有Salesforce等珠玉在前,但目前走在云計算發展前端并力促云計算普及的廠商仍以傳統的IT巨頭為主,如IBM、微軟、思科、戴爾、惠普等。同時面對中國市場這塊大蛋糕,IT巨頭更是爭相進入中國跑馬圈地云計算。近期,微軟和上海市政府及世紀互聯簽署協議,將在中國合作運營Windows Azure平臺和Office 365服務,實現微軟企業級云服務的正式落地。為此,微軟成為第一個將公有云平臺帶入中國市場的跨國企業,這也是國外企業首次在中國獲得公有云運營資質。
國外巨頭忙得不亦樂乎,回顧國內,在巨大的市場潛力驅動下,本土企業也積極性高漲,紛紛淘金云計算,并以期借助云計算實施企業轉型。在這方面,不僅有動作頻頻的三大運營商開始領跑,設備商中興、華為、浪潮等一批廠商也在淘金云計算。在這其中,對于傳統以通信設備提供為主業的中興等,在歷經今年市場寒冬后,云計算之于它們便不僅僅是機遇,更是有助于企業長期發展壯大、實施轉型的關鍵。
云計算作敲門磚
2012年對于電信設備商而言,日子并不那么好過。
據Ovum數據顯示,2012年電信運營商支出增幅從2011年的12.2%降至5.5%;Gartner指出2012年全球電信設備支出規模將增長6.9%至4440億美元,增幅低于去年的7.7%。通信市場的萎縮,促使傳統電信設備商“阿諾愛中華”開始向更多領域拓展以提升企業利潤增長。愛立信、諾西逐漸將注意力朝移動寬帶、電信專業服務轉移;阿爾卡特朗訊開始走全產品線戰略;中興、華為開始轉向企業網、終端市場。
在企業網市場,一直盤踞著IBM、惠普等巨頭,而要打開競爭激烈的企業網市場大門,中興選擇了云計算作為敲門磚。
“云計算可以實現通過軟件來彌補硬件產品的不足,帶來的是門檻的降低,將幫助中國企業并在底層基礎設施領域提供更多的機會。”中興通訊云計算產品總經理葉郁文表示。在企業網市場,中興主要提供兩類服務,一是桌面云、云IDC等;一是針對不同行業如教育、數字領域等的“行業云”解決方案。
事實上,據葉郁文介紹,云計算在政企網市場的應用只是中興云戰略中的一部分,云計算已深入到中興企業發展的各個層面。
目前在中興的云計算規劃中,主要包含了兩個部分。一是利用云計算提供企業內部自身的IT信息化建設,根據地區不同側重,建立了南京(桌面云、IDC)、西安(財務云、商旅云、會議云、呼叫云)、深圳(應用云、人事桌面云、微電子桌面云)等三大云計算中心,為中興全國各地辦事處以及十多個研究院提供服務。
二是伴隨對外提供的解決方案進行云部署,而這將按政企、運營商市場分類。政企市場如上所述,而對于運營商市場,按有線、無線、終端、業務四大類開展。在終端領域,以與主要由運營商渠道到達最終用戶的智能手機為載體,在之上加載由運營商提供的云存儲服務,據悉目前中興內部正在積極推動該項目;在有線和無線領域,云計算到來催生的新舊更替,使得中興在幫助運營商云化,提供運營級云計算解決方案,降低運營商IT部署成本的同時,也為中興自身找到了新的發展機會;在業務領域,云呼叫中心發展逐漸成熟,同時語音、消息類業務向基于云的方向轉變,對于運營商等企業而言是新的變化,對于廠商而言便是一個新的市場。
“在政企領域,云更多地是被當作底層的承載,以及推動行業形態的改變,這與運營商市場有區別。因為對行業市場而言,面向的是最終用戶,而運營商是想通過云來為它的最終用戶帶來體驗的提升。”葉郁文說道。
不當追隨者
無論是政企市場還是運營商市場,在云計算領域,誠如葉郁文所述,中興所較量的對手已不再僅是華為,而面對的是一群經驗更加豐富的IT廠商。
在熟悉的運營商市場,目前三大運營商都積極開展了云計算、云存儲服務,在這其中都能看見戴爾、惠普、EMC的身影;在桌面云市場,也有思杰、VMware等。可以看見微軟、IBM、思科、惠普、EMC、VMware等廠商從軟件、服務器、網絡、存儲、虛擬化等各領域進軍云市場。
“現在國內云計算發展還處于成長期,與其他廠商實際上合作多于競爭。”同時,葉郁文認為中興作為設備提供商,在部分國內云計算領域的發展并不比國外廠商差。例如在云存儲領域,中興目前占據了電信云存儲68%的份額,是最大設備提供商;在葉郁文看來,這良好的成績得益于“與運營商的長期合作,以及和國外廠商的差異化服務,并且作為本土企業,服務支持更好、成本控制更優,更理解運營商在國內的需要。”
另外,在云市場背景方面,葉郁文向記者表示,國內云計算發展與國外有所不同。“近幾年,借助于政府的推動,各行各業都已對云計算有了清楚的認識,了解云計算所帶來的優勢,并且他們認為云計算能和行業結合并帶來實際好處。”正是基于這樣的發展背景,國內企業并沒有明確打出IaaS、PaaS、SaaS等垂直化服務牌,而是轉向提供云與行業融合的“行業云”解決方案思路。
“云計算本身是種技術,把技術增值后運用到各個行業領域中,如教育、礦山、石油等,所獲取的價值更大。”這樣的不同思路使中興等并未一味跟隨國外IT廠商的發展戰略,進而帶有更本土的云計算發展特色。
云計算偏重IT層面,雖然目前國內本土企業的云能力普遍弱于國外IT企業,但葉郁文表示這樣的趕超正在加速,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國外企業受到國內企業的挑戰也越來越大。并且在ICT融合領域,中興等企業比純IT企業更有優勢。“中興將更多角度地參與到云計算當中,先利用現階段電信領域的積累,來幫助其他行業在云計算信息化領域更快速的提升,而這將是國外企業所不具備的。”葉郁文說道。另外,從某種程度上看,中興、華為利用云計算開拓其他行業市場,在短時間內,也并非希望將之壯大至電信行業這么強。
向云設備和服務商轉型
作為跨界選手,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在國內市場,中興都需要直面和國外IT廠商在云計算領域的競合關系。并且在中興看來,其更傾向于適當的產業的競爭,至少在競爭中云計算產業發展才會逐漸成熟起來,而一個成熟的市場才是適合企業追求利潤的健康環境。
而在當下,云產業還處于發展初期,企業理所當然未將注意力轉向企業競爭,而是更多的放在云計算技術和產品的研發方面。據悉,目前中興已在全球擁有3000多位研發人員,并且除了上述提及的在國內運營商存儲市場占據頭位,在聯通的云桌面市場,也占到了1/3的市場份額。鑒于目前國內云計算基礎設施服務發展仍以三大運營商為主,雖然沒有確切的數據可以說明中興在云計算基礎設施領域的市場份額,但由此也可以推測出其成績的不俗。
據葉郁文介紹,除了云存儲、云桌面的良好成績,在云IDC方面,中興在政企市場和運營商市場均有落地,并且其推出的商旅云產品,不僅在內部獲得“意外”成功,還受到了比亞迪等企業客戶的青睞。
在中興的云計算戰略規劃中,其欲在2015年實現云計算利潤收入占到公司總收入的1/6,并成為云計算設備和服務的主要供應商,市場份額達到業界前三。
但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國內各方云計算開展如火如荼,但除了運營商的云規模較大外,其他行業或因信息化程度較弱,或謹慎等原因,仍處于試點或嘗試接受階段,并未大規模進軍云計算,這對于追求實際利潤的廠商而言,并不是一個好消息。特別是對于電信設備商而言,在通信市場利潤下滑的趨勢下,希冀依托于云市場等新領域的利潤增長來維持企業發展,但現實情況卻是市場的爆發可能還需要相當一段時間,而并非最初廠商們所希望的那樣。在這段時間,企業面臨著一定的經營壓力,但正如業界普遍所認知的那樣,此刻中興、華為等廠商在云計算等新領域的投入與努力,在未來將為之贏取諸如在通信市場地位的機會。
云IDC向微模塊化方向發展
目前,眾多企業開始興建云IDC,中興也不例外,其在2013年后,IDC建設將全面轉向云IDC。在葉郁文看來,云IDC從硬件上看,將更加高密度化,并采用更新的技術;在軟件方面,將支持虛擬化、分布式等;從形態和組織上看,以前亞馬遜、運營商等集中建設大規模云IDC方式將會轉變,并朝微模塊化方向發展。
在葉郁文看來,對于傳統集中建設思路,數據中心廠房需提前幾年規劃好,但在運營后常常面臨數據中心的資源能力難以滿足實際業務需求的快速增長等問題,而臨時的數據中心又難以獲得空調設施等良好的配套環境。與集中建設不同,微模塊化云IDC在初期規劃建設時,不需要考慮空調配套設施或機房環境等因素,在采用微模塊后,數據中心可實現堆疊,規模大小可以根據需要調整,這與傳統先規劃數據中心建筑面積再實施的思路正好相反。并且后者更符合云計算彈性、可伸縮的理念。
同時,每一塊固定位置放置的小規模微模塊數據中心可以視作較小的計算單元,并最終可以通過統一的云平臺進行管理。“分布式的建設思路與傳統的集中建設不同,從技術上看都可以實現,也各有優劣,而后面一種更像云。”葉郁文表示。目前中興不僅在南京研究中心采取了該思路建設云IDC滿足內部辦公使用,其透露,未來中興在歐洲、東南亞、非洲等地區擁有的數據中心,也將通過該方式運作。雖然在物理上是分散的,但也將通過云平臺的方式串聯管理起來。
另外,在我國“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指出節能減排將成重點工程,而傳統數據中心的高能耗也成為運營商、企業節能減排的重點。葉郁文表示,微模塊化的數據中心建設方案更加高效、綠色的特性,將使之成為未來數據中心的發展趨勢。同時據IDC研究顯示,模塊化的數據中心將在未來五年內成為主流。
來源:通信世界周刊 作者:李璐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