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業界還在探討云計算的概念,企業如何從中獲益,又或是商業模式幾何,規模商用何時到來,而到今天,我們已然看到云計算如雨后春筍般在各行業得到廣泛應用,商用時間窗口快速開啟。
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1年,全球云計算服務市場規模達到900億美元,預計2015年達到1768億美元。從數據流量的增速分析來看,從2012年到2015年云IP(注:云IP指移動終端,智能終端上網產生的流量)數據量以66%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在數據中心總體流量占34%。同時,未來3年內,公用云工作量將以50%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
這一切都在印證云計算即將到來的規模效應。在云計算發展上,歐美等發達國家走在了前列。我國云計算的發展雖然仍處初級發展階段,卻有著令人期待的前景。正如工業和信息化部電信管理局正局級巡視員、中國通信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新生所言,我國云計算發展已經開始起步,并緊跟國際發展趨勢,增長可期。
中國云市場步入高增長時代
云計算是互聯網時代信息基礎設施與應用服務模式的重要形態,是新一代信息技術集約化發展的必然趨勢。它以資源聚合和虛擬化、應用服務和專業化、按需供給和靈便使用的服務模式,提供高效能、低成本、低功耗的計算與數據服務,支撐各類信息化的應用。
在信息爆炸式增長的時代,云計算按需分配的特定模式,解決了困擾企業成本與效率之間的深層次矛盾。正因此,云計算一經提出,并得到了快速發展。而在這個市場中,將信息化視為推動經濟發展與轉型的中國,并不愿意錯過。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中國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市場。云計算時代,中國被認為是與歐洲、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并駕齊驅的主要市場。的確,從2011年開始,我國在云計算領域全速推進,政府主管部門、云計算服務提供商、電信運營商、研究機構與互聯網企業等成為其中的重要參與者與推動者。
尤其是近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對云計算的發展,把云計算列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已在部分城市先行開展云計算服務創新發展試點示范工作。多個省市也發布了地方云計算戰略規劃,成立了地方云計算聯盟,并組織當地重點企業聯合進行云計算服務、政策等方面的探索。同時,在多個省市的智慧城市戰略中,云計算也被納入其中,成為城市信息化發展的核心技術。據通信世界網了解,截至今年2月,我國已有約150個城市提出建設智慧城市。
在政策與企業雙重推動下,我國云計算產業規模初顯成效。張新生表示,目前,我國公共云服務企業群體已初步形成,私有云市場從大企業信息化建設開始起步,包括阿里、盛大、百度、騰訊等大型互聯網企業和軟件企業成為了國內主要云服務商。私有云建設主要集中在電信、能源、電力、醫藥等行業的大型企業及部分發達地區的電子政務系統,部分發達地區也開展了政務私有云的建設。
從現在到未來數年內,云計算在我國將繼續保持強勁增長。調研公司Gartner的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云計算服務的市場規模為900億美元,中國占全球云計算市場份額可能不到3%,但卻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長。有關云計算戰略研究報告也顯示:中國云計算產業的市場規模預計從2010年的167億元增長到2013年的1174億元,年增長率為91.5%。中國互聯網協會預計,到2015年,中國云計算市場將達到1萬億元。
國外IT巨頭搶食中國云
中國云計算市場的快速崛起,加速了國際IT巨頭的滲透,在市場未成熟之際,緊鑼密鼓的布局來搶占市場高點,成為了企業決策者典型的心理。
在這些企業中,微軟沖在了最前面。2010年,微軟在上海成立微軟中國云計算創新中心CCIC,并通過與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用友暢捷通、PPTV網絡電視等相對成熟企業的合作,樹立了Windows Azure平臺的中國企業級案例標桿。2012年7月,微軟正式啟動云加速器項目,直接扶持鼓勵本地初創企業在Windows Azure平臺上進行技術開發、創新,并提供一系列的免費資源和扶持政策。2012年11月1日,微軟和上海市政府及世紀互聯簽署協議,將在中國合作運營Windows Azure平臺和Office 365服務,實現微軟企業級云服務的正式落地,成為第一個將公有云平臺帶入中國市場的跨國企業,這也是國外企業首次在中國獲得公有云運營資質。
除微軟以外,IBM、惠普、戴爾等均對中國市場展開戰略型布局。最早推出“智慧地球”的IBM,自2008年以來的幾年中,先后在江蘇無錫、山東東營、四川成都、內蒙古赤峰市等地建立了眾多云計算數據中心。2011年8月,IBM宣布成立大中華區云計算事業部,強化中國市場布局。
同時,惠普去年公布了中國云計算戰略,計劃投資20億美元。目前已在海南、重慶等地規劃好云計算基地。戴爾計劃再中國建設2個大型解決方案中心,新建一個云計算數據中心。據通信世界網了解,2011年8月,戴爾與中國西部信息中心簽署了“西信中心--戴爾云數據中心項目”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圍繞新一代數據中心最新功能,搭建以云計算為中心的數據中心,為政府、金融、互聯網等行業客戶提供領先的IT服務。
步入云端 產業化面臨諸多挑戰
盡管中國巨大的市場潛力,令無數企業向往,但在規模化發展中仍面臨諸多挑戰。
對于國外巨頭而言,進入中國市場,將面臨云計算數據的管轄權和政策法規問題,已經落地的國際巨頭,如何協調與電信運營商以及電信增值服務牌照的國內企業之間的競爭和合作關系仍有待商榷。
而對于國內本土企業而言,缺少核心技術與關鍵產品,云安全問題的凸顯等均需業界共同破解。主要表現為:在大規模資源管理與調度、大規模數據管理與處理、運行監控與安全保障、支持虛擬化的核心芯片等一些制約發展的關鍵產品和技術方面仍亟需突破;云計算服務能力和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云計算服務業的規模相對較小,業務較為單一;云計算標準體系不健全;與云計算安全相關的數據及隱私保護、安全管理等方面技術和法規尚不完備;云計算產業鏈和生態環境尚未形成,對傳統行業信息化支撐不足。
為推動我國云計算落地,實現產業化效應。今年11月,科技部發布了《中國云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簡稱《規劃》),提出,到“十二五”末期,在云計算的重大設備、核心軟件、支撐平臺等方面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形成自主可控的云計算系統解決方案、技術體系和標準規范,在若干重點區域、行業中開展典型應用示范,實現云計算產品與服務的產業化。
科技部相關負責人表示,通過實施中國云專項規劃,我們目標是在“十二五”末,能夠擁有自主可控的云計算技術體系和成套軟硬件系統,形成支撐各類云服務的共性技術解決方案,實現云計算產品與服務的產業化,促進云計算產業鏈的完善,帶動其他行業的信息化升級。
來源:通信世界網 作 者:安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