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為應對即將到來的移動寬帶市場的井噴需求,中移動戰略上要同時大力發展TD-SCDMA3G和推進TD-LTE4G的前瞻性建設已經不容置疑。而中移動要如何實現這一目標,首要的就是合理有效的頻譜資源使用策略:先期保留F頻段1900MHz以應對TD-SCDMA快速發展和市場的攻勢,同時快速部署D頻段(2600MHz)以推動TD-LTE的商用并早日實現產業化和國際化的目標;后期待TD-LTE進入良性發展后再啟用F頻段來共同承擔未來業務發展需求。
TD-SCDMA迎來快速發展期
StrategyAnalytics的全球手機出貨統計數據表明,TD-SCDMA手機2012第三季度的出貨量達到1280萬部, 和2011年第三季度同期相比,大幅增長48.8% , 是成長最快的手機市場之一。TD-SCDMA產業鏈日臻成熟,終端廠商已經達到 259 家,終端產品超過900 款。三星Galaxy 等高端品牌,幾乎同步推出TD-SCDMA、CDMA2000和WCDMA三種制式的手機,隨著用戶對智能手機和移動寬帶需求的暴增,3G手機市場的黃金發展期已經到來。
中國移動2012年年中報顯示,上半年移動數據(GSM和TD-SCDMA,不含WLAN)流量達到1222億MB,相比2011年同期增長76.8%。尤為突出的是TD-SCDMA手機數據流量翻了近2.4倍,TD-SCDMA網絡忙時的平均無線資源利用率已超過20%。目前一線城市許多熱點商圈的GSM小區在高峰時段經常臨近滿負荷運轉,但因有TD-SCDMA網絡做數據分流,有效的平衡了網絡負荷,網絡服務整體依然平穩,TD-SCDMA網絡已迎來期盼已久的快速發展階段;與此同時,TD-LTE的擴大的規模試驗網建設也進行的有聲有色。2012年內將實現至少13個城市的熱點覆蓋,而2013年,建設規模更是要達到20萬站。
TD-SCDMA和TD-LTE協同發展和頻率策略
那么,在現階段如何處理好TD-LTE和TD-SCDMA的關系呢?尤其是二者頻譜策略的問題?很顯然,這主要取決于當前移動寬帶市場的競爭形勢。以WCDMA為例,中國聯通半年報顯示,全網數量流量中,3G承擔數據流量達到682.4億MB(含2G為787.9億MB),約是TD-SCDMA網絡的1.66倍。從網絡配置看,現有WCDMA/HSPA+網絡中已普遍開始部署雙載波(2×10MHz帶寬),部分城市和區域正開始引入第三載頻(2×15MHz帶寬),以此應對加速增長的數據需求,并提升用戶的體驗和擴大競爭優勢。從國外發展4G業務的經驗看:4G網絡投入運營初期,也將會正向拉動3G流量提升。這是因為4G的發展進一步提升了智能終端的滲透率,刺激了用戶移動寬帶數據需求,使 3G 流量需求大幅提升。 因此,在推進TD-LTE建設的同時,需要著眼TD-SCDMA的快速發展,以此應對需求的增長和迎接競爭的挑戰。
綜上所述,鑒于TD-SCDMA的良好發展態勢及在未來幾年的承上啟下的作用,確保其有足夠的頻譜資源承載用戶和業務將是制定發展策略的當務之急。因此,除了現有TD-SCDMA的室外僅有的10Mhz帶寬的A頻段之外,還需盡快全面啟用已經留給TD-SCDMA的F頻段的20MHz頻譜資源,以有效解決業已出現的網絡擁塞風險;在大、中城市的市區,還應未雨綢繆,積極協調目前小靈通占用的F頻段的15MHz頻譜資源早日支持TD-SCDMA的發展,在TD-LTE全面商用之前緩解移動寬帶領域的競爭壓力。
而對于TD-LTE這一新興技術,推進產業鏈盡早成熟和壯大是關鍵,選擇資源豐富、產業成熟的頻譜資源才能保證快速和長久發展,來自GSA的最新數據表明,D頻段(2600MHz)是目前國際和產業上的主流頻段,已經具有超過100種終端的支持,而且頻譜資源豐富。我國工信部于2012年10月已經宣布將D頻段的2500-2690MHz頻段全部分配給TD-LTE。“以終端市場的發展來制定頻率策略”,移動的這一戰略得到了愛立信等LTE主流廠商和產業鏈各方的廣泛支持。從全球移動寬帶通信的發展經驗來看,智能終端的發展,會對頻譜的規劃和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基于某一頻段的終端市場表現越好,占有率就越多,相應的數據流量也就越大,產業發展和頻譜規劃自然有所偏向。因此,以D頻段先發部署,大規模建設TD-LTE,將有效帶動產業發展,加速推進商用,引發國際聯動,面向未來發展,這將是一勞永逸的頻譜策略。利用TD-LTE高速數據和市場先發優勢搶占熱點城區,配合移動GSM、TD-SCDMA和WLAN的網絡鞏固市場優勢;當TD-LTE產業逐步成熟后,現網業務實現快速增長的后期,根據TD-SCDMA與TD-LTE兩網的發展情況,可適當的結合不同區域的特點進行頻譜再植和業務調整。
來源:中國移動 作 者:李浩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