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準未出,產業先行”,圍繞著手機支付所衍生的相關產業鏈和市場,已經引發了運營商、銀聯、第三方支付等企業的爭奪,全面布局這一“未知”領域。中國移動前不久宣布,手機支付業務自2010年5月商用以來,已占據了一定的市場份額。截至2012年9月,注冊用戶超過6000萬,年度累計交易額達250萬元,是2011年全年交易額的2.5倍。
運營商布局移動支付的積極性是顯而易見的。當觸摸到成長的天花板,三大運營商實現“移動金融夢想”的愿望尤為迫切。三季度財報顯示,中國移動第三季度營運收入為4086億元,利潤實現1.4%微增長,而中國聯通第三季度僅賺20.23億元。向移動互聯網轉型迫在眉睫。
搶先布局和對移動互聯網業務的通盤謀劃,是運營商進軍移動金融的兩大關鍵。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移動金融是未來移動互聯網大棋盤中的一個重要棋子,對運營商下好這盤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暗戰2012
移動金融的時代已經來臨,各方的搶奪也更為激烈。一方面,移動支付標準即將出臺,公開的資料顯示,全國金融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前不久對外宣布,已經通過了對中國金融移動支付系列標準送審稿的審查,這意味著歷時一年半的移動支付標準工作將進入最后的報批階段,相關政策和法規進一步完善。
另一方面,各方都在跑馬圈地,搶奪產業上的既得果實。眾多IT大鱷例如谷歌、蘋果等都在打造屬于自己的移動支付入口,運營商、銀聯才剛剛統一了近場支付的標準,而國內眾多第三方支付企業也都在用各自的優勢切入移動支付領域。
在這三方的糾結中,運營商很容易被置于單純的“管道”位置。如何利用移動金融切入移動互聯網,運營商尚無明確的思路,訴求點不同也導致了發展方式各異。
而在銀聯內部,對于發展手機支付也出現了截然不同的意見,認為手機支付給運營商的好處大于給銀聯帶來的好處,手機支付智能給銀行帶來業務量的提升,卻難以帶來收入。
實際上,在移動互聯網的催化下,手機支付已經引發了“產業躁動”。數據顯示,2011年全球移動支付總額為2400億美元,到2015年這一數字若達到業界預計的1萬億美元,移動支付年均增長率將達40%。
從功能手機到智能手機再到NFC手機,運營商欲望越來越強烈,扮演的角色也越來越多。近日,中國移動發布了其明年的NFC部署計劃,與中國銀聯合作計劃于明年2月在12個省份推出NFC移動支付服務,隨后全面啟動NFC移動支付商用計劃。
對于運營商而言,布局手機支付市場不僅僅是開拓新業務的需要,更是出于長遠戰略的需要。除了提高用戶的穩定性和黏性,手機支付撬動支付結算業務、構建移動互聯網生態是運營商更為看重的。
比如,11月26日,中國聯通攜手招商銀行推出了名為“聯通招商手機錢包”的信用卡手機支付產品,這是國內首款基于SWP-SIM卡模式的近場手機支付產品,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3G手機支付。之前,廣州聯通和匯通寶聯手推出手機支付新業務“沃匯通”,這項業務前后臺系統皆通過央行檢測認證,消費金額不設上限,用戶丟失可掛失,也能獲得每月消費賬單。
再如,10月12日,中國電信云南公司與富滇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展開電子化服務的全面合作。據悉,雙方將利用各自資源優勢,在電子銀行業務、手機支付、網絡電視金融服務、無線通信服務、電信通訊產品服務信用卡分期付款、中高端客服服務等方面展開合作。
除此之外,對于未來移動金融的未雨綢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早早地就成立專業的手機支付公司,這一方面有利于各自業務的開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加強與銀行系統的合作。
博弈未來
盡管有著強大的用戶基數和網絡資源優勢,但在金融領域,運營商作為新進入者面臨著較大的困難。這是因為,各方利益系統長期受到行業政策的影響,加上客戶基礎比較薄弱,運營商的業務開展只能在區域范圍較小的規模上摸索運營,整體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
業內人士認為,標準遲遲未出臺,導致產業鏈各方難以形成合力,運營商業務開展必定受限;產業鏈的各方也不敢貿然投入,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手機支付業務的發展。
從當前三大運營商的布局思路來看,引發產業鏈共振以及對于移動互聯網的通盤謀劃,成為發展手機支付業務考量的兩大要點。
早在入股浦發銀行時,中國移動就表示,將大力推進移動金融,以后還可以做轉賬以及比較大的交易和匯款,最終以手機為載體實現移動金融。同時,通過與浦發合作,使得中國移動的手機支付業務跳脫近場、小額的局限,可以進行遠程、轉賬、大額交易及匯款等業務。
現在來看,作為移動互聯網的主流應用,支付業務對中國移動的拉動作用比較明顯。對于運營商而言,不管是涉足移動支付,還是布局移動移動互聯網,其本質都是服務用戶,穩定、提高用戶黏性。
畢竟,移動支付因為其金融屬性,資本合作是必要手段。只有通過業務整合,才能實現對傳統業務的二次開發。
2011年組建的“翼支付”,目前可實現用手機刷卡乘坐公交、地鐵,以及商業刷卡消費、網點電子錢包充值、手機空中電子錢包充值等業務;中國移動的手機支付業務也可實現繳話費、收付款、生活繳費、訂單支付等功能。
而對于未來,運營商對于移動金融的商業想象也更為豐富:近場支付獨特的客戶體驗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戶群體,快速擴充運營商整體個人用戶,打破用戶的發展瓶頸,遠程支付,比如手機銀行的發展,可為運營商其他業務通享,以此來提升整體業務經營能力和用戶黏性。
待整合的產業鏈
現在移動支付發展的關鍵是,在市場不斷演化的過程中,運營商、銀聯以及第三方支付如何扮演各自的角色?
在于銀聯的博弈中,運營商最為倚重的就是其用戶資本。工信部發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全國移動電話用戶超過了9.75億,3G網絡已覆蓋了全國所有縣城及大部分鄉鎮,3G用戶數量已經突破2億戶。
運營商貴在創新和對手機、移動業務的開發與整合上,而銀聯則在金融的專業性上更勝一籌,第三方支付則具備將網絡應用成功復制的優勢,”對記者表示。移動支付的產業鏈涵蓋面十分廣闊,包含了運營商、銀行、手機制造以及諸多線下用戶,其中的利潤分成和關系協調非常困難。
手機支付市場才剛剛起步,產業鏈上的各方合作大于競爭,訴求的不同也決定了發展的目的不同,。對于運營商來說,商業環境、監管政策、產業鏈整合困難等因素,才是運營商支付業務發展的真正阻力。
運營商采取的策略都比較保守,這種小步快跑的態勢既能避免資源過度集中,也能保持對某一個行業的縱深覆蓋,唯一不足的就是對產業鏈的控制不足。在行業的發展初期,這是一個動態調整的必然過程。
并且運營商與銀聯的關系也十分的微妙。雖然移動支付標準制定由銀行方主導,但運營商掌握著數以億計的用戶群,并且在資金、渠道以及品牌上具有天然的優勢,這兩大陣營的演變與推進尚難清晰預料,但用戶對于移動支付個性化需求以及業務的智能化,以及運營商對產業鏈的整合能力,將會影響后市的走勢。
思路決定出路
移動支付推行緩慢最大的障礙在于“誰來主導”的思想還沒有解決。銀行有大額支付結算的特權,而運營商有龐大的移動用戶基數,雙方的博弈使得手機支付進程緩慢。
移動支付的領域跨度很大,涵蓋的產業眾多,任何一個行業的參與者想單打獨斗或者想包攬來完成移動支付都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
二者合作的基礎在于,支付業務涉及國家金融安全,必須要由移動支付產業鏈各方來攜手保證。據易觀國際發布的《中國第三方網絡支付安全調研報告》顯示,目前安全問題仍然是用戶不使用網絡支付的主要原因,占用戶的比例高達54%。用戶在網絡支付過程中由于木馬、釣魚網站和賬戶、密碼被盜等原因帶來資金損失所占的比例最高,分別為24%和33.9%。
業內人士認為,運營商與銀行應該在政府的管理下進行友好合作,雙方的合作和技術標準的統一均有利于產業資源整合。
隨著新型商業模式的出現,各方的競合也會繼續。目前產業鏈各方都從自身的利益出發,比如發卡權的控制,資源的利用,而不是從用戶體驗的角度出發,更為嚴重的是,各地都是一個局部的利益體,尚不能形成有效的整合。
在未來,得用戶者得天下。加大手機支付業務的體驗和宣傳力度,使更多消費者了解并親身體驗到手機支付的便捷性,是運營商擴大業務規模的關鍵。否則的話,運營商擺脫不了“管道”的宿命。
來源:牛華網 作 者:高驥遠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