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底廣電總局頒發181號文后,我國OTT產業逐步進入正規化發展階段,但經過一年的探索,產業還是存在著各種發展亂象,比如產業各方仍是各做各的一小塊市場,無法打通產業鏈形成規模化發展,造成到目前為止還未出現被業界普遍認可的發展模式。
同時,機頂盒是目前產業核心利潤點,除了可以見到與廣電系合作的終端廠商推出的互聯網電視機頂盒,視頻網站、IT廠商以及互聯網企業也布局自己的機頂盒市場,猶如此前手機市場上各家互聯網企業都宣布推出自己的品牌手機一樣,在沒有明確發展模式的情況下更像是一種跟風行為。此外還有山寨機頂盒的發展,因其可能會伴隨出現盜版內容泛濫和拉低終端價格等問題,引起業界關注。
針對以上問題,本期《通信世界周刊》特邀請互動媒體產業聯盟副秘書長楊崑進行解答,探討影響產業發展的深層次原因以及產業融合發展的意義。
產業融合新階段
《通信世界周刊》:產業各方都準備或開始在互聯網電視領域發力,但目前產業仍是呈現一團亂象,您認為互聯網電視產業發展趨勢和真正的需求是什么?
楊崑:從三網融合到現在,無論是政策層面還是從傳統行業角度出發,一直在出現否定IPTV發展的看法,但市場最終用數字否定了這種看法,這是我們不得不反思的一個問題,為什么我們一再對產業發展作出誤判。我個人認為這是有深層次的觀念問題:產業由于融合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其發展模式發生了深刻變化,這在產業結構、技術,業務形態、商業模式、用戶習慣等方面都有所體現。如果管理部門和產業界仍按傳統的思路來分析判斷,那么結論和現實脫節是必然的。互聯網電視目前確實存在著亂象,大家更多在講概念而不是實際部署、重單點而輕視系統,盲目照搬他人的模式而不思究竟,所有這些都和觀念不突破有很大關系。
另外,國內互聯網電視終端的發展有三股力量在推動,分別來自內容運營商、互聯網服務商以及消費電子廠商。三者由于定位不同,都希望自己能主導這一進程,勢必會加劇這種混亂局面。
但終端不是真正的核心,互聯網電視最終還要回歸本源—服務和內容,當然是適合其自身的服務和內容。從終端向服務和內容的過渡將是未來的趨勢,需求是用戶來定的,看用戶需不需要你提供服務和內容。在這個過程重,市場是會作出選擇的,無論是終端、網絡、服務在經歷一定階段亂局后都會形成幾大帶幾小的局面,大部分參與者會逐步萎縮或退到從屬地位。
《通信世界周刊》:互聯網電視產業尚處于初級發展階段,而機頂盒是目前產業核心利潤點,百視通、華數分別推出取名為“小紅”和“小黑”、“小白”的互聯網電視機頂盒,您如何看待這種發展趨勢?
楊崑:互聯網機頂盒是產業到一定階段自然出現的結果,幾年前產業各方就開始進行該類終端的研發了,其前身可以追溯到2005年前后的盛大盒子。目前政策對這部分市場還沒有完全放開,181號文件依然有效,但產業還是在按照自身規律不斷前進;所以出現目前互聯網機頂盒集中推出,但大家又感覺很忐忑的局面。近幾年的三網融合一直在反復出現這種情況,政策和產業發展節奏脫節時,會讓產業難以把握;我們只能去調整政策,而不可能去勒令產業停止發展。
機頂盒是核心關注點的情況是暫時的,因為目前互聯網電視的服務市場還沒有形成,大家只能先從看得見的終端入手,希望借此占住用戶界面。但我們要清醒認識到,機頂盒等終端不是用戶的關注點,用戶要的是服務和內容;在OTT TV還無法自成體系的情況下,借助運營商的寬帶網絡實現服務突破將是現階段的主線,需要探索終端和網絡如何結合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市場價值。
瞄準發展方向
《通信世界周刊》:三網融合試點中出現很多矛盾,大多涉及到各方利益,同時產業內又缺乏新技術、新應用,現在是不是到了談商業模式的階段?
楊崑:在三網融合初步實現雙向進入,開始第二階段工作時,不妨反思一下,如果我們的初衷僅僅是為了業務相互進入,將大家合并為一個產業,大家搶食現有的蛋糕,那么我們是否有必要這樣興師動眾,這種三網融合還有什么價值。
融合的真正目標是面向著新的產業和新市場空間,這里有更大的價值。現在真正缺的是產業觀念創新;因為國內三網融合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完成頂層設計,大部分人只能拿著過去產業發展的經驗套現在的產品和服務。摸著石頭過河是我們現在真實的寫照,解決不了缺乏頂層設計的問題,那么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就只能摸索前進,而且還會陷入傳統業務的價格戰。只有頂層設計清晰了,對三網融合的認識明確了,我們才能面向新市場去搞業務創新、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包括互聯網電視本身該如何定位和創新。
《通信世界周刊》:目前市場上出現的山寨機頂盒,直接面向消費者銷售,這種模式是否是終端廠商突圍的一種途徑?
楊崑:國內OTT機頂盒應該說已經具備了山寨產業化的基礎,專業化的分工、高度集成的芯片,只缺一個銷售拉動點。現在看來盜版和非法接入的電視信號是山寨盒子在短時間內的主要希望,但這條路能走多遠不好說。如果山寨廠商找不出新路,那么設備商就只能掉頭回來和網絡運營商合作,用服務來拉動設備發展。市場上一大批山寨終端,要么被最終招安,要么消失。
有廠商指望靠前期大量布設休眠設備,到一定時候自然實現向服務商轉型的做法會遇到很難邁過去的門檻,這條路還沒有成功的先例。
就像我們從2008年到現在一直在呼吁的一樣,新產業發展需要各環節配合才有希望,任何一方單干都是沒法突圍的。正視現實,看清產業的真實需要,協力共進,腳踏實地是我們現在的不二選擇。
來源:通信世界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