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正在加快“大互聯網”時代進程。移動互聯網分別與互聯網、物聯網融合,成為推動新興現代信息服務產業發展的主要力量。三網融合、移動互聯網、下一代互聯網、LTE、物聯網、云計算、移動支付被列為“十二五”期間的發展重點。技術變革孕育著變革重組、意味著優勝劣汰,在這場革命中,誰會是下一個商業巨頭?
昔日巨頭潮起潮落
“移動互聯網將移動通信和互聯網這兩個發展最快、創新最活躍的領域連接在一起,并憑借數十億的用戶規模,正在開辟信息通信業發展的新時代。”在這份由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發布的《2011移動互聯網白皮書》中寫道,移動互聯網帶來一種新的能力、新的思想和新的模式,并將不斷催生出新的產業形態、業務形態和商業模式。
與互聯網用戶緩慢增長相比,移動互聯網用戶規模的發展速度堪稱飛速,與互聯網用戶規模不斷接近。據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2年底,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將超過5.2億人次。2013年左右,中國移動互聯網用戶數將首次超過互聯網用戶數,也將完成互聯網用戶向移動互聯網用戶的遷移。
目前,世界巨頭紛紛搶灘移動互聯網產業,逐漸形成美國崛起、歐洲衰落、亞洲等新興國家追趕的競爭格局,產業爭奪的重點則集中在移動終端硬件、軟件和網絡、應用服務等四個維度。
在開放的市場中,沒有一以貫之的商業巨頭,創新往往是破除壟斷的最佳利器,所以也就有了微軟與谷歌的短兵相接、蘋果的后來者居上、Facebook的不可小覷,這樣的“接龍故事”還將繼續上演。
清華大學計算機網絡研究所教授、下一代互聯網互聯設備國家工程實驗室主任趙友健說,互聯網細分為網絡設備供應商、網絡系統集成商、網絡內容提供商等諸多領域,沒有任何一家公司能夠通吃,移動互聯網時代亦是如此。
資深電信市場營銷和戰略咨詢專家王煜全說,十年前全球互聯網老大是雅虎,控制著入口,但2005年谷歌就超越了雅虎。今天移動互聯網就相當于十年前的互聯網,處于高速成長階段,未來還將由更有競爭力的企業來主導,當新的潮水泛起,就會快速轉變主導權,而且移動互聯網的新貴公司體量還會越來越大。
縱向壟斷已成態勢
然而,中國移動互聯網最缺失的恰恰是創新。中國的互聯網企業一直是在迎合市場的需求,而忽視了這一行業最大的價值在于能夠創造市場需求。喬布斯曾說,“領袖與跟風者的區別在于立異”,立異的精神成了蘋果成功的核心動力。但在中國,較為嚴重的剽竊和理念差異,讓中國移動互聯網的立異環境惡化。
據了解,由于缺乏相應的競爭規則,相關司法懲處又不嚴厲,導致國內互聯網領域惡意侵犯他人利益的事件頻發。掌控大量資源的一些大企業,創新原動力明顯不足,處于草創期小規模企業卻拿不到牌照、跨不進門檻,或是被大企業利用市場地位欺負,既有的部分互聯網巨頭企業對未來新興公司的出現儼然已形成阻力。
現在國內剽竊的成本遠低于創新的成本,致使初創企業辛苦投入的精力與金錢,可能在數日內被人剽竊。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指出,iOS6功能大幅縱向擴展驅逐底層第三方核心應用,Facebook面臨被迫越獄……現在巨頭平臺化發展態勢反映出互聯網已到反縱向壟斷階段。
目前發達國家移動互聯網產業規劃布局多支持整個產業鏈從芯片、終端到操作系統的垂直整合,打破工業化時代產業分工明確的既有模式,鼓勵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通過支持垂直整合,蘋果、谷歌迅速成為移動互聯網行業的“領頭羊”,搭建起了屬于自己的生態系統,吸引其他企業參與進來做配套,形成自身擁有主導權的陣營,確立了霸主地位。
“千人計劃”專家、北京易路聯動技術有限公司董事長徐國洪呼吁,在移動互聯網領域設立競爭規范,對壟斷、惡意競爭作出明確界定,違者重罰,建立起良性市場秩序。
誰能成為下一代互聯網巨擘?
誰能成為下一代互聯網巨擘?投資者尋尋覓覓、創業團隊翹首以盼。
“在應用領域里才有可能。”趙友健說,設備供應商、運營商領域與政策性因素密切相關,此外,基于一些行業細分領域需要多年積累的特點,只有在應用領域才可能快速創新,才有出現新興公司的可能。
“很難說具體哪一家公司能夠成為下一代互聯網商業巨頭。但我們能夠在當今互聯網公司中市值最大的三家公司蘋果、微軟、谷歌看出未來互聯網企業的發展趨勢。”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金兼斌指出,蘋果公司的優勢在于技術先進且人性化,將人文與科技結合;谷歌則在營利、滿足消費者訴求方面具有優勢,著眼于人的基本需求。
成為互聯網巨擘,首先取決于管理者的戰略眼光和決斷力,領導者尤其要懂得如何發展新技術、創造新需求。金兼斌說,當市場上有新需求的時候,就需要企業舍棄已有的東西、擁抱并迎接新需求。典型的反面案例則是諾基亞和微軟的落后,他們未能適應新變化并在決策層面上出現判斷失誤。
其次,技術功能要日趨人性化,產品要與大眾的基本需求對接。金兼斌說,追溯人類和技術的關系,人類社會早期,人與技術是初級的完全結合;在工業革命時代,技術成為人與自然之間的橋梁,是一種異化的工具;在現代,人與技術重新回歸一體,人與技術越來越接近。這也就要求了新的技術產品要更加貼心,更加人性化,使產品與自然行為融為一體。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南婷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