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8年至今,云計算已由抽象概念發展到行業應用,已由“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對云計算,除了高深研究、應用開發外,還需要知識普及和不同層面不同視角的解析,本文擬從IT基本常識出發,基于人類認識事物的一般性思維方式,對云計算的Why,為什么,它的目標;What,它是什么,它的架構;How,它怎么樣,它的實現機制等問題做一簡單梳理與解析。
云計算的目標
為什么要實現云計算?可以簡單地用一句話概括:它是信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社會需求是云計算發展的動力,基于常識,思維與記憶是使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成為世界主宰的獨有生理功能,人類發明了符號、計算、載體等使思維與記憶的功能得到無限延伸,現代信息技術更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創舉,計算機能按照事先存儲的程序自動進行數字化信息處理,處理能力廣、快、精、準;各類磁、光介質載體實現了信息的海量存儲;網絡打破了物理空間的障礙,將人類帶入了信息時代信息時代,數字化生存、數字化工作,計算機網絡是社會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隨著時代的發展,許許多多的新矛盾隨之產生,其中最突出的是信息基礎設施的高投人與綜合使用率低下之間的矛盾。
信息時代,信息是人們的必需品,而使用發布信息必須借助信息基礎設施,傳統模式下,任何一個單位實現信息化,一方面要購買服務器、存儲設備、網絡設備,另一方面還要購買或開發相關軟件,另外還要配備專業人員進行系統維護,投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與財力,但是實際上,一個單位需要的不是基礎設施,而是基礎設施所提供的信息服務,很多時候只是很小一部分服務,這樣,信息化對于很多單位而言,一方面因付不起基礎設施的高投入而享受不到信息服務,另一方面搭建了基礎設施卻得不到充分使用,計算、存儲等資源大量閑置,特別是存儲方面,現代社會信息爆炸,數據的產生與發展速度成為未來發展的嚴峻挑戰,幾年前,以“GB”為單位的數據被稱為“海量數據”,但是今天,“GB“只是個小網站(甚至是某些個人資料)的“數據單位”,數據的增長需要基礎設施的不斷更新,這使得信息基礎設施的高投入與綜合使用率低下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
面對日益尖銳的矛盾,電力公司的經營模式給了IT界很大的啟發,許多專家構想依托互聯網構建一個像電網一樣的“云網”,云網由許許多多的分布式計算集群組成,計算集群承擔目前由單位服務器及PC承擔的數據處理過程,計算集群由實力雄厚的軟硬件服務提供商、電信設備運營商、互聯網公司組成大型數據處理中心管理,數據處理中心將計算、存儲、網絡等資源以及其上的開發平臺、應用軟件等信息服務,通過互聯網動態提供給用戶,用戶依托網絡按需使用與付費,這種構想逐漸變為現實,這些構想及其實現方案就是“云計算”。
因此,云計算的目標就是實現信息時代的IT資源充分有效地利用,具體地說就是單位和個人無需再投入昂貴的軟硬件購置維護成本,只需要通過互聯網購買或租賃需要的基礎設施、開發環境平臺和軟件應用,“按需即用,隨需應變”,“把一切交給互聯網”,“一切皆服務”。
來源:CIO時代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