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夏,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實施“寬帶中國”工程,中國寬帶的發展由此正式上升為國家層面。
“寬帶中國”
1999年中國互聯網行業曾上演轟動一時的中國首屆“72小時網絡生存測試”活動:在3天時間里,12名自愿者依靠主辦機構發給的1500元人民幣現金和1500元人民幣電子貨幣進行網絡生存測試。其目的是“希望通過網絡生存這樣一種親身體驗的極端方式,來求證中國網絡發展的現狀和未來”。
當時一些媒體稱:“這次測試讓我們看到了網絡與真實生活的聯系。經過這72小時,網絡生存在中國已不再是一句口號,而成為普通人的親身體驗。”
隨后10多年,隨著技術不斷升級應用,中國網絡通信產業進入大發展時期。以上網接入方式為例,上世紀90年代,電話線modem上網實現了最早的互聯網接入,在此基礎上發展出ISDN,并形成中國最初的寬帶產業鏈。90年代末,DSL問世,大多開通寬帶的用戶選擇了512K、1M、2M的速率。2004年,中國DSL用戶達到2000萬。從2009年開始,運營商啟動“光進銅退”戰略,光纖直接入戶,到2011年底,中國FTTH光纖到戶覆蓋用戶已到4500萬戶。
當下寬帶正在成為新的市政基礎設施。
“之所以將寬帶發展提升至國家層面,不僅因為寬帶普及率與經濟增長存在密切聯系,而且在國防安全、社會就業及遠程教學等領域中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工信部電信研究院副總工程師陳金橋說。相關研究統計顯示,寬帶普及率每增長10%,GDP的增長在0.25%-1.38%。
按照規劃,“寬帶中國”工程的主要內容為加快信息網絡寬帶化升級,推進城鎮光纖到戶,實現行政村寬帶普遍服務。加快部署下一代互聯網,重點研發下一代互聯網關鍵芯片、設備、軟件和系統,推動產業化。加快推進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網融合,培育壯大相關產業和市場。到2015年,“寬帶中國”戰略計劃為超過2.5億的用戶提供高速寬帶連接。
提速降費
從全球范圍看,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一些國家將寬帶國家戰略納入國際經濟刺激計劃。美國政府向國會申請250億美元建設高速互聯網絡和無線寬帶網絡,目標是到2020年,在1億個家庭中普及100M寬帶。歐盟要求在未來10年實施大規模的公共寬帶服務計劃,2020年前保證歐洲境內一半以上的居民可以享受到30M的超高速率寬帶服務。
專家說,中國迫切需要加強對寬帶發展的國家戰略指導,明確戰略目標和路線圖,實行資金和政策支持,特別是加大對中西部農村基礎網絡設施的支持和扶持力度,使中國寬帶產業成為名副其實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工信部部長苗圩說,2012年工信部將實施“寬帶中國”戰略,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加快推進3G和光纖寬帶網絡發展,擴大覆蓋范圍,以提速度、廣普及、惠民生、降價格為目標,實施寬帶上網提速工程。
在上海工作的吳女士告訴記者,她住家所在小區的寬帶已經免費從2M升級至4M,上網速度明顯加快。
360安全中心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全國除港、澳、臺之外地區的網民平均上網帶寬已達3.2M。
國內兩大電信運營商相繼發布聲明,將進一步提升網速并下調資費。中國電信表示,在“十二五”期間將扎實推進“寬帶中國·光網城市”工程,5年內公眾用戶上網單位帶寬價格下降35%左右,逐年提高性價比。截至今年上半年,中國電信的業務已取得突出進展,FTTH覆蓋家庭用戶約4000萬戶,4M及以上寬帶用戶占比超過60%。
中國聯通2012年啟動“光網世界·沃寬天下”寬帶提速工作,計劃利用3年左右的時間在城市區域逐步普及10M-20M,部分區域和用戶可達100M。同時,進一步下調公眾用戶上網單位帶寬資費水平,為廣大消費者提供優質服務。
“數字經濟時代”
“中國是在關鍵時刻作出了投資數據基礎設施決策的國家之一,"寬帶中國"工程這一戰略決策將使中國進入一個真正的數字經濟時代。”世界電信巨頭阿爾卡特朗訊首席執行官本·韋華恩說。
目前,在國內,寬帶網絡服務已深入經濟社會和民眾生活,特別是與社會生產和人們日常生活結合緊密,在商務交易、文化娛樂等領域都有很好的發展。
業內認為,“寬帶中國”戰略帶來的好處遠不止網速的提升和IT企業收入的增長,還將拉動光纖制造、網絡設備、計算機和家電等相關制造產業,形成很強的產業鏈延伸與帶動效應。
工信部官員認為,預計今年基礎電信業可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700億元,加上帶動相關互聯網企業投資,總投入合計將超過5000億元,對拉動內需和促進文化消費的作用將十分顯著。
東方證券分析師周軍說,“寬帶中國”戰略在未來除進一步明確“寬帶中國”建設所要達到的目標外,更主要的是有望推出寬帶消費補貼、農村寬帶建設資助、財稅優惠等方面的利好政策,有利于進一步推動電信運營商寬帶建設的積極性。
隨著“寬帶中國”戰略實施,對國內數億互聯網用戶來說,意味著更快的網速、更低的資費,以及更為融通的信息生活。
來源:新華08 作者:高少華 龔雯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