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30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三網融合第二階段試點地區(城市)名單,至此,三網融合的競爭已經從初期的小范圍沖突逐步發展到短兵相接的地步。電信、聯通在大力進行城市光網的改造,加快提升寬帶上網門檻的同時,也開始加緊布署IPTV業務,2012年8月中國電信進行了“2012年IPTV終端設備采購”,分為智能機頂盒、高清機頂盒、標清機頂盒三類,集采數量分別為7.4萬臺、125萬臺和354萬臺,采購總量達到486.4萬臺。緊接著中國聯通在9月26日正式發布“2012年家庭寬帶多媒體盒端集中采購”,分為標清機頂盒、高清機頂盒兩類,集采數量分別為67.7萬臺和65.9,采購總量為133.6萬臺。按此統計,兩家運營商在2012年公開的IPTV終端招標數量就將達到620萬臺,這意味著停滯多年的IPTV業務將走上加速發展的道路,未來將與廣電運營商進行正面交鋒。
由于運營商的IPTV是以免費和套餐的形式進行推廣,其競爭策略是將寬帶、3G、IPTV等業務捆綁銷售,并不單獨對IPTV業務進行收費,這種方式對家庭用戶吸引力極大,對廣電核心的數字電視形成了直接沖擊,國內已經上市的有線網絡公司的2012年中報顯示,普遍出現毛利率下降、費用率上升的問題。而電信運營商的IPTV用戶呈現快速增長的勢頭,以江蘇省為例,2012年5月7日,江蘇省啟動了省級IPTV新平臺放裝用戶工作。截至7月底,新平臺上線運營近三個月,累計發展用戶突破47萬,全省IPTV用戶數超過361萬,IPTV用戶總規模和每月新發展用戶數均居全國第一位,全省IPTV用戶總規模占全國的1/5強。截至2012年6月底,中國電信IPTV用戶達到1700萬,其中江蘇以近350萬保持第一,浙江、廣東、上海、福建、安徽、陜西用戶數均超過100萬。
面對電信運營商IPTV的快速擴張,廣電應該如何進行應對?是和運營商比拼低價,大打價格戰,還是突破原有思維,找到一塊新的藍海,依托自身網絡和視頻資源優勢去拓展新的市場,這是各地廣電普遍面臨的兩難選擇。不可否認,大家肯定都是想找到一塊新的藍海,去獲取新的利潤來源,但現在又沒有成行和成熟的業務和方案,好像只能選擇打價格戰,最終拼個魚死網破,真的是沒有其他選擇了嗎?正當廣電在苦苦思索新的藍海市場的時候,一種新興的服務—— “OTT TV”給廣電帶來了一抹亮光,廣電是否可以因此突破重圍,在三網融合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和價值,這是當前廣電人都在思考的問題。
OTT TV是“Over The Top TV”的縮寫,是指基于開放互聯網的視頻服務,終端可以是電視機、電腦、機頂盒、PAD、智能手機等等,在網絡之上提供服務。在國外,OTT TV的服務提供商主要是互聯網公司,而在國內,廣電總局采取了牌照制方式來實現對OTT的可管可控,由廣電總局認可的集成牌照方負責提供內容播控,且互聯網電視與牌照方客戶端完全綁定,通過牌照方的集成播控平臺對客戶端實行控制和管理。其發布的181號文件規定,互聯網電視集成機構應當建立互聯網電視獨立的用戶管理、計費認證體系,不得與傳輸網絡運營商合作進行互聯網電視業務的用戶管理、計費認證工作。 因此從政策角度出發,中國的OTT TV不是任意的運營商和廣電能否涉足的領域。各地廣電針對OTT TV業務也都在認真思考和探索,其中深圳天威總工許江山的觀點為廣電開展OTT TV業務指明了一個發展方向。
許總提出,廣電想發展OTT TV業務,無外乎有兩條路:走出去或引進來,我可以走出去跨網運營,也可以把互聯網的內容引入到廣電的網絡中來給用戶提供服務。走出去,我們面臨諸多困難:現階段我們是無法獲取這些牌照的,政策層面目前無法突破這個限制。帶寬出口成本的壓力,要保證OTT業務良好的使命體驗,必須要在運營商網絡內部署你CDN的節點,優酷2011年Q3的帶寬支出占凈收入的25%。就這兩項,就限制了你通過OTT走出去的思路。走不出去,惟有引進來。將互聯網上的視頻及相關信息進行審核、加工、編排,豐富網內數據。我們要強調TV無處不在的概念,需要構筑有線和無線的接入能力,發揮大帶寬的DVB優勢,提升IP寬帶接入網的能力,特別是要占領家庭這個環境。涉足OTT之后,必須要把以家庭為中心改變成以個人為中心。 提升使用體驗,引進一些新的形態,云搜索、多屏互動、云操控、社區分享、聲控和指控。
來源:中國行業研究網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