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20世紀人類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互聯網正逐步成為信息時代人類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基礎設施,不斷推動著人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進入本世紀以來,我國互聯網行業經歷了“網絡泡沫”破滅的洗禮,幸存的企業“浴火重生”。并且隨著我國互聯網基礎設施的逐步完善、技術的不斷創新、互聯網用戶數的飛速增長,龐大的互聯網市場已經形成,互聯網行業進入了全面發展的快車道。
飛速發展形成規模
10年間,互聯網應用規模迅速擴大,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產業蓬勃發展,行業管理逐步完善。
歷經多年發展,互聯網已全面滲透我國經濟社會的各個領域,成為生產建設、經濟貿易、科技創新、公共服務、文化傳播、生活娛樂的新型平臺和變革力量,推動我國信息社會的進步。
互聯網應用規模迅速擴大。截至2012年6月底,我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9.9%,相比2002年的5910萬人增長了9倍多。手機網民規模達到3.88億,手機上網比例增長至72.2%,超過臺式電腦。互聯網網站數從2002年的37.16萬個增加到2012年中期的250萬個,域名總數達到873萬個,其中國家頂級域名.CN域名數達398萬個。
互聯網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我國已建成四大骨干網并實現互聯互通,啟動了下一代互聯網示范工程,加強農村通信能力,農村寬帶普及水平提高,網絡通達所有城市和鄉鎮、行政村。截至2012年6月底,國際出口帶寬達到1.5Tbps,IPv4地址數量達3.3億個,擁有IPv6地址12499塊/32。3G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3G網絡已覆蓋所有城市和縣城以及部分鄉鎮。
互聯網產業蓬勃發展。2010年,互聯網行業收入規模超過2000億元,直接從業人員接近80萬人,并有上百萬人以開網店形式實現了就業。企業飛速發展,年營收超過10億元、百億元的企業普遍創立僅10年左右,涌現一批以騰訊、網易、百度等為代表的充滿活力和競爭力的互聯網企業。例如,2011年互聯網信息服務收入前百家的企業數量占不到全行業總數的增值電信業0.5%,卻創造了全行業40%以上的收入和20%左右的利潤及稅收。
行業管理逐步完善,政策引導作用進一步顯現。在國家制定的《2006~2020年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信息化“十一五”規劃》等一系列政策指導下,各地政府和相關機構大力建設網絡基礎設施,搭建信息化服務平臺。構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電信條例》、《互聯網信息服務管理辦法》、《中國互聯網行業自律公約》等為基礎的互聯網行業管理法規框架,保障互聯網行業健康有序發展。2008年,工業和信息化部成為互聯網行業的主管部門。2011年,國家設立互聯網信息辦公室,進一步加強對網絡虛擬社會的管理。中國互聯網協會、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分別在行業自律和行業信息等方面發揮各自作用,促進整體行業的良性發展。
創新性靈活性首屈一指
創新成為互聯網企業吸引用戶、增強用戶黏性的法寶,也拉動了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
中國互聯網產業是少數幾個與全球同步發展的ICT產業領域之一。如今,互聯網的應用已經涵蓋工作、學習和生活的各個領域,影響并改變著社會的方方面面。回顧這10年,中國互聯網發展表現出以下幾個特征:
第一,這10年是中國互聯網產業全面起飛的10年。經過20世紀初短暫的互聯網泡沫洗禮之后,中國互聯網技術、基礎設施、用戶、政策環境、人才、資本等要素逐漸聚齊,產業規模逐漸壯大。民營企業成為中國互聯網產業發展的主角。2000年前后四大門戶網站上市引發中國互聯網企業赴美IPO熱潮。騰訊、百度和阿里巴巴已成為流通市值超過百億美元的境外上市互聯網企業,中國互聯網產業的市值總規模與傳統電信運營業的市值總規模的差距正在逐步縮小。除了騰訊、百度、阿里巴巴外,還涌現出網易、新浪、搜狐、奇虎等一批互聯網企業,并開始蓬勃發展。
第二,中國互聯網產業表現出的靈活性、創新性,強烈地沖擊和改變著廣大用戶的工作和生活。源源不斷的創新成為互聯網企業吸引用戶、增強用戶黏性的法寶。從電子郵件、信息瀏覽、新聞門戶、BBS、博客等,再到目前的SNS、微博、播客、團購,幾乎每年都會出現一兩項新的突破和明星業務。這些持續不斷的應用創新,既豐富了互聯網的內容,也拉動著中國互聯網產業的發展。不過,應該注意到,最為亮點的明星業務并不代表是最贏利的業務,例如近兩年最為火爆的微博。總體來看,互聯網企業的現金流還是來自搜索、電子商務和新聞廣告業務。在商業模式創新上,互聯網企業摸索出了用戶數量至上的市場規律,推出免費經濟、體驗經濟,通過開發自己的主打產品吸引足夠的用戶,來銷售其他產品或第三方產品,比如百度的競價排名、騰訊的QQ游戲、新浪搜狐的新聞門戶。將來,互聯網企業還將嘗試App的按量收費模式。
第三,中國互聯網產業是第一個依靠市場力量成長起來的、由民營企業領導并占主流的產業,這也是中國互聯網產業具有強勁生命力的重要原因。產業領軍人物大部分有留學背景,從業人員大部分是高學歷、高智商的人才。從誕生起,中國互聯網產業就與世界同步發展:同步的技術、同步的管理理念、同步的企業文化等等。它的資本血液多數來自境外,在納斯達克上市或是在新加坡上市等,還有來自私募基金、風投等渠道。它的生存是以市場為導向,對于用戶需求的了解透徹,有著靈活的運營機制。高成長率和高利潤率來自于深深扎根在中國的內需市場,廣大網民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支撐。無論從技術、人力、資本,還是從市場需求、企業管理等方面考量,這都是一個生命力十分旺盛的產業。
技術和產業全面提升
互聯網將實現從應用創新、網絡演進到技術突破、產業升級的全面提升。
當前,全球互聯網正處在快速變革的時期,各國在下一代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移動互聯網、三網融合等技術業務變革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類似,發展起步的差距不大,這為我國在新時期互聯網發展和國際競爭中加快創新、不斷邁進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我國互聯網處在創新提升的重要關口。在國家大力推進三網融合的歷史機遇下,我國互聯網產業也正與通信、廣播電視、軟件等產業以及傳統產業加速融合集成,催生出新業態和新市場。
進入“十二五”時期,擴大消費需求、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發展現代產業體系,為我國互聯網產業創造了強勁的需求動力和巨大的市場空間,而互聯網自身面臨的不斷完善基礎設施、繁榮服務業態、深化應用普及的發展責任,為深化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內在動力。我國《互聯網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到2015年,互聯網服務業收入要突破6000億元,直接吸納就業超過230萬人,網民數超過8億人,骨干網總帶寬較“十一五”期末增長10倍,國際互聯網出口帶寬增長5倍,骨干網全面支持IPv6等目標,實現從應用創新、網絡演進到技術突破、產業升級的全面提升。
在規劃中,全面推進互聯網應用創新、建設“寬帶中國”、發展下一代互聯網、加強行業自律和市場監管等成為工作重點,而即將實施的互聯網應用創新示范工程、移動互聯網創新應用示范工程、云計算應用示范工程、互聯網生產性應用示范工程、互聯網基礎設施優化提升工程、IPv6商用推進工程等系列工程將多層次、多領域解決互聯網產業發展瓶頸,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環境。
在國家大力支持、企業奮發拼搏和廣大互聯網用戶的積極參與下,我國互聯網產業必將迎來新的發展。
來源:中國電子報、電子信息產業網 閔杰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