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和9月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甫一公布620萬臺機頂盒集采計劃,10月廣電系統的中央電視臺就播出電信運營商“假寬帶”的節目。由此折射出兩大博弈方在下一代電視屏方向上的利益糾葛和戰略分歧。
博弈方之一是工信部轄下的三大運營商,以中國電信為首力推IPTV方案。從廣電總局2005年5月給上海文廣發放第一張IPTV牌照開始,IPTV經過六年發展,積累了1700萬用戶。中國在今年一季度成為全球IPTV用戶最多的國家,占全球6560萬用戶的25%。今年8月和9月,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相繼計劃集中采購486萬臺和133萬臺機頂盒,以加速推進IPTV業務發展。
另一博弈方是廣電系統,包括中央臺、省、市播控平臺(內容方)和各級有線電視公司(渠道方)。在面對下一代電視屏時,廣電系統對IPTV的控制是通過牌照發放實現,所以雖然有廠商聯盟(如中國智能電視聯盟)在推進下一代電視屏發展,但它需要依附廣電系統的牌照持有者。目前獲得廣電總局IPTV牌照的只有七家內容集成商:CNTV、百視通(上海文廣與中國電信成立的播控平臺)、杭州華數、南廣傳媒(曾放棄IPTV牌照,后獲得互聯網電視牌照)、湖南廣電、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近兩年廣電系統開始著力發展一種OTT TV(Over-the-top)的互聯網電視,以避免電信運營商對內容的干涉。
在IPTV博弈中,“廣電系”占據上風。與國外內容播送不一樣,廣電部門要求播出內容“可管可控”,所以廣電系統通過IPTV牌照的發送死死掐住IPTV的發展——要知道放任IPTV的發展,無異于革系統內各級有線電視公司的命。直到兩年前廣電系統找到一種可以避開運營商的OTT TV模式,并于去年10月扶正互聯網電視和機頂盒產業后,廣電系才不懼談IPTV,同時在去年底宣布互聯網電視用戶量超過IPTV用戶量。
也正是這一勢頭,今年起“OTT TV取代IPTV”的論調越來越流行。所謂OTT TV,幾乎是與IPTV相反的模式。IPTV在電信商們的寬帶網內通過IP地址進行數據傳輸,相當于使用電信商的專網,它對內容可以實現控制和調整,但由于接入的內容多為傳統電視節目,因此它更像是傳統電視的延伸,而非革新。OTT TV也需要通過電信商的管道傳輸數據,但由于其內容來自第三方——國外如Netflix、Hulu,國內如樂視、奇藝——電信商僅僅充當傳輸節目包的管道。
有一種論調認為OTT TV代表的是“互聯網方向”,代表的是未來,所以其取代IPTV是必然的趨勢。比如今年1月,CNTV與樂視聯手進軍機頂盒,今年3月又與PPTV達成合作;今年9月聯通、華為、央廣、愛奇藝合作采用“IPTV+OTT”模式試水OTT TV業務。廣電總局在去年10月扶正機頂盒產業,可以預見將來會有更多的內容商的機頂盒、智能電視廠商的機頂盒冒出來——當然,前提是它需要與7家互聯網電視牌照商達成合作。
但事實上,雖然OTT TV據守未來的方向,要取代IPTV卻并非易事。這里面兩個因素:一是IPTV銳意進取,二是OTT TV阻力大,兩者相加抵消了OTT TV的優勢。關于IPTV銳意進取,電信運營商今年的表現尤其惹眼,大力搞基礎建設,升級網絡帶寬,并通過“智能手機3G+寬帶+IPTV”的方式捆綁推廣IPTV。其中又以上海百事通做法最為激進:機頂盒免費,每月開機8次免交月費。百視通去年年初借殼上市,采用這種推廣方法有上市公司拓展業務的壓力,卻直接影響到了有線電視公司的收入,兩者正面競爭。雖然確實存在“假寬帶”問題,但升級后的寬帶理論上為IPTV傳輸視頻內容提供了更便捷的管道,幫助其發展進行造勢。從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620萬臺機頂盒采購計劃來看,電信運營商準備攢積力量加速發展。
OTT TV的阻力不是來自于樂視、愛奇藝這樣的第三方內容商——相反,他們期望越激進越好——而是來自于互聯網電視牌照持有者。在今年6月“DVB+OTT融合創新論壇”上,歌華有線副總經理兼運營總監羅小布對牌照商們有一個生動的刻畫:
CNTV不錯,但是央視不懂服務的組織和機制,有的是老子天下第一的文化,不是這幫人不行,是這個組織不行,就跟有線一樣,有線做銷售怎么可能呢?有線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企業,他能做銷售嗎?他要做七大姑八大姨的事情,CNTV央視那是大爺企業,大爺要拜一下,他怎么可能為人服務呢?不可能。有人不服,舉個例子,央視當年的高清很牛,但是后來給全國很多網絡公司不打招呼就停播了,那是爺,爺就得拜。百視通是精明不聰明的上海人,精明就要算計到家,什么叫聰明?大智若愚。這不是我寫的,這是當年朱镕基對上海人的評價。華數懂得現代不懂得傳統,創新一流,傳統在哪里?他是科技顛覆傳統,把所有的電視都歸結到互聯網了,老百姓不習慣,特別是我爺爺,我媽,我爹都不習慣,老人不習慣。南方傳媒是外包的天才,什么都不干,都是外包的。湖南廣電,要么不干,要么胡干,是愛怎么的怎么的。還有兩家,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國際廣播電臺,只求牌照齊全,干不干單說。
羅小布還提到廣電系統與電信商IPTV的競爭策略:
跟電信討論的時候,三網融合網絡帶寬,電信一搞冒出一個30M、40M,我說哥們兒你搞錯了沒有?廣電256就是4.5G。兄弟,拜托你用G來描述。因此廣電真正的上等馬就是下行,用IP能是上等馬嗎?變成劣等馬了,IP調制才是標準的廣電的上等馬,哪個電信不服咱們PK一馬。交互確實是電信的上等馬。它敢胡說八道,為什么呢?法x功的電話打到千家萬戶,沒有一個領導人制止的,沒聽說過。咱們有一個殺頭的,廣電為這個事情死的人多了,恥辱人物一大堆,這是不一樣的,大家要把賽馬看清楚。因此,策略就出來了。我們的下行要對對方的上行,我們的交互要對對方的下行,反過來,我們的劣勢是對對方的交互,這就是田忌賽馬。
這段話中很清晰地描述了IPTV的軟肋——下行速度。這也是央視《每周質量報告》“假寬帶”節目一打一個準。這里且不談央視的節目,就我自己的親身經歷。今年8月在廣州遭遇一場“假寬帶”事件,并且這個“假”得到中國電信工作人員的確認。當時我們的網絡剛從4M升級到16M,是跟風廣東電信的宣傳“免費升級”的,沒想到升級后的速度反而比原來更慢,甚至時常發生斷網。有一次電信維修工程師來檢修時,我們詢問其原因,他說是因為機房交互機的速度最高只支持12M,16M是“超標的”,不穩定。后來我們最終換回普通的4M帶寬。所以在央視“假寬帶”節目之后,電信商不是通過測速來反駁,而是祭出“全球世界都用假寬帶”的“事實”。
就有線電視而言,借助于傳統優勢,目前全國用戶已經突破1億,而且按照羅小布“廣電4.5G”理論來看,有線電視對IPTV具有壓倒性優勢。但OTT TV剛處于起步階段,相對于虧損的第三方視頻供應方,電信運營商有豐富的資金;相較于牌照商們的“慢”,市場化運作的電信商在技術、網絡、市場方面又更加靈活。今年8月廣東電信終于開始準備推廣籌備已久的iTV計劃,可以看作是電信運營商準備利用自身的優勢牢踞三網融合的主導權。
業界正在探討“IPTV+OTT TV”模式的可能性,那么電信有沒有可能擁抱OTT TV?根據愛范兒了解到的消息,這正是IPTV牽頭者中國電信接下來的戰略方向。據一位消息人士透露,電信運營商們在內容基地方面有很強的優勢,接下來他們將采用“管道+業務平臺”模式,明年會慢慢把IPTV轉到OTT TV。其中“管道”即指為OTT TV服務的數據傳輸管道,而業務平臺是指運營商自己和它要為第三方開發者搭建的服務平臺。據這位人士介紹,中國電信半年前已經在其內部“能力平臺”(即支撐系統)之上打包了一層SDK,將開放用戶認證系統、支付系統等API,為開發者服務。這一行為顯然有仿效手機平臺生態系統之嫌,但后者的成功意味著它也許是未來正確的方向。與國內電信運營商主導SDK開發不同的是,國外是由智能電視廠商主導的。LG、飛利浦、夏普在去年9月就宣布將向開發者推送“一次開發,到處適用”(buildonce,runeverywhere)的“通用SDK”。今年6月LG和飛利浦的控股公司TPVision更是成立智能電視聯盟推進這一事務。此外,GoogleTV雖然不像施密特宣稱的那樣在2012年年中覆蓋“大部分”新上市智能電視,但支持這一系統的電視廠商已經遠遠超過去年只有SONY一家的窘況。
此外,OTT TV模式在國外已經有比較成熟的模式。運營商有HBBTV(應用可在電視和互聯網同時使用)、TVEverywhere(多終端使用),終端商有GoogleTV、AppleTV,第三方內容商則有Netflix、Hulu、Amazon等。這些內容基本都接入到了電視、平板、手機、游戲機等多屏設備。相較之下,單純的IPTV模式就顯得比較 閉,過于傳統。
從電信運營商的布局來看,也許到CES2013的時候,我們該開始像討論iOS、Android一樣討論智能電視的軟硬件;而到明年年底,我們不知IPTV、OTT TV有何區別。對于開發者來說,現在也許是進入智能電視平臺不錯的時間窗口。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