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云計算是一個大的技術革命,帶來巨大的技術創新。也有人說云計算是一種市場理念,是對原有技術的一次包裝,只不過是新瓶裝舊酒。無論各方如何爭論,大家至少都認可云計算對IT的發展帶來了新的契機,并在云計算的基本特征上達成共識。但云計算行業標準仍需進一步完善,企業作為目前云計算應用主體,在云計算標準進程中需要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呢?
云計算技術包含硬件設備,虛擬化平臺,數據庫中間件等基礎應用,應用軟件開發等多方面內容,涉及的本期關注MonthlyFocus宋齊軍,齊少安云計算熱潮下的幾點思考072012/07/DTPT規范也比較多。而業界目前在云計算標準規范的分布呈正三角形,底層標準相對成熟,通過驅動程序或操作系統的兼容性,使得設備有較高的可互換性。越往上層,靠近應用層方面,除了虛擬機層面有開放虛擬化格式(OVF)標準外,其他方面幾乎沒有成型的標準。企業用戶花費精力參與底層標準的制定不僅沒有精力,而且也沒有話語權,因此只要對底層規范有所了解,能夠對企業的技術選型提供參考即可。
對企業而言,最重要的是在應用層面的標準制定中,起到主導者的作用,把握規范的重點。從企業信息化的角度來看,對企業未來信息化建設影響最大的有2個層面的規范,一個是WebService中應用層面的服務,因為從服務注冊、接口語意和調用邏輯等框架性方面,可以找到相應的國際規范,各應用提供商都可以遵循,但是接口內容層面的規范,是必須依賴企業內部制定的自有規范。另外一個是云計算應用管理平臺方面的規范標準,云計算建設不是3~5年的建設和存續周期,企業一旦開始采用云計算技術來整合整個IT系統,就意味著企業信息化的整體方向已經確定,而且這個方向在較長時間內是難以改變的。因此在應用管理平臺的規范上應盡量發揮引導作用,從選型之初就必須堅持可替換和可遷移的原則,要求云應用管理平臺提供的基礎能力對外服務接口是標準化的,而且是可被其他管理平臺所兼容的。
云計算要打造的是企業的計算航母,一旦依賴在某個管理系統上,對企業未來的影響是致命的,軟件廠商可以因為市場原因逐步淡出,而企業的信息化卻是必須長久存在并發展的。因此企業應根據管理平臺的標準進行嚴格約束,要求所有應用開發商所使用的標準服務必須是企業所明示,經過兼容性測試的服務。
采用云計算技術后,應用開發對標準規范的執行必須提高到一個戰略層面,因為參與構成云計算環境的不再是一個獨立的應用,而是由很多服務共同完成的復雜任務。因此標準規范將是參與各方的開發契約,任何不遵從契約的開發行為都是在挑戰應用管理的權威性。而規范的嚴肅性和延續性,也將改變軟件廠商長期在應用開發中側重功能,不注重接口標準的開發陋習。云計算的服務接口面向不特定的服務請求者,特別是一些重要的服務,面向許多服務請求者,不恰當的服務接口變更,可能對業務造成難以評估的影響。最穩妥的方案是建立一個兼容服務提供者,同時提供新老服務接口的服務,然后通過服務尋址重定位功能,完成新老服務的替換。
來源:機房360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