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國內著名的國內知名企業通信企業——北京263企業通信有限公司正式推出“云通信”產品,通過云計算技術搭載了具有統一通信屬性的SaaS平臺,并在該平臺上集成了企業郵箱、企業IM即時通訊軟件、短信、語音通話、傳真等多種通信模式,實現了統一通信。
263企業通信CEO蘆兵表示,“云通信”平臺提出了包括Anytime、Anywhere、Anything、Anyway的“4A”新概念,幫助企業用戶在任意時間、地點通過任意終端完成任何溝通和辦公,這也是“云通信”平臺的核心理念,讓企業通信變得更簡單、更便捷,讓辦公更輕松、更愉悅。
據悉,“云通信”平臺基于云計算集群技術,能保障電信級永不斷點運營服務,實現任何時間及時辦公;擁有獨創的智能接入技術確保高速體驗,實現任何地點移動辦公;具備一站式的企業通信和辦公應用服務,實現任何事情協同辦公;能實現跨平臺、系統的無縫支持,實現任何終端隨心辦公。
在滿足企業日常辦公交流的同時,“云通信”平臺也從管理、安全方面深入挖掘企業客戶的需求:能提供強大的管理功能,確保辦公應用的使用,能與OA、ERP等完美對接;利用云存儲技術,實現了企業通訊錄、通信數據的跨平臺共享,企業IT管理者只需要設置、管理一個平臺即可掌控全部通信渠道,并確保數據安全。
263云通信產品不僅僅推出了PC版本,還進行了移動互聯網的部署,支持Android和IOS,Windows Phone版本也即將推出,通過前后端分層架構,能實現不同系統和平臺下數據的一致和用戶體驗的一致性。
縱觀整體產品,263云通信產品依舊延續了263家族穩健、安全的通信風格,新平臺不僅僅是產品的升級,其是4A理念、統一的平臺、融合的服務,更是為企業用戶帶來更為便捷的通信體驗。
2.對第三方開放平臺 堅持運營模式
當然,對企業通信來說,除了溝通,協作也非常重要,但不同的行業市場對些許哦的要求不同,例如教育行業關注課件資料的共享、老師與學生的互動,而設計行業可能對圖片的呈現比較重視。面對不同行業市場的不同需求,“云通信”平臺是怎樣規劃的呢?蘆總表示,目前,“云通信”平臺主要針對通用的大眾化市場,當然對這些特殊功能也可以提供相應的服務。
最值得一提的是,“云通信”平臺基于云服務架構,系統靈活、易擴展,能對第三方開放。任何企業和第三方開發者均可設計和開發擴展App應用,成為263的開發合作伙伴,而開發的應用軟件可以通過該平臺的開放接口接入。
263企業通信市場總監金享杰表示,263秉持為客戶負責到底的理念,會對所有接入的應用進行嚴格審核,確保安全性。企業客戶可以自行選擇是否使用,還能通過“云通信”平臺的管理功能實現對這些應用的管理。
而263會將更多的精力放在研發核心功能上,并通過在集成模塊上進行不斷優化,以減少使用步驟、功能模塊冗余,確保客戶利益。
蘆總特別強調,263多年來一直堅持做運營模式,并不簡單的提供產品,而是聚焦產品后面的服務和運營。蘆總戲稱,就好比電影院和電視模式,263就是采用電視模式,通過提供源源不斷的、貼身的服務為企業客戶提供永久性的服務。
3.專注企業通信 不斷創新
263企業通信公司一直專注做企業通信,其263企業郵箱經過14年的發展與積淀,連續多次獲得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位置;在企業會議方面,其產品能提供專業、高效的專家級會議,擁有非常成功的部署實施經驗。而“云通信”平臺正是將這些優秀的產品基因進行了完美的整合。
263企業通信云通信營銷總監趙江波表示,當新平臺在9月19日上午11點32分正式線上推出時,第一時間就有“天津道客國際物流管理有限公司”下單,這也給263注入了強大的信心和動力。
企業通信市場前景非常好,如何在這個巨大的市場中分得一杯羹,并且保持領先?蘆總表示,答案就是通過“不斷創新”,只有基于扎實的技術基礎,不斷創新,才能深入把握用戶的深層次需求,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和服務。
例如銷售理念的創新,當別的企業按照容量銷售他們的郵箱服務使,263獨創性的不限空間,按使用人數收費,在保證服務質量的同時還能實現創收;還有企業短信方式,打通了傳統的短信通信和互聯網通信,支持企業內部的管理與互動;在即時通信方面,創新性的提出了虛擬號碼服務,能給企業的員工提供專屬號碼,可以實現與其他通信號碼綁定(包括手機、固話、甚至PC),只需要知道這個虛擬號碼,就能找到對應的人。這些技術或者理念上的創新,都給企業通信帶來了不一樣的體驗。
263巧妙地打破了統一通信原有的硬件加軟件的產品單一模式,從產品功能導向轉變為客戶需求導向,這種巨大的理念創新,也影響了市場布局,263在微軟、思科等國外巨頭把控的統一通信市場不斷引領新潮。
基于比設備商更懂服務,比軟件商更懂通信運營的基礎,蘆總表示,“我們希望,263能成為國內第一民營通信運營商”。基于技術和創新,我們相信263網絡通信最終將實現夢想。
來源:eNet硅谷動力 作者:孟娟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