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網融合最終由夢想變成了現實。2010年1月及6月,國務院分別頒布了《推進三網融合的總體方案》以及《三網融合試點方案》,2010年至2012年將成為我國三網融合試點階段,而2013年至2015年將進入推廣階段,當前首批12個試點城市和地區的三網融合建設工作正在有序地進行。隨著試點方案的推出,業內對廣電系的觀點由最初的“受益最大”轉變為“挑戰最大”。廣電系看似廣電占盡了天時、地利、人和,實則卻是一場實力懸殊的比賽。甚至有人預言:“三網融合之日,將是廣電系進入困局之時。”廣電系身處三網融合的浪濤中究竟將面臨怎樣的沖擊?又該如何應對?
廣電系在激烈競爭中遭遇內外困境
寬帶成本成為瓶頸
三網融合,意味著原有利益格局的調整,與競爭對手電信行業相比,廣電系的整體競爭力還存在一定差距。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張海濤表示,電信改革經過十幾年的努力,已形成了市場競爭的基本格局,在體制機制、資本市場、網絡基礎、用戶規模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并開始進入IPTV等廣播電視傳輸的基本業務領域。而另一方面,廣電行業對電信行業的滲透并不樂觀。據張海濤透露,目前我國有1億多寬帶用戶,但廣電的寬帶用戶只有200多萬,大約占2%,而在全球市場來說,廣電的平均寬帶份額應該至少在30%左右。
目前我國互聯網的基礎網絡的格局是:骨干網以兩大固網運營商——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兩方為主,而在接入網中固網運營商也掌握著95%以上的寬帶接入用戶。深圳某有線電視運營商管理人士告訴記者,一方面所有的內容服務商的服務器都連接到電信互聯網上需要交納服務器連接托管的費用,另一方接入服務服務商也需要繳納接入的費用,帶寬接入成本已經成為主要負擔。而我國帶寬價格偏高,有線電視運營商的寬帶接入收入的一半用于支付與中國電信骨干網對接費。
按照三網融合試點方案,廣電地方有線網絡獲得互聯網接入資質,但受制于IDC和國際互聯網寬帶出口業務牌照的限制,需要向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兩大電信運營商購買出口帶寬,而由于出口寬帶費用連年上升,使得廣電系這部分業務的利潤空間非常有限,業務拓展積極性不高。而基于電信、移動、聯通三家電信運營商網絡平臺建設的最大優勢在于擁有帶寬出口和IDC牌照,電信運營商肯定堅持在國際出口帶寬上的控制力,這對廣電系的發展極為不利。除此之外,廣電系自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制約了其在三網融合時代的競爭力。
缺乏全國整體網絡
由于歷史原因,我國有線網絡是按行政區域劃分的,有線運營商多達幾百家甚至上千家,呈條塊分割,也沒有全國整網,而省際視頻信號和數據信號分別通過衛星和電信網傳輸。廣電總局要求2010年底各省有線網基本完成整合,但形成全國整網則尚需時日。據深圳某家有線電視運營商管理人士指出,國家有線網絡公司正在籌建,啟動資金為800億元,這也使得有線網絡公司不能像電信運營商那樣獨立開展互聯網接入等全網業務。目前的做法是通過租用電信運營商的互聯網出口帶寬來開展業務。
管理體制落后市場化程度偏低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廣電企業多年來一直沿襲事業化的管理體制,公司高管多來自地方政府或由地方政府任命,而且一直將意識形態領域的信息播出安全作為其工作重點,而非將利潤指標作為其工作成效的重要考核指標。
這使得廣電企業無論在經營能力、管理能力、運營能力、盈利能力等方面與電信企業存在明顯差距。另外,有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廣電企業市場化程度偏低,一方面是緣自其多年來沿襲的事業化管理體制;另一方面則是由于其承擔的政策性的職能和公益性的定位。該人士認為,隨著三網融合的深入,廣電企業勢必要市場化,包括市場化的定價機制和市場化的行為,否則要求非市場化的廣電行業,與完全市場化的電信行業在同等的條件下進行競爭,廣電系則鐵定難以抗衡。
資金短缺
長期以來,在我國收看電視節目都是作為一項公益性事業來發展的,有線電視經歷了從不收費到收取十多元月租到目前數字電視二十多元月租的過程。在此期間,有線運營商可以說基本沒有什么資本積累,加之事業體制不計成本、不講核算,如果計算成本、實際經營收益為負。資金短缺也成為限制有線網絡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深圳某有線電視運營商認為,無論是雙向網改造、數字整轉還是建設全國有線網絡公司,均需要大量資金。根據專家估算,未來三年廣電有線網絡雙向改造、機頂盒產業升級和視、音頻節目內容信息系統的建設投資,將達到2490億元。事實上,以上投入成本只是未來廣電系需要支出資金的一部分,尚未考慮網絡日常維護,設備升級等支出。如果廣電企業將網絡質量發展到與電信企業相當的水平,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而資金的來源則比較有限,這將成為未來困擾廣電系的主要難題。
企業規模遠遜于電信人才短缺嚴重
從企業規模來看,根據09年數據,電信運營商總收入8424.30億元,超出有線網絡418.85億元的收入20倍,如果考慮企業數量,單個企業規模平均差距為267倍,差距十分巨大。從用戶貢獻來看,按09年數據,電信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為66.16元/月,是廣電19.95元/月的3.32倍,用戶對企業收入的貢獻差距同樣十分明顯。人才方面,業內人士認為,廣電企業多年來一直沿用事業制的經營模式,目前為止包括完成企業化改制的廣電企業仍留有事業制和公益性的痕跡,導致其面向市場的管理人才和營銷人才十分短缺,嚴重缺乏既熟悉廣電系統內部情況又具備市場化運作經驗的人才。
當務之急就是迅速建立市場化的人才培養體系、面向市場的業績考核標準和薪酬標準。整體來看,廣電企業與電信企業在實力上的差距十分明顯,廣電系面對電信企業的強勢競爭,壓力可想而知,是否能在2013年前,兩年半的時間內迅速彌補其劣勢,是關系到生死存亡的問題。而廣電系近期動作頻繁,加緊布局,似乎并沒有畏懼競爭壓力,反而表現出了直面挑戰的魄力。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