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移動研究院院長黃曉慶表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業界預測未來5~10年流量將會增加1000倍,當前,制約移動互聯網發展最主要的瓶頸是移動通信網絡新接入技術的建設和使用,因此需要馬上進入4G商用階段。
黃曉慶呼吁將更多的無線電頻率,特別是700-900兆之間的優質頻率盡快發放給移動通訊使用,“這是很重要的趨勢,過去這些頻率沒有用于移動通信領域,但隨著全球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很多國家把這些頻率重新發放給移動通訊使用。同時,還提供更多的頻率給WiFi使用”,“使用感知無線電等新型技術,可以實現頻率的共享,極大提高了無線寬帶的接入資源。”
當前阻礙移動互聯網發展的還有智能終端成本、功耗、半導體集成度等問題。此外,在應用方面,傳統的應用主要基于Windows環境開發的,特別是在行業的應用里,需要把大量的應用逐漸轉換成使用移動終端,包括平板電腦,適用于無線接入的環境,“實際上教育領域有很大的潛力來實現電子化。”
黃曉慶表示,我們整個社會正在利用無線帶寬實現信息化,移動互聯網不僅僅只包含娛樂的價值,實際上還有很多重要的生產價值,這是中國移動非常重要的基礎工作。
目前,中國汽車占有量已經超過1億,“過去的網絡帶寬不夠,過去的網絡延時太長,如果用車聯網防止汽車碰撞,需要在100毫秒之內能夠把信息傳遞成功,200毫秒信息完成運轉,現在網絡光傳信息可能在150毫秒以上,可能就有很大的問題”,“LTE的網絡可以為車聯網提供非常好的接入環境。”
中國移動研究院首席科學家許利群表示,現在中國工業化,人口的老齡化,以及城市化的步伐非常快,普通老百姓在醫療健康以及生活方面的要求很多新的現象出現了,尤其是慢性疾病,老齡化很嚴重。
“從慢性疾病的角度來說,半數以上的老年人可能會染上心臟病、高血壓和糖尿病等3大慢性疾病”,假如一個終端設備可以在我們發病之前能夠預警,它一定具有很巨大的市場價值和保障人生安全的價值,黃曉慶指出。
在移動互聯網研討會上,中組部 “千人計劃”引進的中國移動五位首席科學家首次集體亮相,全面闡釋中移動技術創新戰略。從2008年至今,中國移動陸續引進了黃曉慶、許利群、楊景、易芝玲、陳維等五位技術領軍人才,分別擔任研究院院長和首席科學家職務,組建了自己的研發團隊,并迅速展開移動互聯網、移動健康、車聯網、綠色節能無線通信、物聯網等領域的技術創新,致力于打造中國的“貝爾實驗室”。
黃曉慶指出,“汽車和健康,它們是未來移動通信必然的發展領域。在這兩個領域之內,我們可能預見的市場相等于現在的用戶市場。”
來源:通信世界網 作 者:趙宇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