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移動通信建網和運維成本的上升、多標準同時運營、移動互聯網帶來網絡負荷沖擊等現階段網絡運營面對的實際問題,中國移動2008年從網絡結構入手提出了創新的C-RAN網絡架構,將會降低移動網絡建設的CAPEX和OPEX,為節能減排以及統一全網的光纖接入起到重要的作用。業內人士認為,C-RAN“顛覆性”地改變了移動通信網原有的建設和運營模式,為將來移動通信市場探索新的發展空間。
就C-RAN發展情況,中國移動研究院專家易芝玲近日表示,中國移動與合作伙伴共同開發的C-RAN產品,預計在兩年內會有準商用產品。目前已在國內7個城市進行了小規模試點,下一步將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與綜合業務接入網統一規劃,共建共享光纖管道資源。在標準化方面,業界已在NGMN和Green Touch內討論C-RAN,并將適時輸入3GPP組織。
值得關注的是,目前中國移動在C-RAN試點中還發現一些技術細節仍待商榷。在后繼演進中,C-RAN還需積極吸收來自設備廠商解決方案的已有技術成果,以期達到最終完善的目的。
構建綠色、低成本移動網絡
據易芝玲介紹,中移動2007年來全面實施節能減排為核心的“綠色行動計劃”, 2008年起提出革新的無線接入網的部署和實現方法—C-RAN構架。該理念一經提出,就以其技術架構的先進性及對移動互聯網時代移動運營商低成本、低功耗、高性能網絡需求的針對性,得到了產業界的關注。
2010年4月,中國移動正式發布了面向綠色演進的新型無線網絡架構C-RAN白皮書,闡述了對未來集中式基帶處理網絡架構技術發展的愿景。2010年5月,中國移動率先在珠海完成了全球第一個TD-SCDMA C-RAN實驗網試點;2011年7月,在湖南長沙完成了全球第一個GSM C-RAN實驗網的試點。此后,中國移動在河北保定、吉林樺甸、廣東東莞、云南昭通、廣東廣州等7個城市也相繼完成C-RAN試點部署。
在這期間,C-RAN將主要滿足于主流無線網絡的部署需求,比如宏蜂窩基站、微蜂窩基站、微微蜂窩基站以及室內分布系統,同時與一些新興的輔助類型基站,如Femto基站、中繼站等互為部署補充。
2011年9月26日,在北京通信展上,中國移動對外展示了C-RAN,并推出了C-RAN GSM/TD-SCDMA雙模原型機。該系統是業界第一套在IT平臺上同時支持多標準、多制式的基帶池系統,在通用服務器上實現了GSM、TD-SCDMA、TD-LTE基帶信號的實時處理。
2012年,中國移動在香港建設了TD-LTE網絡,由于中國移動在香港光纖資源相對匱乏,因此需要在網絡建設時盡量減少對傳輸的依賴。而C-RAN方案的實施將對傳輸帶寬的需求壓縮到了原來的40%?50%。據了解,包括GSM、TD-SCDMA以及TD-LTE網在內,目前中移動已有10個省份采用C-RAN方案,日本軟銀在AXGP建設中,也采用了C-RAN的建設方案。
產業規模不斷擴大
“C-RAN在TD-LTE中有很好的應用前景,在這方面中國移動將與產業鏈加強合作。“中國移動研究院副院長黃宇紅近期表示。
中國移動C-RAN一經提出就受到產業鏈多個企業的關注和參與。此前,中興通訊跟IBM合作進行了CPU平臺基站演示;大唐移動聯合IBM、北郵三方,共同開發了基于通用處理器的TD-SCDMA系統,成為C-RAN推進過程中重要的里程碑。
一位郵電設計公司人士表示,作為節能減耗的綠色網絡,C-RAN有著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我們對C-RAN的學習研究也有著極大的空間”,所以要隨時關注C-RAN 進展,不斷嘗試C-RAN模式的組網設計。
C-RAN國際合作規模也在不斷擴大,事實上,中國移動繼此前與4家企業形成緊密合作后,在國際上與多個企業以及運營商形成了戰略合作,包括與微軟、韓國SKT、阿爾卡特朗訊等建立了戰略合作關系,與法國電信合作在原型機開發方面獲得實質性進展,與愛立信和諾基亞在2011年12月簽署MoU。同時,中國移動還與多個運營商一起合作對C-RAN立項,有多家廠商參與到NGMN C- RAN項目中。
依然面臨多個挑戰
此前的試點驗證了C-RAN組網模式對不同環境條件下的適應能力。其中一些試點已經用事實數據證明,與傳統基站部署模式相比,在與GSM不共站址的情況下,C-RAN集中化部署方式可使OPEX降低53%,而CAPEX成本也可降低30%。但試點情況也反映出一些現實問題,包括:3G共站址情況下,遠端站址“零機房”需2G、3G均完成集中化;BBU集中后,需考慮匯聚機房的容災備份;C-RAN組網后對光纖。
一位系統設備企業人士告訴記者,在試點中一些地方移動人士認為目前部署C-RAN成本仍然較高。
對于下一步C-RAN的研究重點,易芝玲介紹,中國移動將關注10K載波集中化方案專項突破;研究BBU,RRU之間傳輸問題;研發C-RAN基于通用平臺大規模基帶池;解決虛擬化問題(集中化后的按需分配)等。
來源:通信世界網-通信世界周刊 作 者:黃海峰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