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移動2012年的PTN集采已接近尾聲,總共20萬端設備,超過5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規模也創造了又一次承載網大規模采購的高峰。從2009年開始,中國移動即大面積引入PTN技術,以取代原有的MSTP,率先向分組承載技術演進。據了解,中國移動近3年來,每年的PTN集采量都接近50億元,而且截至目前,中國移動的大客戶業務、集團業務等高質量業務都已逐步完成了向PTN網絡的割接,原有的MSTP網絡在逐步完成其歷史使命。
中國移動很早就將目光放到了TD-LTE的建設當中,今年更是加大了TD-LTE基站的建設力度,并陸續了擴大了TD-LTE實驗網規模,并且對用戶開放了TD-LTE網絡體驗。而作為TD-LTE網絡的有效支撐,PTN技術如何能夠有效承載TD-LTE網絡,這將是下一步的重要課題。而且,在今年的PTN集采中,各種PTN設備對于TD-LTE的承載能力也列入集采考核的技術標之一。
在質疑中實現部署
PTN技術自其被提出以來,一直是備受爭議,在前兩年的部署過程中,就有業界專家指出PTN對于TD-LTE承載能力有所缺失,這對于后續向LTE演進將造成較大制約,更有專家預測,向LTE演進時,中國移動亦不得不向IP RAN轉舵。然而從現網的應用情況以及各廠商PTN設備的測試結果來看,PTN的現網承載能力已經在大規模部署中得到驗證,而對于LTE的承載,亦衍生出了多樣化的以PTN為主體的應對方案,包括L3 PTN、PTN+CE等方案。
從LTE承載網的核心要求來看,PTN能夠支持多業務承載,有效支撐2G/3G/LTE;具有大容量和可擴展性,支持大容量數據業務的承載;低時延轉發能力,以滿足端到端的、穩定的時延需求,提升寬帶業務體驗;可靠的QoS保障,能夠有效滿足視頻、多媒體等高帶寬業務對端到端業務和時延的要求。PTN技術繼承了原有的傳輸技術的各項優勢,并且具備高擴展性,且符合低OPEX和低CAPEX需求,整體的承載性能已可有效滿足TD-LTE的承載需求。與此同時PTN在承載LTE時,也具備顯著優勢:高質量承載,增強型TE-Tunnel承載LTE業務,滿足高質量高可靠性承載需求;高可靠性承載,在Tunnel終結點做L2/L3交換,交換點支持完善的節點保護;靈活部署能力,PTN能夠根據網絡需要支持交換節點的靈活部署。
從TD-LTE的實驗網建設來看,中國移動已經對PTN承載TD-LTE進行了現網試點,中國移動集團相關專家亦明確表示,面向TD-LTE承載,已經有完善的PTN承載方案。杭州移動已經現網驗證了PTN+CE方案在承載TD-LTE網絡的顯著優勢。
中國移動對于PTN的堅持部署,也打消了諸多海外企業向PTN領域滲透的風險顧慮,目前主流的芯片廠商、器件廠商、系統廠商及測試廠商都已經投入大量的資金用以拓展PTN產品線,整個PTN產業已經形成非常完善、系統化的產業鏈體系。通過我國自主把握PTN的一系列標準體系,雖然國際標準方面仍有一定阻礙,但對于PTN產業發展已無明顯制約。
PTN生態產業鏈開路先鋒
分組承載技術近年來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其發展過程更多地是基于運營商的大規模現網部署,從而促成了整個產業的迅速擴大。從目前來看,PTN產業鏈已經逐步成熟,而IP RAN的相關技術、設備則仍處于不斷完善之中。早期,在國內運營商討論引入分組承載技術之時,PTN均不被電信、聯通所看好,并對此始終保持質疑態度,而中國移動亦是在網絡升級迫在眉睫之時果斷引入PTN設備,并迅速帶動整個產業鏈的逐步成熟,有效推動了PTN生態產業鏈的成型。
從PTN的應用規模來看,目前除了中國移動這一PTN規模最大的運營商,海外亦有多家運營商引入了PTN技術,并且已經形成一定規模。而國內運營商中,中國聯通在現有的網絡改造中,亦引入了PTN技術,在某些場景下亦采用了PTN+IP RAN的組網方式,據了解,在地方聯通中,PTN已經對于HSPA+網絡進行承載;另一方面,中國電信科技委主任韋樂平亦多次肯定了PTN技術的性能、價格優勢,雖未有大規模部署,但是通過多輪的測試、驗證,對于PTN技術的承載能力,亦有肯定。
整體來看,目前各主流運營商的業務構成仍存差異,各方在考慮分組技術的選擇時,仍多數基于其現有業務的高效承載,目前來看,包括以太網、IP RAN、PTN在內的多種技術選擇已經逐步體現出各自的性能優勢,相關技術均有各自的最佳適用場景。
中國移動現已大舉推動TD-LTE的發展,相應的TD-LTE基站的建設規模也在擴大,同時試點規模亦在進一步擴大,而PTN作為中國移動無線網絡的承載技術,將有效助推TD-LTE的規模化發展。
來源:通信世界網 作 者:趙光磊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