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的智能手機市場,風云突變。互聯網企業對智能手機領域的大舉入侵,讓不少傳統廠商有些措手不及,Oppo、天語、步步高等曾經在功能機市場的風光無限的“大牌”在智能手機市場表現不佳,就連戰績不俗的金立也承認進入智能手機市場的腳步慢了半拍,而且在市場知名度的炒作能力和互聯網企業有著不小的差距。
然而,即使是小米、360這樣的名聲大噪者,抑或中華酷聯這樣的份額領先者,都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無論是借助互聯網平臺營銷還是通過運營商定制渠道,國產手機在整個智能手機市場仍然還只是低端掘金者,蘋果和三星這樣真正的大牌,即使只占據了銷量上20%-30%的份額,但卻能夠牢牢把持超過80%的利潤,這就是品牌的力量。
品牌的塑造絕對少不了高端精品的支撐,無論是蘋果的iPhone還是三星的GALAXY,即使售價四五千元,仍然能夠讓消費者趨之若鶩,甚至“賣腎”去買,這里面的原因實在值得國產手機廠商好好探尋。其實國產手機廠商不是沒有過發力高端品牌的努力,在上一次國產手機成功占據中國手機市場半壁江山的日子里,波導、TCL、夏新等彼時的“巨頭”都曾經有過品牌高端化的努力,但因為缺乏技術支撐和營銷創新,最終落得慘淡收場。
那么這是否意味著如今的國產廠商發力高端市場也不會取得成功呢?不盡然。如今的手機市場智能手機當道,和功能手機時代大不一樣。和功能機相比,智能手機市場更加的開放,無論是上游的芯片、閃存、液晶屏的硬件資源基本上都是對所有手機廠商開放,操作系統中谷歌的Android更是完全開源,也就是說在軟硬件的基本架構上國產手機廠商已經和國際品牌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大家真正要比拼的反而是外觀設計、二次開發、服務支持、品牌營銷等“軟”實力,這有些像當年的PC市場,雖然硬件架構和軟件系統被英特爾、微軟聯手把持,但勝在標準化,大家的根底相差不遠,誰能勝出只看經營戰略是否規劃得當、市場執行是否給力。雖然在PC市場的競爭上,也有大批的國產廠商倒下,但也同樣有像聯想一樣堅持下來的成功范例。深究過去幾年聯想PC成功的經驗,我們不難發現矢志發力高端,甚至不惜斥巨資收購IBM的ThinkPad品牌來提升整體品牌形象的舉措對于聯想尤為關鍵。
如今,國產手機廠商在國內的智能手機市場再次贏得了規模上的高速發展,有了量上的積累就更應該在質上發力,進軍高端市場也正是時候。雖然在國際品牌仍然主導中高端市場的局面下,這條路注定難行,但不走則更加不行,因為沒有高端產品的利潤和品牌支撐,僅僅依靠價格戰手段,國產手機注定只能是食物鏈的底層,終有一天還是會被吞掉的。
來源:南方日報 作 者:程鵬
版權及免責聲明:凡本網所屬版權作品,轉載時須獲得授權并注明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違者本網將保留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的權力。凡轉載文章,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版權事宜請聯系:010-65363056。
延伸閱讀
版權所有: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京ICP備11041399號-2京公網安備11010502003583